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伊核全面協議,一扇半開的大門
對伊朗而言,2015年是一個開啟歷史新篇章的特殊年份。
經過近兩年的馬拉松式艱苦談判,7月14日,伊朗和伊核問題六國(美國、英國、法國、俄羅斯、中國和德國)達成了歷史性的伊核問題全面協議,延續了12年的伊朗核問題終于有了一個全面的政治解決方案。12月15日,國際原子能機構決定結束審議伊朗核計劃可能的軍事層面相關問題,這將助推伊核問題全面協議順利起步執行。
盡管伊核全面協議的達成具有“分水嶺”般的重要意義,為伊朗開啟了一扇通向國際社會的大門,但“積怨已久”的伊朗和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之間改善關系之路仍然漫長。
一談再談 終成正果
2014年2月正式開啟的伊核問題全面協議談判,在先后錯過當年7月20日和11月24日兩個“大限”后,到2015年,已有“背水一戰”之意。
這是一場誰都“輸不起”的談判。對伊朗總統魯哈尼而言,要拯救因為西方制裁而瀕臨崩潰的國民經濟;對美國總統奧巴馬來說,必須阻止伊朗獲得核武器以及在中東形成多米諾骨牌效應,而戰爭手段只能是最后選項。
但雙方陣營內的強硬派聲音為談判增添了幾多壓力。
隨著談判進程拖延日久,伊朗強硬派聲音漸強。年初,外長扎里夫甚至因為與美國國務卿克里在日內瓦一同散步而遭到批評,并被召至議會作出說明。扎里夫隨后向西方警告,西方國家必須加快談判進度,伊朗的耐心有限。
另一方面,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3月在美國國會發表演講,對可能達成的伊核全面協議表示“強烈反對”,獲得美國國會對伊強硬派的掌聲。
盡管遭遇重重干擾,談判依然艱難推進。4月2日,各方發表共同聲明,就伊核問題達成框架性解決方案,為下一步達成最終全面協議奠定了基礎。
然而,在軍事基地核查、離心機留存數量、制裁取消時間等一些關鍵問題上,雙方仍爭執不下、角力不止。
最后一輪談判從6月27日開始。在談判數次“加時”后,7月14日,各方拿出了一份長達159頁的《共同全面行動計劃》,宣告伊核問題終以外交方式解決。
根據協議,伊朗在未來15年內將目前的濃縮鈾儲量降低至300千克,并在未來10年內大幅削減其運轉中的離心機數量。此外,在國際原子能機構核實伊朗履行相關措施基礎上,西方將立即解除絕大部分對伊經濟制裁。
國際社會對伊核問題全面協議給予積極評價,認為這一協議將有效防止中東出現核競賽危機,成為外交方式解決核不擴散問題的典范。它也為未來國際問題的解決提供了可借鑒的模式,即通過世界大國、利益相關方和中立方共同協商,尋求和平、公正、共贏、可持續的解決方案。
全面和解 長路漫漫
9月,美國參議院成功阻止反對伊核問題全面協議的決議案;伊朗議會則在10月審議并通過批準伊政府執行伊核問題全面協議的議案,次日獲得伊憲法監護委員會的批準。至此,這一全面協議的執行已無法律障礙。
在10月18日協議“生效日”后,伊朗政府著手拆除大部分鈾濃縮離心機,削減濃縮鈾儲量,并改造阿拉克重水反應堆,預計明年1月初可執行完成。
12月15日,伊核全面協議迎來又一個重要節點。這一天,國際原子能機構通過決議,結束對伊朗是否秘密研發過核武器等問題長達12年的調查。這份決議為聯合國及西方國家解除對伊經濟制裁消除了不確定性,伊核問題全面協議也將真正進入執行階段。
經濟制裁的解除,無異于在經濟領域為伊朗打開了一扇與世界交流的大門,伊朗將再次融入全球經濟體系,走出困境,并對世界經濟產生影響。
但在政治層面,這扇打開的大門仍半遮半掩。迄今,美國依然認定伊朗為中東地區的“麻煩制造者”及“恐怖分子支持者”。為安撫以色列、沙特阿拉伯等地區盟友,美國承諾將協助他們應對“伊朗的威脅”。10月,伊朗試射新型彈道導彈,招致美國不滿。在草木皆兵、極端懷疑的心態下,任何有關伊朗軍事設施的情報,無論確實與否,都會被捕風捉影地放大并過度解讀,這成為未來伊朗與西方安全關系的一個潛在危險因素。
反觀伊朗,同樣未放松對美國的戒備。伊朗最高領袖哈梅內伊稱,伊核問題全面協議絕不會為美國勢力滲透伊朗鋪路。他警告伊朗不得與美國就雙邊和國際事務展開談判。
分析人士指出,伊美雙方或許在伊拉克打擊極端組織“伊斯蘭國”問題上有一定默契,但敘利亞危機卻加深了雙方在地區事務上的立場分歧。在俄羅斯高調空襲“伊斯蘭國”在敘利亞境內的目標后,以俄羅斯、伊朗、敘利亞巴沙爾政府等為一方,西方及遜尼派勢力為另一方,形成對峙格局,而這一格局短期內看不到變化的可能。
總體來看,雖然今后伊朗和西方國家在打擊“伊斯蘭國”等方面有出于各自利益進行合作的空間,但他們全面改善關系的前景并不樂觀,充滿了不確定性。(完)
編輯:鞏盼東
關鍵詞:伊核全面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