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綠色引擎”驅動內蒙古大興安嶺轉型
新華社呼和浩特9月22日電(記者王靖)9月,當全國多地仍綠意盎然之時,位于祖國北疆的大興安嶺早已秋風蕭瑟,層林盡染,漫山遍野的興安落葉松和白樺放眼望去一片金黃。浩瀚、壯觀的金秋林海好似一幅看之不盡的畫卷,令人目不暇接,心生贊嘆。
內蒙古大興安嶺林管局黨委副書記張學勤說:“幾十年來,內蒙古大興安嶺的森林生態系統良好,為維系呼倫貝爾大草原和東北糧食主產區的生態安全發揮了重要作用。”
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是我國四大重點國有林區之一,林區生態功能區面積10.67萬平方公里,森林面積8.27萬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達77.44%,活立木蓄積9.5億立方米,總面積、森林面積、活立木蓄積面積均居四大重點國有林區之首。區域內有110萬公頃從未開發的原始森林,還有984條一、二級河流和120萬公頃濕地,是額爾古納河、黑龍江和嫩江的主要源頭。
上世紀50年代,中國對木材的需求增加,開始了開發大興安嶺的歷史。上世紀90年代大興安嶺林業資源已大幅受損,林區開始浮現資源危機和經濟困難。2015年4月1日,為保護森林生態系統,國家全面停止了內蒙古大興安嶺天然林商業性采伐。回顧這一人與自然交互的過程,對大興安嶺的開發仍功不可沒。林區開發建設以來,累計完成人工更新造林1959萬畝,累計為國家提供了2億立方米的商品材,上交利稅費200多億元,還累計建設了25個林業城鎮,奠定了區域社會事業發展的基礎。
李俊義是烏爾其漢林業局的一名林業工人,已工作了28個年頭。但與2015年前的工作內容相比,李俊義現在每天要干的活可謂是180度大轉變。他說:“停伐前,我是伐木工,每天干著砍伐、裝車、運送木材的活。停伐后完全不一樣了,現在我是大興安嶺的護林員,看護好林子成了我最主要的職責。”最近,李俊義正忙于林區樹木秋季防火工作。他需要備好干糧,騎著摩托車巡視自己的片區有無火情和隱患,一天下來最少也得行進20多公里山路。
在內蒙古大興安嶺,像李俊義一樣先前從事木材生產的林業工人有16000多名。停伐后,他們已不再是伐木工,目前內蒙古大興安嶺林管局正在幫助他們轉崗。其中,已有12000多人充實到了森林防火、森林管護、森林經營等隊伍,剩余3000多人待貯木場工作完成后將進行統一轉崗。為了引導林業工人有序向生態保護建設一線轉移,大興安嶺林管局在工資調整中重點向一線傾斜,目前一線工人年平均工資已由停伐時的35335元提高至40327元。
停伐對內蒙古大興安嶺來說是一次巨大的變革,不僅意味著林業工需要轉崗和安置,還意味著林區96家以木材為依托的各類中小企業必須轉型發展。為充分發揮森林資源豐富、綠色環保優勢,內蒙古大興安嶺各類企業正在著力向種苗綠化、森林旅游、特色種植養殖、森林生態產業、林特產品采集加工等產業過渡,促進企業轉型升級的同時,也幫助職工增收致富。
牙克石市烏爾其漢貯木場始建于1959年,現有職工150余人。去年4月停伐后,貯木場在擔負現有場存木材管理、撥付和人工林可持續經營任務的同時,也開始了探索木耳培植和野豬飼養。“我們現在1年培植木耳20萬袋,銷往黑龍江和遼寧,還飼養野豬300多頭。員工的收入比原來只搞貯木工作時還多。”貯木場主任劉鑫說。
在“綠色引擎”的驅動下,內蒙古大興安嶺已放下了伐木鋸,守住了綠水青山,正在實現華麗轉型。張學勤表示,“十三五”期間,內蒙古大興安嶺力爭實現森林蓄積增加1.2億立方米的目標,爭取成為我國林業改革的先行區、生態保護的示范區、民生建設的和諧區。(完)
編輯:楊嵐
關鍵詞:大興安嶺 內蒙古 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