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人民政協報社近期開展公益慈善活動紀實:愛,在這里延伸
愛,在這里延伸……
——人民政協報社近期開展公益慈善活動紀實
圖為改建前的梁山小學
圖為改建后的梁山小學
牽掛 為了那所大山深處的小學
教育是百年大計,是民族之本,也是政協報人的情懷所系。
2003年,在本報《慈善周刊》的努力下,人民政協報德澤愛心小學在河北獻縣十五級鄉邊馬村落成。
從那時起,人民政協報社就一直持續不斷地為貧困地區援建多所愛心小學,并通過新聞宣傳報道,不停地為改善貧困地區的教育條件鼓與呼。
2015年3月2日,全國政協十二屆三次會議新聞發布會上。
在回答全國政協如何推動解決貧困地區兒童生存發展問題時,新聞發言人呂新華專門提到了政協報一篇報道的“功勞”。
這篇報道是本報2014年12月24日刊發的《涼山教育“窘境”》。
呂新華對文中四川涼山州一所小學的描述記憶猶新:“140多個孩子集中在一個班里,四五個小孩共用一張桌子,還有38個孩子擠在一間20平方米的宿舍里。”
據了解,四川大小涼山地理環境險峻,加上彝族群眾居住分散,保障就近入學困難大,當地家長蜂擁將孩子送到縣城的學校,這使得縣城的學校有了很多“超大班”。
與此同時,當地學校教師宿舍緊張,寄宿學校硬件建設更是滯后。
“一對40多歲的教師夫婦,因為學校沒有單間宿舍可以提供,兩人教學工作之后只能在走廊里道聲再見,之后各自回男女教工宿舍休息;一位中年男教師,睡覺喜靜,因為實在忍受不了同寢室同事的呼嚕聲,無奈之下,常年睡在辦公室里……”報道中如是說。
全國政協教科文衛體委員會接到四川省政協關于涼山基礎教育問題的調研材料后,將這個新聞線索提供給本報教育周刊。本報教育周刊記者經過大量深入采訪,最終形成了這篇深度報道。
報道發表后,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俞正聲作出重要批示,四川省省長魏宏要求由四川教育廳牽頭,召集涼山州和有關縣教育部門的同志研究提出解決意見。
很快,問題得到了解決。
本報報道中提及的普格縣民族中學,100套新建教師住房已經交房,一些分居多年、各自住在集體宿舍的夫妻教師終可團聚。報道中反映的鹽源縣民族小學大班額問題也得到圓滿解決。
2015年7月,從四川省委會議上再傳佳音:從2016年春季開學起,四川將對包括涼山州在內的民族自治州、縣實施15年免費教育。
這樣的事情在政協報還有很多。
最讓政協報人銘記和難忘的,當屬2014年底援建完成的甘肅省武山縣城關鎮梁山教學點。
梁山村是個很多當地人都不知道的深山小村。
教學點是一所位于梁山村的“袖珍小學”,只有1個老師和6個學生,老師名叫王克俊。
就在一年多以前,梁山教學點還只有一間門、窗、墻都布滿縫隙的土坯危房,房屋一角因為潮濕已經開始坍塌。走到屋內,只見坑坑洼洼的地面,斑駁的墻壁,破舊的桌椅。
那情形,和如今窗明幾凈書聲瑯瑯的教室幾乎有天壤之別。
這種變化,來自于人民政協報的一次關注、一篇報道。
當時,家鄉在梁山村的香港中文大學博士生王小兵發了一條微博,微博上的一組照片,講述了1個教師和6個學生在危房中上學的故事。
“現在還有這樣破舊的學校,不可思議……時間仿佛在這里凝固了,看不到時代的氣息。”王小兵說。
這條微博引起了人民政協報記者的關注。
在和王小兵進行溝通并了解情況后,由本報一位攝影記者和一位文字記者組成的采訪小組來到梁山村。
很快,一篇題為《一個老師六個娃》的報道以攝影配文字的形式在人民政協報整版刊發。
孩子們在四面漏風的危房中安靜學習的畫面,刺痛著政協報人的心,也深深打動了讀者。
全國政協委員、香港嘉里集團董事長郭孔丞看到報道后,第一時間與人民政協報社取得聯系,希望能在核實情況后,幫助援建一所新的小學。
從全國政協委員到人民政協報社再到當地各級政協,梁山教學點的援建工作,牽動了許多人的心。
大家一次次關注援建的工程進度,一次次詢問孩子們的近況,甚至一次次赴梁山學校的工地實地考察……
在眾多人士的關心下,梁山教學點新的校舍終于圓滿竣工。
黃房、紅瓦、白色的圍墻,五星紅旗在院子里高高飄揚。遠遠望去,新落成的梁山教學點是大山深處一道別致的景觀。
“感謝郭孔丞委員,感謝人民政協報社和各級政協組織,讓我們告別了危房,走進了新學校……”這是王克俊老師在和六個學生一起寫給全國政協辦公廳的感謝信中重點強調的一句話。
新校舍落成啟用當天,人民政協報社的同志們專程趕到梁山,與當地各級政協的領導一起,看望了王克俊老師和孩子們。一同送去的,還有報社職工捐贈的15箱書籍、文具、衣物等物資。
那一天,王克俊老師特意在黑板上寫著“政協”兩個字,他說他要讓孩子們記住這兩個字,記住政協報人留在這里的一片深情,一份愛心,并希望大家把這份愛心傳遞下去。
編輯:鞏盼東
關鍵詞:人民政協報社 公益慈善活動紀實 人民政協網公益活動 公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