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為新聞獎評審把好關 為中國新聞界樹標桿
——第二十六屆中國新聞獎、第十四屆長江韜奮獎審核工作側記
建立機制提升自覺,為中國新聞界樹立典范
自2014年起,中國記協全面深化中國新聞獎、長江韜奮獎評選改革,首次增設審核環節。今年,正是審核委員會履行這項職責的第三年。
“從近兩年情況來看,審核工作所發揮的積極作用已經顯現出來。”中國記協主席田聰明認為,一是大大減少了獲獎作品特別是獲一等獎的作品中所存在的瑕疵,增強了“中國新聞獎”的權威性;二是增強了推薦、報送兩個評選環節工作的嚴謹性;三是對編輯記者起到很大的警示作用,特別是對不少編輯記者的采訪作風、寫作態度和學習業務的自覺性,都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參加了兩年審核工作的湖南廣播電視臺副總編輯楊為民深有體會:“今年,很多單位都對報送作品和材料進行了審核把關,新聞工作者的‘精品意識’在增強,明顯感覺報送作品質量高于往年。以前感覺每天時間不夠用,今年盡管工作量仍不小,但相對輕松多了。”
兩年來,上海、湖南等地記協紛紛成立了審核委員會,從地方報送參評作品時就嚴格把好第一道關;廣大新聞工作者把“中國新聞獎應該是當之無愧的業界榜樣”深植入腦,自覺提升對報送作品的要求,自覺提高新聞作品的采編制作水準。
“我們的審核工作在新聞界引起了震動,促使新聞界提高了報道水平。”中國社科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編輯室主任錢蓮生說,“今后,應該將審核工作制度化。從眼前看,它是中國新聞獎評選工作的一項改革創新;從長遠看,有利于在全社會樹立中國新聞工作者的良好形象,對我國新聞事業向著健康方向發展產生積極的推動作用。”
構筑科學嚴謹的審核體系,推出更多新聞報道的精品力作
為確保審核工作的專業性和代表性,今年由42人組成的審核委員會劃分為14個審核小組,每小組配備了3名審核委員,確保一線新聞單位和新聞教研機構代表的均等參與。
每年評審工作結束后,中國記協都向社會發布《中國新聞獎參評作品差錯案例》,為高校新聞教學研究提供鮮活案例。剖石見玉,淘沙見金。河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李建偉深有感觸:“中國新聞獎是中國新聞界的標桿,評選出的作品應該讓全國的新聞工作者都服氣,能夠成為新聞界學習的范文,能夠在中國新聞史上流傳。”
解放日報原副總編輯董強將中國新聞獎獲獎作品比作中國新聞業界的“風向標”。他認為:“好的作品從立意到采寫,代表著當今新聞發展的最高水平,更指引著全國新聞工作者前進和努力的方向。”
為使新聞獎評選向著更加規范化、科學化的方向邁進,多位審核委員還提出,全媒體時代,中國新聞獎的評審還需緊貼融媒體報道的特色,從文字、圖片、影像等不同維度,參照對紙質媒體、圖片和電視新聞等評定方法,制訂更加細致的評審規則,進而引導融媒體報道的良性健康發展。(完)
編輯:王瀝慷
關鍵詞:新聞獎 中國新聞界樹標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