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妇人妻中文字幕久久,男女猛烈无遮掩视频免费,在线看免费无码av天堂,色97久久久综合影院

首頁>人物·生活>集·言論集·言論

接地氣 涉險灘 求真知

2014年02月28日 11:16 | 作者:趙登華 | 來源:經濟日報
分享到: 

  

5709567290988018907

 

  他一直是站在改革浪潮前沿的學者,2013中國經濟年度人物“終身成就獎”得主;他已年過八旬,卻仍活躍在教學、調研一線;他從教數十年,桃李滿天下;他寄情詩詞創作,筆耕不輟。他就是全國政協常委、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名譽院長、著名經濟學家厲以寧。

  采訪厲以寧,話題從他出版的新書《中國經濟雙重轉型之路》談起,厲以寧說,“我自己認為,《中國經濟雙重轉型之路》是繼《非均衡的中國經濟》一書之后,又一本關于中國現實經濟問題的個人代表作。”

  《中國經濟雙重轉型之路》與1990年由經濟日報出版社出版的《非均衡的中國經濟》一脈相承,仍以產權改革為核心,討論土地確權、國有企業進一步改革、 民營企業的產權維護、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城鎮化等問題。可以說,《中國經濟雙重轉型之路》這本新書的醞釀和問世,既全面系統地反映了厲以寧的學術思想及理 論體系,也讓人看到了一個經濟學家如何扎根實踐沃土,求索“經世致用”之道。

  砥礪前行 厚積薄發

  厲以寧早在中學時期,就立下了實業救國的志向。出于對知識的渴求,他1951年考進北京大學經濟系,希望能在經濟學領域有所建樹,并成為新中國經濟建設事業隊伍中的一員,助力改變中國貧窮落后的經濟面貌。

  大學時代的厲以寧,廣泛閱讀經濟學文獻,深入研究學習經濟理論,不僅是勤奮好學的高材生,也是獨立思考的探索者。然而,畢業留校后不久,厲以寧在大約 20年間歷經政治運動的磨難,在資料室“坐冷板凳”、下放農場勞動……,直到1976年才在學校里安定下來。但正是這20年的動蕩和坎坷,也讓厲以寧受益 匪淺,他說,“面對資料室里大量的中外經濟學原著和幾十種國外經濟學期刊,我一頭扎了進去。”他不僅接觸到原蘇聯、東歐的社會主義經濟理論,而且系統地學 習和研究了當代西方經濟學理論,為此他付出了常人難以想象的辛勤與汗水。海量的閱讀大大開闊了他的視野,也使他掌握了當代經濟學的發展脈絡,對許多經濟學 前沿問題獨具慧眼。

  同時,厲以寧的經濟思想也逐漸轉變,從純粹的學術研究轉向關注現實經濟問題。他說,“多次下放勞動,使我看到農村的 貧困和城鄉人民生活水平的低下,我發現自己在大學階段所學的那套東西同現實的距離是那么大。”他越來越認識到,中國畢竟有不同于世界其他國家的獨特國情, 研究中國的經濟問題,既要鉆到經濟學教科書中去,同時也要善于“跳出來”。中國要富強,人民要過上好日子,必須從實際出發尋求解決問題的答案。

  多年的閱讀與思考,與現實問題一經碰撞,便迸射出耀眼的智慧火花。他厚積而薄發,經濟學研究結出累累碩果。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后,在系統介紹西方經 濟學理論的同時,他有關社會主義經濟的研究著作也接連問世,在經濟學界確立了公認的學術地位。《非均衡的中國經濟》于1998年被評為“影響新中國經濟建 設的10本經濟學著作”之一。新出版的《中國經濟雙重轉型之路》,全書內容幾乎都來自于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和改革開放的實踐,是用經濟理論對現實解剖和分析 的精品力作。

