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安卡拉,何時“安”
土耳其地處歐亞非三大洲交匯路口,是樞紐,也是要塞。首都安卡拉位于安納托利亞高原中部,人口340萬,擁有3000多年的城市文明史,市內建筑物融合東西方文化,名勝古跡眾多,是國家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及世界旅游勝地,號稱中東的“安全島”、“陽光房”,文明、安寧、富裕。
然而近半年來,安卡拉不再“安寧”,接連發生三起“現代史上最嚴重”的恐襲大案,總計逾150人喪生:2015年“10·10”恐襲致102人亡,200多人傷;2016年“2·17”恐襲致28人亡,60多人傷;“3·13”恐襲致37人亡,百余人傷。
克勞塞維茨說過:“恐怖主義是政治通過另一種手段的延續?!笨植婪肿哟箝_殺戒,報復社會、動搖民心、破壞穩定;以血與火制造恐慌,挑起族際仇視、仇殺。安卡拉三遭血洗:向來人家處,敗垣圍故井;蒼生竟何罪,白骨暴于土。
被土政府定性為“恐怖組織”的“庫爾德自由之鷹”認領了“3·13”恐襲。該組織系庫爾德工人黨分支,蘗生于民族分裂勢力:自成體系、內控嚴密,破壞力大、復仇心強。此次恐襲有特定目標,即對軍警展開報復,不惜殃及平民。
三起案情,特點相似:恐怖組織對時機、地點精心挑選、多次踩點。例如,選擇火車站、公交站等市交通樞紐,以放大威懾效應;在鬧市娛樂街和商業區下手,造成重大傷亡;極力靠近政府辦公區域和使館區等“硬目標”,乘亂襲擊,以達其政治目的。
這三起恐襲均采用自殺性爆炸,攜帶或駕駛裝滿炸藥的雙肩包、拉桿箱及汽車。作案手法與2003年馬德里“3·11”火車爆炸、2005年倫敦“7·7”地鐵爆炸案件相似。可見自殺性襲擊漸成恐怖勢力作案主要手段,其隱蔽性、殺傷性,令軍警防不勝防。
當下,土耳其處于民族宗教矛盾激化、地緣政治關系惡化、社會沖突常態化的“三化”疊加階段。加之,土敘邊境戰亂持續已近五年,難民群集,有邊無防,大量武器彈藥或明或暗流入土境,恐怖組織極易獲取。歐洲媒體預測,極端組織發動新一輪暴恐襲擊,僅是時間問題。
土國警方在“3·13”恐襲的處置上,實施臨時新聞管制,封閉推特等社交媒體,以防爆炸現場和傷亡照片擴散,引發恐慌心理。亡羊補牢,善則善哉,不若防微杜漸,防患未然?! ?/p>
土國建立針對恐患的“大防控”格局勢在必行。
國土防御水平的提升,除提高官僚機構效率之外,更需事前獲取有效情報。美國戰略家茲比格鈕?布熱津斯基深諳此道。他認為,用于預防性情報活動每一美元的價值,遠遠超過用于盲目的安全升級的10美元。
“3·13”恐襲案件證實了美歐情報機構嗅覺靈敏,敵動先知。美國情報機構案發前即已獲悉恐情并發出預警;德國情報機構也獲取“非常具體的線索”,案發后迅速關閉駐安卡拉、伊斯坦布爾的使領館及德國學校。
遠見于未萌,避危于無形。此乃“9·11”恐襲事件以來,美歐反恐15年換來的經驗。經驗當鑒,教訓寶貴。安卡拉當局應引以為戒,化危為安。
(作者系第十、十一屆全國政協委員 著名國際問題專家)
編輯:玄燕鳳
關鍵詞:安卡拉 恐襲 土耳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