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渠道籌集資金,建立經費保障制度。探索建立數字化、信息化管理示范區,推動5G、大數據、物聯網、智能控制、衛星定位等技術在墑情、蟲情、苗情、災情智能預警和處理等智能化管理方面的布局應用,提升管護效能。【詳細】
摸清數量質量狀況。綜合分析國土“三調”、水資源“三調”結果,結合“三區三線”劃定和土壤“三普”等工作,全面細致摸清耕地及高標準農田數量質量狀況、空間分布等,在此基礎上落實并充分銜接新一輪全國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詳細】
可借鑒脫貧攻堅中“山海協作”“對口幫扶”的經驗,鼓勵探索糧食進出省之間在高標準農田建設方面的自主協作和對口幫扶,引導調入省企業參與調出省高標準農田建設相關工作,以便將雙方的資本優勢和產能優勢互補起來。【詳細】
高標準農田建設必須重視水利建設。我國現有農田有效灌溉面積10.44億畝,占我國耕地面積19.18億畝的54%,灌溉面積上的糧食產量占全國糧食總產量的74%。【詳細】
依托數字鄉村建設發展工程,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推進涉農部門間高標準農田建設數據的深度融合,建立基于氣象災害風險研判、災情監測、災害影響評估的數據算法,形成農業生產管理“一張圖”,實現農業氣象災害風險管控和減災減損,提升高標準農田產能。【詳細】
設立“黑土地土壤產能數字模擬”大科學裝置。針對黑土地面臨的土壤侵蝕、有機質下降等問題,設立“黑土地土壤產能數字模擬”大科學裝置,實現我國首個風、水及凍融等多營力作用下的黑土質量演變過程模擬和預測大型平臺。【詳細】
強化地方建立高標準農田建設專項資金。地方政府通過財政劃撥資金、發行政府債券、新增耕地指標調劑收益分成、農業用水收費等設立高標準農田建設專項資金,確保用于高標準農田建設的資金配套和建后管護使用。【詳細】
鑒于目前對于“兩項指標”的運用各地區認識不一、執法各異,但考慮到高標準農田建設有特殊性,其新增指標收入是自己產生的,建議財政部對于不得用財政資金歸還銀行貸款的這一原則細化闡釋和指導,對高標準農田自我反哺模式予以合規認定。【詳細】
建議制度化加強設計與施工的銜接。設計環節,要讓農田的所有者、使用者實地踏勘,共同參與討論方案設計工作,設計單位征詢農田的所有者、使用者意見建議應成為制度。【詳細】
建議政府牽總推行“田長制”,明確田長職責,層層壓實管護責任。開發“護田員”等公益性崗位,確保農田有專人管護,在形成管護標準后,對“護田員”進行培訓,提高管護專業水平。【詳細】
按照“中央統籌、省負總責、市縣抓落實、群眾參與”的工作機制,每年提前分解下達任務及資金,加強調度督導,強化考核評價,到2022年底累計建成10億畝高標準農田。【詳細】
將積極配合農業農村部,指導各地建立健全高標準農田管護的長效機制,更好發揮村級“兩委”組織協調作用,充分調動農民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設管護的積極性。【詳細】
財政部強化政策供給,明確地方可以按規定采取貸款貼息、直接補助、以獎代補等方式,支持和引導個人以及農業生產經營組織籌資投勞,參與高標準農田建設。【詳細】
水利部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講話和指示批示精神,著力抓好灌區改造建設,目前建成大中型灌區7300多處,全國耕地灌溉面積達到10.44億畝,夯實了國家糧食安全的水利保障基礎。【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