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黨派·聲音>好聲音 好聲音
民建會員建言中國基層醫療改革
原標題:關于中國基層醫療改革建議
中國基層醫療體系是保障和踐行“全覆蓋、?;?rdquo;的社會醫療政策的“第一島鏈”。長期以來,民眾反映“就醫難和不滿”的本質是基層醫療體系的構建缺陷、運行不暢和制度失敗的體現。中國大多基層衛生機構陷入:資金缺乏-人才短缺-沒有患者-缺乏運營資本的惡性循環。部分地區簡單粗暴的所謂改革模式,盡管其本意何其美好,最終卻適得其反,甚至引發諸多群體性事件。這些現象的本質是:中國衛生行政管理機構的浮躁和迷茫,他們不知何去何從又急于改變現狀,酷似“有病亂投醫”。
200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的頒布標志著國家新一輪醫改的開始,而隨后公布的《“十二五”期間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規劃暨實施方案》均堅持“保基本、強基層、建機制”的基本原則,積極著力解決基層醫改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由此可見,國家層面一如既往重視基層醫療,也預示著政府深入理解基層醫療是關乎中國醫療改革成敗的關鍵。
無論如何,基層醫改政策原則與指導性文件的出臺可落地操作才是確保基層醫療體系發生良性改變的根本。談及基層醫改,無疑需充分掌握我國現行體制下基層醫療現狀,縱觀全局,總結目前存在的問題如下:
?。ㄒ唬┓斩ㄎ换煜磺?/strong>
目前,中國基層醫療的大體格局與模式處于混亂與無序的狀態。而在發達國家,基本醫療服務體系的服務定位就是提供普通民眾常見病醫療與護理,負責區域的健康管理,是局部區域內民眾疾病預防與康復中心。由于地域特色,疾病譜也極具地方色彩,基層衛生醫療機構也是地方特有病種衛士。然而,中國現有的醫療衛生機構卻呈現兩極端,1是:試圖仰仗“高大上”醫療項目改變原有醫療服務定位;2是:由于歷史或現實因素致思路僵化,毫無地方醫療保健任務理應承擔的義務與責任。
地方行政領導未能理解與掌握基本醫療服務之精髓情況下,最易縱容基層醫療機構大肆開展高層次特需醫療,建設高級別診療科目,嘗試開展復雜醫療技術,而拒絕常見病、多發病、慢性病的健康管理與康復。這是基層醫療體制極度扭曲的表現,既是地方行政管理機關好大喜功,也是醫院領導干部思路不清的結果。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竟然與上級醫療機構競爭醫療服務能力,比拼收治患者。于是,這種拔苗助長的發展模式必然使制度、人才、物力的制約因素紛沓而至,醫療行業規范毫無保障,最終將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拖入發展泥潭?;鶎俞t院如此運營也將導致醫療亂象橫生,在基層衛生機構就醫人群總數不足的情況下,過度醫療、過度檢查、過度收費將是平衡收支的重要“杠桿”。
另一方面,大部分基層衛生醫療機構的現況是,醫療服務人員人浮于事而缺乏擔當意識。計劃經濟時代下的種種僵化體制,人事機制的激勵缺失,以及對醫療服務定位的模糊,使基層衛生機構喪失原本理應承擔的基層衛生保健工作,淪為“開藥中心”、“輸液中心”、“推脫患者中心”。因此,三甲醫院人滿為患,基層衛生機構冷冷清清。這極大地浪費了醫療衛生資源,也導致社會滋生了“看病難”的偽命題。上述2種局面均暴露出地方社會保障部門、衛生部門、財政部門的共同監管與行政治理能力缺失,毫無建設科學合理和持續發展的醫療服務體系大局觀。
?。ǘ┽t療資源稀缺,缺乏統籌
隨著各類醫學技術的發展與應用,以及中國整體人口健康水平改善與壽命延長,民眾對醫療的需求顯著增長,必然導致醫療開銷呈幾何倍數攀升。這不僅是中國作為世界人口第一大國無法面對的醫療資源極度稀缺困境,也是世界性社會福利與醫療保障難題。然而,在資源如此稀缺的情況下,中國基層醫療局面并未能形成“開源節流”的風尚。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布局在大部分地區缺乏前瞻性的統籌規劃,甚至基本格局尚停留在計劃經濟時代,這也是衛生行政與政府相關部門的嚴重缺位和失責。
目前,經濟水平發達的省市與地區醫療資源充沛,基層衛生機構林立,而患者門可羅雀,整體與平均服務量均較低;只有高干領導醫療從未曾妥協與缺失,而任由貧困偏遠地區醫療匱乏嚴重,甚至沒有一所現代化的基層醫療機構。這也同樣是政府行政部門對稀缺醫療資源配置重大失衡的結果,令民眾詬病醫療不公。
誠然,政府財政醫療支持總體不足是導致基層衛生條件落后的重要因素。中國政府必須直視部分地區基層醫療機構投入嚴重不敷,不僅硬件跟不上,人員經費包括基本工資也未能如期如數支付。于是,基層衛生機構負債累累狀況時有發生,地方政府不堪重負又無解決良策,荒唐者竟然變賣國有醫院資產求一勞永逸,卻殊不知此嚴重違背國家醫改-基本衛生全面覆蓋的初衷,也忽視了逐利的社會資本可損害醫療市場的公平與公益。為了改變現狀,部分基層醫療機構在籌資方面卻使出了“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之“本領”,如由基建承包方墊資、拖欠支付藥品供應商貨款用于流動資金周轉、衛生院組織醫護人員集資、把高值設備抵押給銀行貸款等更高資金成本的手段不一而足。因此,許多基層衛生機構的建設和擴展就等同于“多方舉債”,老債未償,新債已生是在基層衛生機構已然常態化寫照。
當下,縣以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負債,起源于“配套式投入”,即國家和省級財政對鄉鎮衛生院的投入,一般要求貧困縣、非貧困縣地方財政安排20~40%不等的資金配置。此對有預算外財力的經濟發達地區和可用財力雄厚的地區問題不大,但對中西部的大多數地區則構成負擔。許多縣級及以下政府從未按照財政計劃兌現投入基層衛生醫療機構的配套資金,財政配套資金僅僅是紙面承諾的“概念配套”。
自然而然,負債客觀上刺激了基層衛生服務體系的創收沖動,以“創收實現發展和還債”大行其道。如此資源稀缺的后果的將直接轉嫁到就醫民眾,最后民眾無法安心留在基層就醫,也不可能滿意此種醫療環境,于是終極惡果就是基層醫改難以獲得突破和成功。此為,目前中國基層醫療之實與惡性循環。
編輯:孫莉姍
關鍵詞:民建 基層 醫療 機構 醫療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