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妇人妻中文字幕久久,男女猛烈无遮掩视频免费,在线看免费无码av天堂,色97久久久综合影院

首頁>人物·生活>聚·焦點聚·焦點

王義桅:“一帶一路”為世界發展貢獻中國智慧

2016年07月07日 13:49 | 作者:王義桅 | 來源:人民日報
分享到: 

可持續:包容均衡

中國有句古話:“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英語里也有類似的話:“授人以魚,三餐之需;授人以漁,終生之用”。由此可見中西方思維的相通性。現在的問題是,大家都會“捕魚”卻“無魚可捕”,人類社會正面臨可持續發展問題。“一帶一路”建設為解決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

從文明角度看,世界歷史上國與國之間的交往常常伴隨著“文明的代差”。鴉片戰爭后,中國的農業文明不得不屈服于西方的工業文明,西方國家出于對“文明的代差”所產生的“文明紅利”的爭奪,不斷入侵瓜分中國。隨著時代的發展尤其是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文明的代差”逐漸消失,制度的競爭開始在第二層面演繹國際關系運行的規律,并直接考驗文明的創新與韌性。經過100多年和西方的碰撞,現在中國和西方在很多方面已處于同一起跑線上,面臨的很多問題是一樣或類似的,如可持續發展問題、生態環境問題等。過去是西方著眼于解決“西方的問題”,中國著眼于解決“中國的問題”。現在各國都面對一些共同的問題尤其是可持續發展問題,都在為此進行改革,整個世界處在改革變動之中,或者說處于“全球大覺醒時代”。在這一時代背景下,中國不僅要探討中華民族如何實現偉大復興,而且要探討中華民族如何“為人類做出較大的貢獻”。

“一帶一路”建設從人類重大共同關切入手,旨在實現可持續發展這一共同愿望。當前,可持續發展的內涵已從生產力層面拓展為三個層面的基本涵義:器物層面,要實現資源與環境可持續;制度層面,要實現國內、國際制度可持續;精神層面,要實現生產生活理念可持續。一句話,可持續發展、可持續生活、可持續思維的三位一體,是可持續發展的時代新內涵。可持續發展的重點是包容,要努力實現先發國家與后發國家平等、大國與小國平等、代際平等,改變西方國家不包容他者的現狀。正如《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指出的,“共建‘一帶一路’旨在促進經濟要素有序自由流動、資源高效配置和市場深度融合,推動沿線各國實現經濟政策協調,開展更大范圍、更高水平、更深層次的區域合作,共同打造開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區域經濟合作架構。”開放、包容、均衡、普惠,這是對可持續發展內涵的深刻揭示。

通過實現自身的可持續發展,為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中國智慧,以中華文明永續發展理念豐富人類可持續發展觀,這是“一帶一路”建設的時代使命,也是當今中國國際話語權的重要體現。中國道路作為“人類文明史上的偉大創舉”和“中國對世界的歷史性貢獻”,在應對可持續發展面臨的挑戰方面與其他國家有相同之處,而中國在可持續發展方面的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有助于中國開創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文明新范式。這是“一帶一路”建設在理論與實踐上的重大意義。以亞投行為例,它不僅是首個由中國倡議設立的多邊金融機構,也是由發展中國家倡議成立而吸收發達國家加入的高標準的國際金融機構,體現了可持續發展理念。據測算,在2010—2020年期間,亞洲發展中國家基礎設施投資總需求高達8萬億美元,年均投資約需7000多億美元,而現有多邊開發銀行在亞洲基礎設施領域的年度投資規模僅為100億—200億美元。在這種情況下,通過設立亞投行,動員更多資金支持域內基礎設施建設和互聯互通,將為亞洲經濟增長注入強勁動力,也有利于形成周邊國家與中國經濟的良性互動。與此同時,亞投行還服務于南南合作和南北合作。亞投行57個成員國以發展中成員國為主體,同時包括一批發達成員國。這一獨特優勢使其能夠成為推進南南合作和南北合作的橋梁與紐帶,推動世界實現均衡發展。概言之,可持續發展不僅是共同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也是文明共同復興的必然要求。“一帶一路”建設承載著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交流交融的希望,承載著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實現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希望。

編輯:邢賀揚

1 2 3

關鍵詞:王義桅 一帶一路 中國智慧 人類社會發展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