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碑帖拓片收藏市場高而冷
市場價值不及書畫
隨著近年來收藏熱的興起,碑帖拓片已由前幾年的曲高和寡逐漸為收藏者所接受。
林顯告訴記者,由于近幾年碑帖拓片的收藏漸漸升溫,其價格由之前的幾十元幾百元一幀,變為近年的幾千元到上萬元,甚至幾十萬元不等。尤其是有些碑被國家各級博物院、館封存后,拓片價格飛漲。
有數據顯示,近十年來,碑帖拓片的市場價格翻了近40倍。2005年翰海春拍,《王基殘碑》以34.1萬元成交;2012年西泠印社秋拍,宋拓本《北魏王子晉碑》以304.75萬元成交;2013年北京匡時春拍,宋拓《化度寺碑》以55萬-65萬元的估價起拍,經過數十輪的激烈爭搶,最終以322萬元成交;2013年12月,劉益謙在紐約蘇富比[微博]以822.9萬美元購得蘇軾《功甫帖》,更使得碑帖拓片進一步引起市場關注。國內以中國嘉德為首的一線拍賣公司開始重視碑帖拍賣,并都以善本碑帖專場形式推出。出現這種上升趨勢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博物館的碑帖展覽增多,碑帖收藏群體在緩慢擴大。
雖然市場價格不斷飆升,但碑帖拓片收藏依然無法與書畫收藏同日而語,近現代繪畫大師如齊白石、傅抱石、李可染等人的作品價格早已經過億,而唐拓、宋拓也還在百萬元間徘徊。
位于琉璃廠的汲古閣,近半個世紀以來一直致力于拓片研究,相關負責人李先生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在目前的藝術品市場,多數藏家以保值增值為收藏目標。相對于書畫來說,收藏碑帖的主要以學者和書畫家為主,這一群體是帶有深厚文化情結的研究型收藏,他們不會輕易買賣,所以碑帖沒有較大的流通性,不是投資型品種。
值得一提的是,碑帖收藏并不是近些年的事情,自宋代興起,一直到民國,它都是極珍貴的收藏品。中國社會歷來由文人秉持,文人通過文字來表達自己的信仰、立志。因此,文字是文人的另一種生命形式,書法就成了文人最重要的素質之一,帖的地位也就非常高。
在上世紀初期,碑帖也有著很高的價格。1920年,近代考古學家、教育家羅振玉公開出售歷代碑帖拓本,宋拓《唐皇甫君碑》標價2000元,明拓《瘞鶴銘》標價1200元,明拓《唐雁塔圣教序》標價290元。而羅振玉同時出售的書畫中,宋代大家郭熙的畫卷標價為1200元,明朝唐寅的《品茶圖》標價僅為650元,清朝趙之謙的《花卉》四條屏為200元。可見當時碑帖珍本善本的價格高于歷代畫。現在,郭熙的名畫拍賣價格可達到1500萬元以上,而宋拓《唐皇甫君碑》的價格最高也就60萬元左右。
相隔100年,拓片收藏市場與書畫市場早已不可同日而語。究其原因,碑帖收藏既需要一定的經濟基礎,更需要深厚的傳統文化修養,一般藏家難以輕易介入。再加之當下藝術品市場多以投資為目的,碑帖拓片的回報顯然不如書畫高。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客觀原因,碑帖一般都被視為文物,不宜出國,所以又減少了一部分藝術品投資者的介入。而碑帖因有“黑老虎”之稱,很少有人用來送禮。而外國人對直觀的造型藝術品較易欣賞,對中國獨有的書法藝術理解不透,這也導致國際市場碑帖很難火爆。
雖然如此,在彭璇看來,碑帖拓本的收藏依舊會保持上升趨勢。
“我們知道,在收藏市場中,古代書畫精品存世量越來越稀少,還夾雜著贗品越來越多,市場上魚龍混雜,使藏家們望而卻步。”彭璇指出,而碑帖這種藝術品,造假成本過高,舊拓碑帖的鑒定相對容易,市場上贗品相對較少。碑帖拓本的價格也處在低位,收藏正當時。
