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妇人妻中文字幕久久,男女猛烈无遮掩视频免费,在线看免费无码av天堂,色97久久久综合影院

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北糧南運”與“湖廣熟,天下足”

2015年10月15日 16:17 | 作者:武維華 | 來源:人民政協網
分享到: 

  問題的關鍵是讓“該種糧的地方多種糧”。

  “湖廣熟,天下足”、“京杭大運河漕運”等,曾記錄中國千百年來“南糧北調”的歷史。直至上世紀70年代末,我國糧食生產總量的大部分來源于黃河以南(包括黃淮海地區),糧食供給格局一直是“南糧北調”。自改革開放以來,歷史上的糧食主產區“兩湖、兩廣”、“江南魚米鄉”、“蜀地天府國”的糧食貢獻率逐年下降,我國糧食生產和流通出現了“北糧南運”的大逆轉。至2008年,北方糧食生產已全面超越南方。

  目前全國的糧食流通總量近2億噸,除了糧食品種結構性調節所必要的流通外,其中約1半左右是“北糧南運”。以“北米南運”為例,近兩年東北每年調出的水稻(粳米)已接近200億公斤(全球市場大米的貿易總量為每年280億公斤左右)。根據全國各省區人均糧食計算,近幾年的5個糧食輸出省份包括黑龍江、吉林、內蒙古、安徽、江西,其中絕大部分的輸出是黑龍江、吉林和內蒙古,三省(區)2014年的糧食總產超過1.25億噸,占全國糧食總產的1/5強。以近兩年的數據為例,2014年全國糧食總產量較2012年增長6.3%,同期黑龍江、吉林、內蒙古、新疆的糧食總產量分別增長12.1%、11.4%、15.3%、15.5%,而過去的糧食主產區黃淮海區域(山東、河南、江蘇等)同期糧食增產低于全國平均水平,浙江、廣東等則出現明顯負增長。

  糧食種植耗費大量資源,其中唯一與人類活動密切相關且屬于“相對可控”的自然資源就是水。農作物通過光合作用每合成1份干物質(碳水化合物)約需耗水800~1000份淡水。換言之,每生產1噸糧食,約需水800~1000立方米。僅按東北地區每年調出6000萬噸糧食估算,就相當于輸出不少于500億立方米的水資源,超過南水北調三線建成后滿負荷運行調水總量。

  我國北方省份多數屬于典型的大陸性干旱氣候。在這些地區種糧,必須大量灌水。過去十多年在東北(主要是黑龍江)大量擴大水稻種植面積,由于地表水資源不足,大量抽取地下水灌溉,地下水超采使黑龍江省三江平原近10年來地下水位平均下降2~3米,導致三江平原的濕地面積減少至原來的20%!新疆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大規模開荒造田,地下水位顯著下降,“用水危機”報道屢見報端。

  地下水位下降的直接后果是大面積土地鹽堿化、沙化和荒漠化。

  深層地下水的形成需上千萬年的時間,如果北方各省地下水的過度開采不能有效遏止,由不可持續的地下水資源所支撐的“糧食生產增長的泡沫”將最終破裂,造成“糧食生產的次貸危機”,我國的農業可持續發展將受到威脅。

  除了水資源問題之外,糧食生產還耗費大量的氮磷鉀等礦質資源,大量的糧食南運同時也將大量的土壤礦質資源“挪運”至南方,加劇了長三角、珠三角等東南沿海地區環境的“富營養化”。

  李克強總理在去年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提到:目前我國農業持續發展面臨“農產品價格已高于進口價格”和“農業補貼受限于世貿組織規則”兩個“天花板”,同時農業可持續發展已受到“生態環境惡化”和“資源短缺”這兩道“緊箍咒”的束縛。而“北糧南運”恰恰加劇了“天花板”壓迫和“緊箍咒”的束縛:長距離的北糧南運顯著提高了糧食主要消費地區(東南沿海)的糧食價格,而東北等北方地區逐年大幅度增加糧食種植使當地生態環境嚴重受損、承載能力越來越接近極限(東北黑土地土壤肥力下降、地下水位下降就是明證)。

  目前,政府部門和機構及學術界有關“北糧南運”的討論幾乎完全集中在“運”字上,就是如何整合資源、改善設施、提供補貼以支持“北糧南運”。由于“北糧南運”主要靠鐵路和海運,通常走東北鐵路、經過大連口岸運至江蘇、浙江、福建、廣東等沿海城市,糧食運輸成本占最終糧食銷售總成本的30%~40%,這也是造成我國糧食綜合生產成本高居不下的原因之一。

  顯然,問題的關鍵是讓“該種糧的地方多種糧”。南方因地制宜多種些糧食,運輸的問題也就不存在了。

  筆者認為,應盡快謀劃和啟動逐步增加南部省區糧食種植面積并大幅提高南方的糧食總產。特別是在當前新一輪的北方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加快的態勢下,環境承載能力原本就很脆弱的北方地區,進一步擴大糧食種植面積而造成的水資源超負荷消耗及大量化肥、農藥、農膜使用,勢必加速北方地區生態環境惡化的進程。

  所以應盡快根據南方各省區實際情況(重新)劃定耕地面積紅線,特別是要保證南方各省(區)的糧食種植面積;對南方各省(區)應科學地、因地制宜地提出糧食復種指數的要求;對南方有條件的省區應根據實際情況下達明確的糧食生產指標,如兩湖、兩廣、江蘇、四川等,至少應要求這些省份達到人均占有糧食不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對南方各省區糧食種植結構應有明確要求。例如增加優質粳稻種植面積以滿足市場需求、增加畜禽飼料用糧的種植面積等;適當限制北方嚴重缺水地區的糧食種植,嚴格控制地下水超采;逐步減少北方干旱地區的糧食種植面積;逐步減少對“北糧南運”的補貼,節約的資金可用于南方糧食種植的生產恢復。

  (作者系全國政協常委、九三學社中央副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農業大學教授)

 

 

編輯:劉文俊

關鍵詞:“北糧南運” “湖廣熟,天下足” 糧食流通 糧食種植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