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情·民意>你言我語 你言我語
千萬件文物難回國 豈能因高稅收回不了家
原標題:中國千萬件文物難回國:高稅收成攔路虎
海外回流文物一直是藝術品交易市場關注的焦點,尤其在國內藝術品拍賣市場中,60%以上的拍品都是回流文物,近兩年來,包括劉益謙、王中軍、王健林等民營企業家、收藏家也都不惜血本紛紛去海外“奪寶”。盡管回流文物市場火熱,但是目前中國仍有超過1000萬件文物流落在海外。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回流文物有家難回?又有什么辦法能打破這些門檻?
高稅收成回家攔路虎
目前,中國有超過1000萬件文物流落在海外,由于歷史原因和市場現狀等客觀原因沒有正常的回流渠道。
北京歌華文化發展集團副總經理王昱東介紹,廣義上回流文物主要包括三類:1949年以前,因為各種歷史原因流失海外的文物; 1949年以后通過合法途徑出口國外的文物;中國進口的西方文物。
以前回流文物最重要的途徑是通過拍賣,“1992年開始,通過拍賣,回流的文物超過10萬多件,其中有30多件包括閻立本《孔子弟子像》在內的國立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中國拍賣行業協會副秘書長歐樹英告訴北京商報記者,但在2011年藝術品關稅查稅事件以后,形勢發生了改變,藝術品通過貨運渠道入關,藝術品離岸價格到國內就需增加包括關稅、進口增值稅在內的30%左右的稅收,“國內藏家不接受高成本,拍賣公司也覆蓋不了稅收成本,這也抑制了拍賣行業回流文物拍賣的積極性。2012年以后拍賣行業就很少做回流文物專場”。
我國現有藝術品高關稅制度,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海外文物回流。對于中國內地藝術市場而言,關稅已然是一道繞不開的檻。歐樹英就表示,“文物回流的最大門檻便是稅收,盡管保稅區回流文物中心能夠部分解決高稅收問題,但離開保稅區,或者申請保稅區的特別手續,拿到室內做展覽等方面還是非常復雜”。
近20年來,拍賣一直是中國文物回流的重要途徑,但是也因為關稅問題,拍賣業文物流通受限制,整個文物回流渠道并不暢通。這也造成很多內地藏家的無奈之舉,不少內地藏家只能將從海外購得的流散的中國文物送到免稅自由港的香港避稅、儲存。收藏大鱷劉益謙競得的《功甫帖》、雞缸杯等都存在同樣的煩惱。
無法交易難為文物落戶
即使文物通過保稅區入境,也不能算真正意義上的回家。“保稅區只是暫存地,繳納一定的保證金,辦理相關的‘暫時進出境貨物’,可以暫時不用繳納稅款,一般在6個月左右的規定時間內原狀運出境,也可以經直屬海關批準延期,但延期最多不超過3次,每次延長期限不超過6個月。”北京拍賣行業協會會長甘學軍如是說。
入境后文物的展示、交易也成為文物回流的又一大難題,在對外經貿大學公共經濟系主任徐晨看來,突破保稅區展示、拍賣,能夠真正在市場交易才是文物最終的歸屬,“上海嘗試保稅拍賣也并不是很成功,保稅拍賣也只是暫緩交稅,拍賣后涉及存儲方面等還得交稅”。
如此一來,買賣雙方都難為文物解決落戶問題,國內博物館征集、國有文物商店、民間收藏等機構都有著對中國海外回流文物的實際需求,但無法真正意義上的貿易交流也成為困擾文物回家的難題。
市場調整導致藏品退市
國內藝術品市場缺乏明朗的環境也成為文物難回流的原因之一,歐樹英表示,“國內藝術市場環境還在調整,藏家愿不愿意賣,能否高價賣出,也是文物是否能回流的客觀原因。相比國外拍賣市場,國內拍賣市場缺乏成熟的制約環境,拍而不買的現象居多。在賣家信心受到很大影響的情況下,可能會更將重要拍品委托國外拍賣行”。
此外,藝術品拍賣行業從業人員還指出,國內配套的藝術品相關行業還在發展中,尤其是藝術品保險方面進程緩慢也影響文物歸國后的保障。相比較而言,歐美發達國家的藝術品保險已發展為一個擁有良好投保體系,在藝術品價格估值、風險保障、包裝運輸、存儲環境、修復體系等方面有相對成熟的管理機制。這正是目前國內市場極度缺乏的文物保障體系。
編輯:水靈
關鍵詞:千萬件文物難回國 千萬件文物 高稅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