汲古閣的李先生同樣認為,隨著人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越發重視,碑帖拓本必然會受到市場追捧。“首先,古代碑帖破壞比較嚴重,數量越來越少,當今誰藏有舊拓本是非常難能可貴的;其次,因為人們的長期忽視,目前古代碑帖的價位還比較低;另外,這些年傳統書法開始回歸,傳統碑帖的需求有所增加。這些原因都使得碑帖的需求和價格開始上升。不過,這種市場認可價格仍然遠遠低于其歷史、藝術價值”。
鑒偽須作系統學習
關于如何鑒定碑帖的價值,彭璇表示,“我們知道碑帖拓本的贗品很少,但是在收藏碑帖的時候,它的時代和其他因素也決定了它的價值。這個是需要我們去學習研究的。”
其實,對于古代碑拓的鑒別、收藏、整理,前人做了大量的工作,研究碑帖的專著,自宋代始,以考據內容和書法為多。與此同時,清中葉以來考據學很盛行,后來定海方若又著《校碑隨筆》一書,專論名碑字畫損泐年代,如漢《廬江太守衡方碑》,碑內“將”字未損,為明末清初時拓。北魏《馬鳴寺碑》尚未斷裂是道光以前拓本。作偽的就依其說,將原碑損壞字或斷裂處,在碑上嵌蠟填補以充舊拓。故凡舊拓帖發現在考據處顯得筆力軟弱可疑的,或者發現紙墨不夠年代,絕色不正路的,都要引起注意,非經仔細研究,萬不能隨便論斷。
而碑拓收藏的重點應以唐代以前的碑刻為主。石鼓文是中國石刻藝術之祖,原石現存中國歷史博物館。唐代初年在陜西出土,傳有唐代拓本,今未見。現存有明安桂坡十鼓齋所藏三種北宋拓本。明初拓本,“颽”字未損,明中葉拓本“黃帛”二字未損。
林顯也表示,碑拓的辨偽及版本鑒定,主要從歷史年代、地理、避諱、書體、書法及拓印、紙張、題跋、印章等方面入手綜合考據。
“這個時候,充分借鑒前人的經驗就變得極其重要的了。我建議,初學者可以去閱讀學習方若的《校碑隨筆》、王壯弘的《增補校碑隨筆》,這兩本書考訂碑學十分詳細,是基礎著述。”林顯說。
與此同時,也有專家指出,認識古代留下的各種拓本,重要的是對原石的鑒別,由于原碑石被毀,因此,僅存的原拓本或孤本,就會價值連城。
據史料記載,寧代黃庭堅曾有記孔廟碑的“貞觀刻”,以千兩黃金所購得,這說明了虞世南《孔子廟堂碑》的價值。然而到以后翻刻的“成武本”、“西安本”,翻刻本的質量不及原拓本。1920年,大收藏家羅振玉公開出售由他鑒定的明拓本《西安本廟堂碑》,價值140大洋,張叔末藏《成武本廟堂碑》值120大洋。
“碑帖也有作偽的作品,這些作偽的作品,也多是古人做的。”彭璇對記者普及,比如說,宋人作偽唐代的碑帖拓本,明朝卻重刻或者翻刻宋朝的拓本。
記者也了解到,南宋以后,碑帖的制偽高手開始從拓法上和刻石上下功夫。所以進一步鑒別出書法的風格、用筆等,就成了鑒賞中的主要依據。再有鑒別碑帖的輔助依據,即題簽、印鑒、題跋等這些文字,都能幫助我們鑒定真偽。
而這些“偽品”之中,存在一些重刻和翻刻版。由于原物已毀或早已失傳,因而重刻的叫重刻本。這種本因為原石不存在,拓本又極稀少,或已成為孤本,或者根本就沒有傳下來,因此重刻本的價值也不可低估。但重刻本往往不只一種,也有先后、優劣之分。如秦《嶧山碑》傳說為魏武推倒,邑人火焚而不傳。杜甫嘗有云:“嶧山之碑野火焚,棗木傳刻肥失真”,則可見唐時已有摹本,惜今也不傳。今所傳者,唯宋淳化四年八月鄭文寶以南徐鉉摹本,重刻于長安。
“在碑帖中,還有一種叫做偽刻。這是假造者根據書本上的資料,杜撰成文,書寫刻成的。”彭璇對記者補充,這里的偽刻因為是沒有根據的杜撰,更不如翻刻,所以毫無價值可言,對于藏者們來說,需要仔細辨認。
據了解,很多偽刻為了騙取人們的信任,往往謊稱某月某地出土。有的以拓片騙人,有的干脆連石刻一起出售。如漢《營陵置禮碑》、《張飛立馬銘》、《陶宏景墓志》等就是這類偽刻。漢碑偽作,明代已經不少,且書法面貌酷似,沒有一定經驗的人,很容易信偽為真。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碑帖 拓片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