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我國已成多國主要移民來源國 買房移民成重要噱頭
移而不出
大部分投資移民并不會立刻移出,獲得移民身份是關鍵。對他們來說,商業和發展還在國內,至少5年之內,他們不會離開中國。
“早在1999年,我們已經發現了投資移民的端倪——一些富豪已經移民國外,但生活和生意并未發生太大的變化。他們仍舊生活在國內,投資在國內。”在一份投資移民報告的開篇,胡潤這樣寫道,“其中變更國籍的僅一小部分,大多數只是拿到綠卡。”
不過,陳敏的父親連綠卡也沒拿。這位中部省會城市的富豪,在安排3個女兒移民加拿大之后,他只是在多倫多買了一套房子,簽了一張10年的探親簽證。
在接受采訪的移民人士里,“安全感”是被提及最多的一個詞匯。“各種層面的安全感,對空氣、水源、食物、法律以及孩子的教育問題。”還有國內緊繃快速的工作節奏,讓許多人覺得生活的壓力太大。
陳敏的父親辦理加拿大移民,最重要的原因是,加拿大是一個非常“安全”的國家,“加拿大人少,環境好,連自然災害都特別少。”
“最近兩三年,國內的環境、食品安全出了不少問題,當這些情況疊加以后,許多人不安的感覺放大了,移民的沖動也就增加了。”楊平對中國青年報記者分析道。
一家移民中介將原因總結為:“教育:前100名校美加澳英,應試教育抹殺創造力;福利:免費醫療,免費教育,救濟金,分娩金;身份:入籍可免簽發達國家,100多個出行自由;養老:環境惡化,養老制度隱患,食品問題”,此外還有房產的保值增值和全球化生意。
二三十歲的年輕人決定移民,大多因為他們曾經留學,感受到發達國家相對自由自在的環境。而對于已經成家的移民者來說,子女是首要的考慮因素。
林立一家三口是2005年左右移民美國的,他舅舅是美國公民,可以申請任何親人到美國。上世紀九十年代他們就已經申請,而后排隊,中間經歷“911事件”,美國的移民叫停。等了約10年,他們一家三口終于抵達紐約。
那時他還在讀高三,面簽前兩個月知道這個消息,“對我來說是很突然的事情。我爸媽是為了我過來的,他們覺得國外的環境比國內的好”。
他當時沒有多想,除了有點驚訝之外一切都順其自然。后來和父母聊到移民的事,他們說,如果有機會移民美國而不去,林立日后也許會抱怨。
一家人最初住在舅舅家,林立的父母在國內時在銀行工作。到紐約之后,舅舅幫忙找了兩份工,一個是餐館廚師,一個做家庭護理。當時林立準備讀高三,后來重新開始讀高一。
一年之后,林立已經完全適應了紐約的生活。在他自己看來,“來美國可能來對了”,但是,“對我爸媽而言是來錯了,在他們那種年齡,放棄了國內的一切到一個陌生的國度,而且他們的未來只有孩子了,因為他們都不懂英文”。
這是兩代人的移民路。林立年輕,學得快,生活圈子不斷擴大,機會和選擇也多。于他,美國是一片樂土。于他父母,情況則截然不同。
在林立已經大學畢業找到工作、開始享受在美國的生活之后,父母仍然不適應,“他們一直有回國的念頭,我勸過,等他們退休了就回國吧”。
陳敏如今在加拿大工作了好幾年,她的姐姐已經成家,是當地的一名公務員,完全“安定下來了”。其間,她們的父親考慮過是不是辦下移民,“但是還是覺得不適應,工作、關系都在國內,不太方便”。
陳敏一家所在的小區,“剛開始買的時候,小區里只有兩三家來自中國,現在至少有三分之一以上。”許多移民的家庭都是為了小孩的教育,最常見的是母親帶著小孩讀書,“基本上一半以上都是這樣,陪讀結束了很多媽媽就回國了。”
她認為,他們和在國內時的生活沒有太大區別,“雖然加拿大的學習壓力沒有那么大,也還是上各種補習班。家里條件稍微好點兒的,每年可能要花一兩百萬元人民幣左右。”
吳國也是這樣。他已經50多歲了,來自西部某省,身家過億,全家移民到美國加州近10年,兩個兒子加入了美國籍,他只拿了張綠卡。一年里,“有一半的時間在美國,一半的時間在國內”。
“我不想讓兒子受累。”吳國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談到國內的生活時,他口中出現頻率最高的字就是“累”、“心累”。他也是唯一一個覺得美國什么都好的被采訪者,雖然他坦承,如果在美國,他肯定賺不到這么多錢。
楊平在了解移民原因的時候,注意到許多人有很多個性化的需求,“但是孩子是必選項”。“這也是被壓抑的遷徙的自由,個人的新鮮生活的愿望,如果有機會可以滿足,人人都想嘗試。”他說。(本報記者高四維 實習生 楊程晨 文中陳敏、林立和吳國均為化名)
編輯:于瑋琳
關鍵詞:移民 移民來源國 買房移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