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妇人妻中文字幕久久,男女猛烈无遮掩视频免费,在线看免费无码av天堂,色97久久久综合影院

首頁>尋醫·問藥>醫訊同期聲醫訊同期聲

大數據給健康產業帶來哪些變革?

2015年07月27日 09:25 | 來源:錢江晚報
分享到: 

  你發的每一條微信,打的每一通電話,也許就能預警你是否有感染流行病的風險……這不是科幻,這是全世界已經起步開展的大數據精準醫療。

  日前,浙大一院正式成立“精準醫療中心”,中國工程院院士、浙大一院傳染病診治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感染性疾病診治協同創新中心主任李蘭娟教授作了“醫療健康大數據與精準醫學”的專題報告。

  “精準醫療大數據的普及化,正帶來中國乃至全球健康產業的變革。”在接受錢報記者專訪時,李蘭娟表示,不遠的將來,大數據支持下的精準醫療將為每一個病人定制治療方案,它也將改變國家的醫療投入的格局。

  精準醫療提供個性化治療

  大數據技術,能夠分析大量繁雜的數據集,發現疾病和治療手段之間的有效聯系,它將改變傳統的治療方案。

  美國提出精準醫療的計劃,利用大數據的分析,找出個性化的缺陷,真正對癥下藥,因人而異。這個辦法幫助喬布斯延長了幾年的生命。

  我們國家的精準醫療研究,也在積極跟進。2014年7月,李蘭娟和團隊在《自然》雜志發表了科研成果論著,揭示腸道菌群與肝硬化的秘密,給全球醫學科技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一直以來,很多肝硬化患者,都接受過抗生素的治療,但是李蘭娟和她的團隊發現,這樣做并不能帶來很好的效果,因為抗生素不僅殺死了腸道內的有害細菌,有益細菌同樣也被殺死了。

  腸道微生物是提供人體營養、調控腸道上皮發育和先天性免疫的不可缺少的“器官”,她把注意力聚焦在“腸道菌群”上,經過近3年時間的研究,他們收集了181個中國人腸道菌群的樣本,其中98個是肝硬化患者的糞便樣本,83個來自健康志愿者。

  團隊采用了新一代測序技術、以及大數據分析技術,產出了近860GB的序列數據,通過研究發現了28種與肝硬化病人密切相關的“壞細菌”;數據比對還顯示,有38種與健康人密切相關的“好細菌”,在肝硬化病人腸道菌群中的量卻非常少。

  這就意味著,今后針對肝硬化病人的治療,可以做到更加精準,“我們會給肝硬化病人補充更多的‘好細菌’,殺死過高的‘壞細菌’。”李蘭娟說,在藥物基因組學的基礎上,這個工作還能夠做得非常精準,“針對不同病人,運用合適的藥物,合適的劑量。”

  “精打細算”的外科手術

  大數據技術已經開始在外科手術中,幫助病人得到更加高效的手術療效。

  中國工程院院士、浙大一院院長鄭樹森教授,是我國著名的器官移植專家。到目前為止,他帶領團隊已經成功進行了200余例活體肝移植手術。

  肝臟是人的造血器官,“統帥”了成千上萬根血管,對肝臟動手術,是有高難度的。

  在先進的數字技術支持下,鄭樹森團隊能夠在活體肝移植在術前和術中,利用虛擬現實軟件,查看病人肝臟中的各種構造。大數據分析還能夠精準計算出需要移植的肝臟部分,一方面確保提供給受捐者充足的供血,能夠存活;同時評估受捐者剩下的肝臟,能否在半年內長出新的肝臟,保證恢復正常的肝功能。

  在世界各地,具有大數據處理功能的手術器械已經成為外科醫生強有力的助手。比如,在摘除腫瘤組織的外科手術中,外科醫生遇到的最大挑戰是:一次手術是否能夠把癌變組織切干凈。像乳腺癌腫瘤的手術中,有將近三分之一都無法做到完全抹除腫瘤的痕跡。

  前不久,倫敦大學帝國學院Zoltan Takats 探索了一場“精準手術”,手術使用的先進武器iknife,在傳統手術刀前安裝傳感器和質譜分析儀,刀起落下iknife能在第一時間告知病灶的邊界和性質。

  大數據指導醫療政策

  大數據能夠更加科學地論證藥物使用的效果,為醫療政策指導方向。

  2012年,李蘭娟曾經帶領團隊做了一個跟乙肝傳染率相關的課題,采集了浙江1000人次的體檢數據樣本。通過分析發現:當年20歲(1992年出生)以上的樣本,乙肝感染率在8%-10%;而20歲以下的樣本中,乙肝感染率小于1.5%。

  為什么只相差一歲,乙肝感染率就有那么大的差距?

  1992年這一年,是個關鍵詞。1992年,衛生部將乙肝疫苗納入計劃免疫管理。通過大數據技術分析,李蘭娟團隊驗證了藥物的有效性,這樣的分析結果,將給國家制定公共衛生政策,帶來科學的指導。

  “如果我國繼續保持對新生兒進行乙肝疫苗的全面接種,同時成年人也盡快接種乙肝疫苗,那么在十年后,中國將擺脫肝炎大國的帽子。”李蘭娟說。

  開發大數據預測疾病

  有了大數據的分析,“看醫生”模式正在轉變為“被醫生看著”——你的可穿戴設備能夠做到24小時給你“做體檢”,這種全數據模式成本低,效率卻很高,幾乎所有人都可以用。

  “精準醫療的長期目標,是每個人的健康管理。” 接下去,李蘭娟團隊將在浙江創建一個人數規模超過100萬的志愿者隊列,他們愿意共享他們的基因數據、生物樣本、生活信息以及所有的電子健康信息。

  這是一個融合參與者、有責任的數據共享以及隱私保護的新型研究模型。基于這份健康大數據,浙大一院團隊將能夠做一系列新研究,比如藥物基因組學研究,醫生可以更準確地為每個病人開出合適的藥物和合適的劑量;比如為病人設定新的治療和預防目標。

  世界醫療產業最發達的美國,在醫療創業領域冒出了許多基于大數據,做疾病預防方面的高科技產品——

  美國人Anmol Madan和團隊創立了一個公司,專注研究通過手機的數據分析,預測機主的疾病。

  他們對實驗參與者手機超過32萬小時的數據進行收集分析后,最終能夠對人們的手機建模,來預測感冒、精神疾病等等。比如,當人抑郁時,通常就能夠在與人交流中被看出變化,日常數據分析就能夠捕捉這些變化。在測試中,這個應用能夠正確判斷60%~90%人們日常的生理癥狀和普通呼吸情況,同時把這些變化發通知給機主本人,未來還能發送給朋友或家人。

  深度開發大數據,預測疾病,還可能大幅降低醫療保健的費用。麥肯錫全球研究院報告,如果美國醫療保健行業對大數據進行有效利用,就能把成本降低8%左右,從而每年創造出3000億美元的價值。

  “在中國,大數據也將影響醫改的具體政策,比如醫保的投入。”李蘭娟說。

編輯:趙彥

關鍵詞:大數據給健康產業帶來的變革 精準醫療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