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紅頭文件白話版” 政策才不白忙活
政府機關出臺的政策文件,往往因表述嚴謹讓群眾覺得“高冷”、不易懂。河南省日前要求,政府機關出臺的“紅頭文件”要配套通俗易懂的語言解讀。即將“官話”翻譯成“白話”,用群眾聽得懂的語言,把群眾關心的事情講清楚。(9月16日新華網)
“紅頭文件”必須嚴謹,不能產生歧義,這是宗旨。但它和通俗易懂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對立關系。一些“紅頭文件”之所以讓群眾覺得云山霧罩,高高在上而不接地氣,就在于在起草文件者心中,文件是給各部門看的,不是給老百姓看的,老百姓讀懂讀不懂沒有關系,領導怎么說,群眾怎么聽就是了。如果說,在老百姓看不到文件的年代,這種思維還情有可原,那么在今天的互聯網時代,黨和政府一再強調保障人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 如果“紅頭文件”還是讓人看不懂,則既是水平問題,更是作風問題。
遺憾的是,當前一些機關部門的政策宣傳工作仍習慣于 “紅頭文件一發了事”,不善于對接受對象作更多的換位思考,語言生硬,形式呆板,對政策內容不作解讀,基層群眾很難接受,聽不進去。在經濟社會發展新常態下,政府部門的政策宣傳工作需要創新理念、內容、體裁、形式、方法、手段,都要增強針對性和實效性。
紅頭文件的內容從本質上講是一種公共政策,需要直面社會公眾,理應做到文從字順、簡潔明快、邏輯嚴謹、通俗易懂,至少讓中等文化以上程度者起碼能夠看明白。如上世紀40年代中央政府制定的土地改革基本文獻《中國土地法大綱》,被編成快板走村串戶進行廣泛宣傳,做到了婦孺能懂。可惜到了現在,一些地方政府的紅頭文件“專業性”似乎越來越強,大眾性、普及性越來越差。
一項直接關系群眾生活的政策,大家普遍讀不懂,其后果只可能是政策解釋權越來越集中在少數人手里,百姓既無法明晰自身權利實現的路徑,更無力監督政策是否得到落實。
很多公文專家在講課中都愛引用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做詩的例子———宋人惠洪在其《冷齋夜話》中記載:“白樂天每作詩,問曰解否?嫗曰解,則錄之;不解,則易之。”我們的紅頭文件制定者都應該向白居易學習,制定公共政策時要將文本交給群眾推敲,看大家能否看懂,如果看不懂,不妨下些力氣,改到大家能懂為止。
值得肯定的是,一些地方在基層工作實踐中,注重創新探索,用群眾樂于接受的語言、方式,把黨和國家的政策講透徹講明白,找準政策內容與群眾日常生活的契合點,從群眾利益出發,從小處入手,把“普通話”翻譯成“地方話”, 將“官話版”翻譯成“白話版”,把國家大事轉換成群眾的身邊事,就近就地為群眾說故事、講政策,讓黨的聲音直達群眾心靈。這種“接地氣”的政策宣傳自然是廣大人民群眾能聽得懂、看得明、能接受的。相信會有越來越多的部門像河南這樣來對待“紅頭文件”。(丁慎毅)
編輯:劉文俊
關鍵詞:河南 紅頭文件白話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