  粗略計算,僅改革開放后這些年,他就先后發表學術專著、個人文集、與他人合作著書各10多部,主編書籍20余部,發表學術論文數百篇。

  經世致用 力推改革

  厲以寧的研究成果豐厚,問他研究經濟問題的真諦和最大價值是什么?他認為是“有用”。他說,“文章發表得再多,不聯系中國實際,對中國的改革沒有用處。”作為學者,厲以寧希望自己的每一個研究都能“經世致用”。

  始終以天下為己任,始終關注重大的理論和現實問題,始終以推進改革開放為主要的著眼點,這是厲以寧這些年作出一系列經濟學貢獻的突出亮點。在中國經濟發 展的不同階段,他直面熱點,敢于涉險灘、勇于擔當,發表的觀點都嚴謹、獨到、鮮明,也因此獲得了“厲股份”、“厲民營”等稱謂。

  改革開 放30多年過程中,厲以寧的學術成就很多,他自己比較看重的是哪幾個?厲以寧回答,“第一個是股份制,第二個是就業優先,第三個是大力發展民營經濟,第四 個是提出城鄉二元體制的改革。”現在回頭看,他的這4個學術貢獻,最初提出時幾乎都遭受過“炮轟”,挨過“板磚”。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多數人開始認同了他 的主張,也感到了他對宏觀經濟運行問題的前瞻性和預見性。

  20世紀80年代,厲以寧提出在中國要積極引進企業股份制度,頓時質疑聲四 起。他卻義無反顧、率先沖鋒,奔走于全國各地,作演講,寫文章,宣傳股份制,直至1997年股份制正式寫入黨的十五大報告。2009年11月,第二屆中國 經濟理論創新獎揭曉,《國有企業股份制改革理論》以84票贊成獲獎。這一理論被認為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改革和發展最具代表性的經濟理論之一,對國有企 業股份制的推行以及證券市場的培育奠定了重要基礎。

  時過境遷,談起當時所受的壓力,厲以寧坦然一笑,“排除那些扣帽子式的所謂‘爭 論’,正常的學術爭論是學術繁榮的必由之路。而且,任何經濟學家都不可能是先知先覺者,必須跟著實踐走。我最初提出在中國實行股份制,只有經過實踐檢驗后 才慢慢成為真正的理論,我的研究大都來自實踐。”

  的確,經濟學是致用之學,經濟理論上的創新亦來源于豐富的社會實踐。厲以寧準確的預見 性既源于他扎實的理論功底和對處在轉軌過程中的中國經濟獨到的理論分析,也源于他深入實際進行的調查研究。盡管現在厲以寧已經80多歲了,但他仍然堅持每 年至少外出調研一兩次。正是這樣廣泛而深入的調查研究,孕育出很多真知灼見,這從《中國經濟雙重轉型之路》一書中處處可見。他深入農村、林區、牧區,深入 城市社區,足跡遍布全國各地。他在書中講見聞、講故事,娓娓道來,其中不乏順口溜、俏皮話,這些來自于實踐的故事、來自于群眾的語言,樸實無華,卻反映著 深刻的經濟理論。

  很多人都知道,厲以寧不但是一個改革理論的探索者、推廣者,也堪稱一位詩人。他1980年寫過一首七言詩:“隋代不循 秦漢律,明人不著宋人裝,陳規當變終須變,留與兒孫評短長。”當時,中國改革大潮洶涌而起,厲以寧提出一些改革建議,遭到誤解與批評,但他堅信“不改革只 有死路一條”,寫下此詩句表達矢志改革的決心與信心。1996年,厲以寧為他的《轉型發展理論》一書出版作了一首詞:“邊城集鎮荒丘,大山溝,多半見聞來 自廣交游。下鄉怨,下海戀,下崗憂,了解民情不在小洋樓。”這首明白如話的詞啟示人們,經濟理論創新源于社會實踐,只有在讀萬卷書的同時走萬里路,才能真 正觸摸到經濟的脈動。

編輯:羅韋

1 2

關鍵詞:厲以寧 經濟學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