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12屆全國政協雙周協商座談會>十二屆全國政協第五十六次雙周協商座談會 十二屆全國政協第五十六次雙周協商座談會
全國政協“加強草原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雙周協商座談會發言摘登
■全國政協委員,民進中央秘書長高友東:保護草原就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由于我國以農耕文明為本的思想根深蒂固,對“草原畜牧業”認識不足,科研、教學、政策、法規等領域的經驗積累也大多在“農業畜牧區”,忽略了兩者的巨大差異,對“草原畜牧業”習慣照搬農業畜牧區的做法,造成諸多問題。
首先,靠什么養活國人的問題。我們的思想觀念中,片面理解“糧食安全”,沒有認識到保護和建設草原就是減輕糧食壓力。“民以食為天”,“食”不僅包括糧,而且包括牛、蛋、奶等畜產品。我們的政策制定,要樹立“發展草業等同于增加糧食”的觀念,草原生產、建設與管理不能按照傳統的“三農”做法。
其次,保護和合理利用天然草場是草食畜牧業生產的中心問題。天然草場是未經過人工馴化栽培,完全處在自然條件下生長發育和繁殖的牧草植物,有著優良品質,其價值就在于牧草資源多樣性和多種牧草組合。對于天然草場的保護和合理利用,要科學地維持草原生態系統本身的平衡,在保護的條件下,可持續合理利用,切忌掠奪性開發。
其三,天然草場牧草資源豐富、多樣,草原生態是一個完整系統。草原生態系統一旦破壞,恢復需要很長時間。一些地方割裂草原系統建設,不切實際強調單純的圍封、禁牧,以及定居、舍飼、發展人工草地等,違背了牧業自身發展規律,脫離了廣大牧區實際。加之,一些包工頭雇傭貧困農牧民,違法亂采野生中成藥,不僅破壞了草原生態,而且破壞了牲畜食草的多樣性和自平衡。
對此呼吁:草原建設、保護與開發,關系到我國的生態屏障,關系到草原的可持續發展,草原“三牧”問題切忌生搬“三農”的做法。保護草原就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大學理學部副主任,中國科學院院士方精云:推廣“以小保大”的草地保護與利用模式
實踐表明,我國草原牧區主要以天然草地為飼草來源的傳統粗放型畜牧業模式已經難以為繼,到了必須變革的時候。綜合國內外的經驗,發展優質高產的人工草地對于我國草原牧區的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
幾個方面的原因:人工草地產量高、質量好;我國草原牧區降水量和產草量年際波動大,發展高產高效人工草地,可以保證飼草的穩定供給;發展人工草地為天然草地生產和生態功能的提升奠定基礎。
基于上述認識,我們提出“以小保大”的草地保護與利用模式。其基本原理是:在草原牧區,利用不足10%水熱條件適宜的土地,建立集約化的高產高效人工草地,提供單位面積產草量達天然草地10倍以上的優質牧草;對其他90%以上的大面積天然草地進行保護和修復,實現生產與生態功能的雙提升。
近年來,我們在呼倫貝爾農墾進行試驗示范,結果證明“以小保大”的理念是完全可行的。基于前期的實踐和我國草牧業發展中的問題,建議:
一、 國家加大牧草育種選種、分子育種技術應用以及良種繁育基地的建設。
二、 建立與牧草特點相適應的人工草地生產技術體系。
三、 建立規范的草產品加工與貯藏技術體系;研發高效加工菌劑,提高牧草的營養價值和飼喂效益;研究實施“儲備草”工程,減少牧草生產的大小年問題所帶來的影響。
四、 國家加大對天然草地保護和改良技術體系的研究、示范和推廣力度。
■全國政協委員、外事委員會副主任,察哈爾學會主席韓方明:讓社會組織成為保護草原的重要主體
最近我們察哈爾學會組織專家學者到內蒙古和張家口壩上地區,做了一些公共政策調研。通過調研,建議建立一套立體的、系統的草原生態保護工程,將農牧民區社會組織作為保護草原生態工程的重要主體。
相較于其他機構,社會組織在草原保護方面價值追求更加單純,知識與技術能力更加專業,還可充分發揮政府和個體的連接效應,聚集社區資源,以多元整合社會資源的方式,提升草原保護能力,尋求草原可持續的發展模式。最終,社會組織也協助政府強化了社會穩定的工作。對此,建議:
一、 政府簡化放寬注冊手續,解決掛靠問題,鼓勵成立草原保護協會。給予社會組織充分的信任,以開放的胸懷積極吸引和培育有能力的組織。
二、 政府給予社會組織適當的經濟補貼和政策優惠,購買社會組織在草原生態恢復方面的公共服務。
三、 通過社會組織的力量,開展多渠道、多形式牧民培訓工作,擴大牧民就業,促進牧民在不過度開墾草原的情況下實現增收。此外,通過教育引導,提高農民對草原生態保護的重視,主動保護草原。
四、 鼓勵社會組織配合政府,通過現代通訊工具和大數據挖掘,有針對性地在草原上開展生態保護,從而形成一套政策帶動、社會組織主導、互聯互通、共享共治的新型立體生態保護系統。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全國政協 加強草原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 雙周 協商 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