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全文)
新華社北京5月5日電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
(2015年4月25日)
生態文明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內容,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事關“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先后出臺了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取得了重大進展和積極成效。但總體上看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水平仍滯后于經濟社會發展,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已成為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大瓶頸制約。
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的內在要求,是堅持以人為本、促進社會和諧的必然選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時代抉擇,是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維護全球生態安全的重大舉措。要充分認識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極端重要性和緊迫性,切實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牢固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理念,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動員全黨、全社會積極行動、深入持久地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加快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建設新格局,開創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
一、 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二中、三中、四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堅持以人為本、依法推進,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的戰略位置,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協同推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和綠色化,以健全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為重點,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全面促進資源節約利用,加大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力度,大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弘揚生態文化,倡導綠色生活,加快建設美麗中國,使藍天常在、青山常在、綠水常在,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二)基本原則
堅持把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作為基本方針。在資源開發與節約中,把節約放在優先位置,以最少的資源消耗支撐經濟社會持續發展;在環境保護與發展中,把保護放在優先位置,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在生態建設與修復中,以自然恢復為主,與人工修復相結合。
堅持把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作為基本途徑。經濟社會發展必須建立在資源得到高效循環利用、生態環境受到嚴格保護的基礎上,與生態文明建設相協調,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
堅持把深化改革和創新驅動作為基本動力。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不斷深化制度改革和科技創新,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強化科技創新引領作用,為生態文明建設注入強大動力。
堅持把培育生態文化作為重要支撐。將生態文明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加強生態文化的宣傳教育,倡導勤儉節約、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提高全社會生態文明意識。
堅持把重點突破和整體推進作為工作方式。既立足當前,著力解決對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制約性強、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打好生態文明建設攻堅戰;又著眼長遠,加強頂層設計與鼓勵基層探索相結合,持之以恒全面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三)主要目標
到2020年,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取得重大進展,主體功能區布局基本形成,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顯著提高,生態文明主流價值觀在全社會得到推行,生態文明建設水平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相適應。
——國土空間開發格局進一步優化。經濟、人口布局向均衡方向發展,陸海空間開發強度、城市空間規模得到有效控制,城鄉結構和空間布局明顯優化。
——資源利用更加高效。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強度比2005年下降40%-45%,能源消耗強度持續下降,資源產出率大幅提高,用水總量力爭控制在6700億立方米以內,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降低到65立方米以下,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提高到0.5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15%左右。
——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繼續減少,大氣環境質量、重點流域和近岸海域水環境質量得到改善,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提高到80%以上,飲用水安全保障水平持續提升,土壤環境質量總體保持穩定,環境風險得到有效控制。森林覆蓋率達到23%以上,草原綜合植被覆蓋度達到56%,濕地面積不低于8億畝,50%以上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治理,自然岸線保有率不低于35%,生物多樣性喪失速度得到基本控制,全國生態系統穩定性明顯增強。
——生態文明重大制度基本確立。基本形成源頭預防、過程控制、損害賠償、責任追究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和用途管制、生態保護紅線、生態保護補償、生態環境保護管理體制等關鍵制度建設取得決定性成果。
二、 強化主體功能定位,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
國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空間載體。要堅定不移地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健全空間規劃體系,科學合理布局和整治生產空間、生活空間、生態空間。
(四)積極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全面落實主體功能區規劃,健全財政、投資、產業、土地、人口、環境等配套政策和各有側重的績效考核評價體系。推進市縣落實主體功能定位,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城鄉、土地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等規劃“多規合一”,形成一個市縣一本規劃、一張藍圖。區域規劃編制、重大項目布局必須符合主體功能定位。對不同主體功能區的產業項目實行差別化市場準入政策,明確禁止開發區域、限制開發區域準入事項,明確優化開發區域、重點開發區域禁止和限制發展的產業。編制實施全國國土規劃綱要,加快推進國土綜合整治。構建平衡適宜的城鄉建設空間體系,適當增加生活空間、生態用地,保護和擴大綠地、水域、濕地等生態空間。
(五)大力推進綠色城鎮化。認真落實《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根據資源環境承載能力,構建科學合理的城鎮化宏觀布局,嚴格控制特大城市規模,增強中小城市承載能力,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尊重自然格局,依托現有山水脈絡、氣象條件等,合理布局城鎮各類空間,盡量減少對自然的干擾和損害。保護自然景觀,傳承歷史文化,提倡城鎮形態多樣性,保持特色風貌,防止“千城一面”。科學確定城鎮開發強度,提高城鎮土地利用效率、建成區人口密度,劃定城鎮開發邊界,從嚴供給城市建設用地,推動城鎮化發展由外延擴張式向內涵提升式轉變。嚴格新城、新區設立條件和程序。強化城鎮化過程中的節能理念,大力發展綠色建筑和低碳、便捷的交通體系,推進綠色生態城區建設,提高城鎮供排水、防澇、雨水收集利用、供熱、供氣、環境等基礎設施建設水平。所有縣城和重點鎮都要具備污水、垃圾處理能力,提高建設、運行、管理水平。加強城鄉規劃“三區四線”(禁建區、限建區和適建區,綠線、藍線、紫線和黃線)管理,維護城鄉規劃的權威性、嚴肅性,杜絕大拆大建。
(六)加快美麗鄉村建設。完善縣域村莊規劃,強化規劃的科學性和約束力。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強化山水林田路綜合治理,加快農村危舊房改造,支持農村環境集中連片整治,開展農村垃圾專項治理,加大農村污水處理和改廁力度。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農業循環經濟,治理農業污染,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依托鄉村生態資源,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前提下,加快發展鄉村旅游休閑業。引導農民在房前屋后、道路兩旁植樹護綠。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以環境整治和民風建設為重點,扎實推進文明村鎮創建。
(七)加強海洋資源科學開發和生態環境保護。根據海洋資源環境承載力,科學編制海洋功能區劃,確定不同海域主體功能。堅持“點上開發、面上保護”,控制海洋開發強度,在適宜開發的海洋區域,加快調整經濟結構和產業布局,積極發展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嚴格生態環境評價,提高資源集約節約利用和綜合開發水平,最大程度減少對海域生態環境的影響。嚴格控制陸源污染物排海總量,建立并實施重點海域排污總量控制制度,加強海洋環境治理、海域海島綜合整治、生態保護修復,有效保護重要、敏感和脆弱海洋生態系統。加強船舶港口污染控制,積極治理船舶污染,增強港口碼頭污染防治能力。控制發展海水養殖,科學養護海洋漁業資源。開展海洋資源和生態環境綜合評估。實施嚴格的圍填海總量控制制度、自然岸線控制制度,建立陸海統籌、區域聯動的海洋生態環境保護修復機制。
編輯:王瀝慷
關鍵詞: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 生態文明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