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要聞
從兩會民主法治進程看國家治理現代化
以史為鑒,可知興替。十八大以來民主法治的進步,越發堅定了我們的制度自信。從首次實行城鄉按相同人口比例“同票同權”選舉全國人大代表、到十二屆全國政協定期邀請各界別委員召開“雙周協商座談會”聽取意見建議,中國特色選舉民主同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得到進一步發揚;從立法機關完善科學立法,到執法機關推進依法行政、司法機關堅持公正司法,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步伐在不斷加快。
為保證重大改革依法有序進行,過去一年,全國人大常委會一攬子修改了19部法律,授權國務院在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暫時調整有關法律規定的行政審批,實現了進一步簡政放權,激發了經濟社會發展活力。
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副主任闞珂對此評價說:“全面深化改革,首先要求堅持依法辦事,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進各項改革舉措。需要修改法律的可以先修改法律,先立后破,有序進行;有的重要改革舉措,需要得到法律授權的,要按法律程序進行。”
“國家治理現代化的一個應有之義是,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通過制度保證人民依法參與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讓公眾有更多表達的機會和舞臺;用法制約束權力運行,將減少權力侵犯百姓利益的現象發生。”全國人大代表、湖南省懷化市市長李暉說。
“鞋子合不合腳,只有自己的腳知道。”習近平總書記用這樣一個生動的比喻,說明一個國家選擇什么制度走什么道路,必須符合國情和人民意愿。
在中國,兩會已被歷史和實踐證明具有廣泛的代表性,能夠在最大范圍內調動人民群眾參與國家治理的積極性,并將其轉化為建設國家、推動發展的正能量。
“我們一定要有制度自信,走自己的路,辦自己的事,不為各種干擾所惑,保持政治定力。”全國政協委員遲福林說。
全面深化改革,我們更需要傾聽民意、凝聚共識,更需要科學決策、于法有據。這為充分發揮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提供了更為廣闊的舞臺,為國家治理現代化開創更為美好的前景。
兩會標桿:讓制度優勢落實到具體實踐當中,推動國家治理現代化前行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不搞議而不決、決而不行的那一套,我們制度的優越性就在于廣泛的代表性和強大的執行力。”正如來自湘西偏遠山區的全國人大代表向平華所言,通過兩會形成共識、凝聚力量,讓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利得到最廣泛、最有力的保障,有利于增強制度的執行力,有利于集中力量辦大事。
新形勢下,社會深刻變革,利益訴求多元,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就更需要充分發揚民主,統籌兼顧,把提高基層治理的效力落實到實踐當中去。
全國人大代表、神威藥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李振江說,近年來,一些地方對涉及不同群體利益的決策發動群眾參與,實行聽證制度,廣泛征求社會各階層的意見;還有地方在重大項目啟動前引入社會和環境風險評估機制。這些新的改革舉措,背后體現的是由“管理”到“治理”的國家治理模式的深刻轉變。
全面深化改革,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還要求我們必須樹立法治理念,善用法治思維,提高依法執政水平,提高人民群眾依法管理國家事務、經濟社會文化事務、自身事務的能力,實現黨、國家、社會各項事務治理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這就要求用好兩會這一民主政治平臺,不斷推進法治進步,為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提供良好的法治環境,發揮積極的規范、引導、保障和促進作用。
修改預算法、行政訴訟法、行政復議法、環境保護法、大氣污染防治法;修改立法法、食品安全法、安全生產法、證券法等;制定資產評估法、航道法、期貨法……今年的全國人大常委會工作報告列出了一份詳細的立法清單,立法對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完成深化改革各項任務的“保障”“先行”作用躍然紙上。
“在立法計劃基礎上,應根據改革推進的實際情況進行調整,需要立法或修法時,常委會應事先介入,統籌協調各方面利益關系,妥善解決重點難點問題,有效防止部門利益法制化和地方保護,發揮立法過程中的把關作用。”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呂薇說。
全面深化改革的號角已經吹響。放眼未來,發揚民主,善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必將為完善國家治理體系、提升國家治理能力,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有力制度保障。
編輯:顧彩玉
關鍵詞:治理 國家 法治 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