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協·協商>專題 專題
京津冀環境保護如何突圍?
環保部環境規劃院副院長兼總工程師、農工黨中央常委王金南:設立生態紅線 構筑生態共同體
京津冀地區是目前全國大氣污染、水污染最嚴重,全國水資源最短缺,全國資源環境與發展矛盾最為尖銳的地區。加強京津冀地區生態環境保護,是新時期國家重要戰略決策,是落實“四個全面”和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實踐,對于統籌京津冀區域環境與發展,破解區域資源環境約束、改善區域環境質量、提升區域整體競爭力、提升政府公信力和國家國際形象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京津冀地區是一個環境和經濟共同體,因此,要尊重自然生態本底,以環境空間優化區域發展格局。以主體功能區劃為基礎,制定實施基于環境功能的分級分區控制體系,構建區域生態安全格局,引導城市發展空間和產業布局往生態化、集約化轉變。以生態紅線調控區域發展規模。以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為基礎,劃定和嚴格實施生態保護紅線,水、大氣環境質量控制紅線以及耕地、水資源和煤炭資源紅線,調控城市人口和經濟發展規模。
構建京津冀生態環境共同體是一個大系統工程。主要構建“三區八道六風口一屏障”的防風固沙生態體系、建設“十區四橫兩縱”地表水源保護生態體系、構建“十一區七道一帶”區域生物多樣性保護體系、建設“兩屏(壩上生態屏障,燕山-太行山生態屏障)、三區(水源涵養區、防風固沙區、生物多樣性保護區)、七帶區域自然生態安全格局,對冀西北生態涵養區、華北地下水超采區等實施休養生息,全面實施《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和《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
中科院大氣化學與大氣污染控制技術研究室副主任、農工黨中央生態環境工作委員會副主任賀泓:
建立統一的環境監測和管理平臺
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整體定位之一是建成生態修復和環境改善示范區,處理好環境與發展的矛盾成為京津冀協同發展所面臨的最大挑戰。京津冀環境污染具有獨特的區域性與復合性特征。發達國家上百年工業化過程中分階段出現的環境污染問題在當下的京津冀地區集中出現,點源與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和工業排放疊加,水、大氣、土壤等不同介質的環境污染相互復合,產業結構、生態格局與環境安全交互影響,導致京津冀呈現出典型的環境復合污染格局。
要破解京津冀環境復合污染的困局,三地必須突破行政區劃和條塊分割的掣肘,率先在環境綜合治理上實現統一規劃、統一標準、統一監測、統一執法。實現“四個統一”的基礎在于構建基于物聯網的立體環境監測系統和區域環境承載力評估與風險管理模式,在此基礎上實現科學制定統一的環境標準和政策,實現基于風險的科學管理和考核,實現京津冀生態修復與環境改善示范區的建設目標。
建議整合現有環保、國土、氣象、水利和科研系統環境監測(觀測)網絡,依托以物聯網、云計算、多元遙感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形成區域性海量環境信息“系統感知-高效傳輸-大數據處理-智能化應用”的新一代立體化環境監測系統,構建京津冀區域多維動態污染源排放信息平臺,建立京津冀環境質量改善決策支持系統。
編輯:薛鑫
關鍵詞:京津冀環境 《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農工黨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