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2016全國兩會專題報道>本網原創 本網原創
張明華委員建議:加大糧食生產供給側改革
人民政協網北京3月6日電(記者 鮑蔓華)2015年,我國歷史性地實現了糧食生產“十二連增”,總產量達到6.2億噸。全國糧食進口卻不降反增,出現了糧食產量、糧食庫存和糧食進口“三量齊增”的困局。正在參加全國政協十二屆四次會議的全國政協委員張明華,建議加大糧食生產供給側改革。
針對當前我國糧食生產現狀和存在的問題,張明華委員分析,究其原因,是由于我國糧食生產成本高企、品質偏低,在國際市場上處于競爭劣勢,生產結構與需求結構極不對稱。
張明華委員認為調產能,降成本,去庫存,補短板是解困重點。為此建議,穩步推進糧食種植結構調整。根據市場需求,有保有壓,既確保中央提出的“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要求,又去除低效無效產能。根據區域特點,探索建立耕地的生態補償機制,因地制宜推進耕地的休耕輪作制度,涵養地力。根據消費特點,大力提升糧食生產品質;積極推動糧食生產能力提升。夯實基層基礎,提升農業生產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加強科技應用,提升農業生產的核心競爭力。重視農業基礎科學研究,特別是以種業為龍頭的科技創新,進一步引領糧食生產能力提升,保障國家糧食主權安全;逐步理順糧食價格市場形成機制。推進價補分離,完善糧食最低價收儲制度。加大研究建立多層次的農民補貼制度,彌補日益擴大的農業與二三產的剪刀差,使價格回歸市場,讓補貼直達農民。利用好國內、國際兩個市場,靈活應用配額制度,保持適度進口;不斷加大農業經營方式的創新。轉變糧食生產組織方式,探索推進土地使用流轉制度改革,根據各地實際,推廣和扶持農業龍頭企業+農戶、互聯網+農業的生產方式,有效連接生產源頭和消費末端,培育新一代的職業農民。加強
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延伸農業產業鏈。科學構建糧食生產供給的各項政策保障制度,夯實我國農村發展和糧食安全的基礎。
編輯:孫莉姍
關鍵詞:張明華委員 糧食生產供給側改革 糧食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