少妇人妻中文字幕久久,男女猛烈无遮掩视频免费,在线看免费无码av天堂,色97久久久综合影院

首頁>收藏·鑒寶>藏界人物藏界人物

北京刻瓷傳人陳永昌:收徒要求就是要坐得住

2016年10月24日 17:05 | 作者:宗媛媛 | 來源:北京晚報
分享到: 

一柄刻刀、一把鏨子、一方木槌,在瑩如玉、薄如紙的瓷器釉面碰撞出清脆的聲響,輕輕鑿畫出一道道或深或淺的線條,上色后,呈現國畫獨有的皴染效果……這便是被譽為“瓷器上刺繡”的北京刻瓷。作為這項市級非遺項目的第三代傳承人,陳永昌已經默默堅守了59個年頭。如今,年逾古稀的他期待能有新生力量加入其中,讓傳統手藝重放光彩。

xhong6a130_b


陳永昌作品《神威圖》

陳永昌作品《神威圖》

陳永昌作品姊妹篇《幸福路》與《天路》

陳永昌作品姊妹篇《幸福路》與《天路》

入行

先練刻線 一刻就是一個月

在陳永昌的家中,一排棕紅色邊框的玻璃展示柜幾乎占去了整整一面墻,原本就不寬敞的客廳顯得格外局促。“右邊是陳老師的刻瓷,左邊是我的面人。”同樣是工藝美術大師的老伴兒郎志麗樂呵呵地介紹著,“我們倆從上世紀五十年代認識到現在,一直都沒離開過這些,平時做完了互相給看看,提提意見。”

郎志麗口中的“陳老師”雖已是滿頭華發,但聊起刻瓷來神采奕奕。“我入這行得從父親說起,他是我的恩師。”據陳永昌回憶,1904年,時年15歲的父親陳智光因家貧而輟學,家里人希望他能學點手藝。恰逢清末光緒年間,順天府在宣武門外下斜街設立工藝學堂,陳智光便成為其中刻瓷科的學員,“那時候專門從上海請來著名刻瓷藝人華約三當老師,學員一共二十多個。三年學徒期滿后,這些人大多各奔他鄉,只有我父親和朱友麟留在了北京。”

兩位老前輩對刻瓷工藝進行了改革,將南方慣用的“刻”和北方常用的“鏨”相結合,形成“北京刻瓷”自成一派的風格。此后一段時間,二人一直在前門西河沿一家瓷器店里“打工”,專攻老本行刻瓷。

“我父親以工筆為主,朱友麟則擅長寫意,哥倆本想著要在刻瓷這一行當里闖出個名堂,可無奈后來活兒不多,只好暫時轉行,父親改做牙雕,朱友麟從事刻章。”回憶起那段艱苦歲月,陳永昌感慨良多,“所幸新中國成立以后,國家授予他們‘老藝人’的稱號,并安排在成立不久的北京工藝美術研究所,這才有了轉機。”

1957年,16歲的陳永昌子承父業,以學徒工的身份開始在研究所跟隨父親學習刻瓷。“雖說小時候經常看父親做,但一直沒上過手,畢竟瓷器易碎又金貴,一旦弄壞損失可就大了。”陳永昌清楚地記得,學徒生涯的起步枯燥而漫長,“父親給我一把刻刀,一個瓷制的筆筒,先練刻線,一刻就是一個月,得刻直了才行。”

陳永昌發現,刻瓷遠比想象中來得復雜,“只要拿起刻刀,就要保證精神高度集中,手指和手腕要配合起來用力。刻線不能輕易下筆,得沉得住氣,切忌操之過急。力道輕了不著痕跡,重了又會傷及瓷胎,好端端的一件瓷器就可能成了廢品。”

就這樣,陳永昌在研究所一干就是幾十年,“退休離開之前,從來沒有上過市場,做完的東西都歸國家,有需要的時候作為禮品贈送,對行情始終沒概念。”

編輯:邢賀揚

1 2

關鍵詞:陳永昌 北京刻瓷傳人 收徒要求 非遺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