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黨的十八大以來推進簡政放權改革的啟示
“放管服”三管齊下,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
10多個工作部門,80多個環節,300多個工作日……以往,在北京辦理建設投資項目審批,不僅需要各部門“分頭跑”,各部門互為前置還有可能“反復去”。如今,審批環節減少到50多個,各事項辦理集中在一個大廳,審批時限平均壓縮到109個工作日……
“投資項目審批實現了從‘跑斷腿’到‘一站式’的轉變,源于北京市投資審批制度改革的扎實推進。”北京市政府副秘書長徐熙說,尤其是2015年北京市投資項目在線審批監管平臺正式運行以來,投資項目審批實現了線上線下的“齊頭并進”。
簡政不是減政,放權不是放任。北京市的探索,闡釋了簡政放權的全貌:在“放”的同時,深入推進監管方式創新,著力優化政府服務,做到“放、管、服”三管齊下。
政府通過簡政放權,實際上是強化了其服務職能,突出其“公共”角色,向服務型政府轉變。
三年來,簡政放權改革從重數量向提高含金量轉變,從“給群眾端菜”向“讓群眾點菜”轉變;更加注重加強事中事后監管,創新市場監管方式;力求建立健全全國統一的社會信用代碼制度和信用信息共享交換平臺,建設企業信用信息公示“全國一張網”,實行綜合監管,探索“智能”監管。
“在放活微觀市場主體的同時,堅持寬進與嚴管相結合,以企業信用監管為核心,初步建立了企業信用約束機制。”國家工商總局局長張茅說,未來要進一步完善事中事后監管機制,強化消費維權,加大市場監管執法力度,為經濟發展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和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營商環境。
三年來,我國著力劃定政府與市場、企業、社會的權責邊界:以權力清單明確政府能做什么,“法無授權不可為”;以責任清單明確政府該怎么管市場,“法定職責必須為”;以負面清單明確對企業的約束有哪些,“法無禁止即可為”。
從破除審批“當關”到打破證明“圍城”,從減少公章“旅行”到消減公文“長征”,簡政放權的足跡由點成線,“三張清單”不僅厘清了政府和市場的邊界,更成為政府治理的基本遵循。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簡政放權有沒有效果,不能只看數字上取消下放了多少,關鍵要看群眾和企業辦起事來是不是程序更明白、手續更簡單、溝通更順暢。
群眾的“獲得感”,正是來自于政府治理的改善。
“通過簡政放權,政府減少了對經濟領域的微觀干預,把精力更多放在創造良好發展環境、搞好優質公共服務、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上。”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部主任張占斌說。
政府有所不為方能更好有所為,這或許是簡政放權改革帶來的最重要啟示。
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法治政府建設實施綱要(2015-2020年)》,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職能科學、權責法定、執法嚴明、公開公正、廉潔高效、守法誠信的法治政府,特別是明確了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大力推行“三張清單”、加強市場監管、優化公共服務等政府依法履職的具體舉措。
未來,進一步推進政府將不該管的事交出,集中力量把該管的事管好、該服務的服務到位,將會更有效推進政府的治理創新,讓市場“無形之手”更好地施展,更好地遂民意、促發展、利和諧。(完)
編輯:玄燕鳳
關鍵詞:簡政放權改革 發展 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