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妇人妻中文字幕久久,男女猛烈无遮掩视频免费,在线看免费无码av天堂,色97久久久综合影院

首頁>黨派·聲音>統一戰線 統一戰線

哈正利:構筑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2015年10月08日 08:43 | 來源:人民政協網
分享到: 

  加強民族團結教育,構建中華民族共同體認同,首先要正確認識和理解我國的民族關系,必須從歷史和現實的層面上認清中華民族的基本特征及其蘊含的基本理念。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必須直面的一個社會問題,也是中國民族學無法回避的一個重大學術命題。

  1988年,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用“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理念,闡述了中華民族的形成與發展,概括了中華民族的總體特征。“多元”是指各兄弟民族各有其起源、形成、發展的歷史,文化、社會也各具特點而區別于其他民族;“一體”是指各民族的發展相互關聯、相互補充、相互依存,與整體有不可分割的內在聯系和共同的民族利益。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形成過程的主流是由許許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單位,經過接觸、混雜、聯結和融合,同時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個你來我去,我來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個性的多元統一體。他還認為,中華民族的“一體”,是指各兄弟民族的“多元”中包含不可分割的整體性,而不是其中某個民族同化其他民族。新中國建立以來的經驗教訓告訴我們,只有全面貫徹民族平等、團結政策,堅持民族區域自治,自覺地注重各兄弟民族的共同發展,使各兄弟民族在現代化中走上繁榮發達富強的發展道路,才會有整個中華民族的振興和繁榮。這一理念提供了一個理解中華民族統一性和多樣性的過去、現在與未來理論框架。

  今天,考古學、體質人類學、歷史學、民族學和社會學等學科的相關研究成果告訴我們,中華民族歷史和現實的基本特征以及其蘊含的理念就是多樣與互惠。

  多樣共存

  考古學的材料一再證明,中國文明的起源一開始就不是一元的,而是在多個地區在不同時期起源和發展的。不同時期的歷史文獻也呈現了不同民族文化起源、發展、維系和延續。而我們今天的國家是一個多民族國家,非單一民族國家。其中各民族均具有自己的特殊文化、生活方式,以及蘊含在不同風俗習慣中的價值觀念。新中國堅持馬克思主義民族平等的原則下,以民族識別的方式,承認了文化多樣的存在,以憲法的形式從法律上保障了各民族保持和改革本民族文化的權利。也就是說,多樣文化共存不僅僅存在于歷史上各個時期,同樣也是今天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基礎。正如著名民族學家岑家梧先生在1946年所指出的:“中華民族文化,雖有區域性,但是我們可以由文化輻合交替的原則上指出中華民族將來發展的趨勢,必須匯合各區域文化的精華,使整個中華民族文化更加充實和壯大。”

  血脈相通

  中華民族是一個血脈相通的社會文化共同體。我們不能因強調各自血脈的純凈而忽視彼此間的血緣溝通。1939年,著名歷史學家、民俗學家顧頡剛先生就曾強調中華各民族的血脈相通,他說:“夷漢是一家,大可以漢族歷史為證。即如我輩,北方人誰敢保證其無胡人的血統,南方人誰敢保證其無百越、黎、苗的血統。今日之西南,實即千年前之江南、巴、粵耳。”賈敬顏先生認為,歷史上,有少數民族融入了漢族,也有很多漢族融進了少數民族中,甚至,漢族融入少數民族的數量遠不少于少數民族融入漢族的數量。在官方表現為和親,在民間表現為被迫遷徙、主動逃亡和通婚。1994年,中國科學院遺傳所根據對基因、等位基因頻率的長期研究,證明出“漢族中至少有70%-80%不是漢族,廣東人基本是南方蒙古人種,海南島靠近五指山邊緣的漢族與黎族并無太大的差別。”此外,據現今國內社會學研究的結果,民族間通婚比例遠遠超過了歷史上任何時期。如此看來,所謂的某個民族的血緣純凈只是一種沒有科學道理的想象,經不起歷史的考證,也經不起現實的檢驗。

  文化共享

  文化多樣性是中華文化的底色和基礎,也是中華文化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所在。我國是多民族、多元文化的國家,每一個民族不論大小,歷史上都對中華文化的形成和發展做出了獨特的貢獻,每一個民族的獨特文化都屬于中華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并為整個中華民族共同享有。

編輯:孫莉姍

01 02

關鍵詞:哈正利 民族團結教育 民族共同體 文化 經濟 政治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