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天下天下
習近平海外署名文章的風格及特點
原標題:習近平海外署名文章的風格及特點
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主席習近平先后11次出訪31個國家,足跡遍及亞、非、歐、北美、南美、大洋洲六大洲,并在13國主流媒體發表署名文章。國家主席在海外主流媒體發表署名文章,是外交理念、外交思維和外交方式上的一種創新,是大國“大外交”的一種大手筆。這些署名文章,信息量大、含金量高,內涵豐富、信號清晰,具有很重要的意義、功能和價值,產生了很大很好的對外宣傳效應。
縱觀這13篇海外署名文章,從內容到形式,都呈現出個性鮮明的風格及特點,是習近平執政理念以及個性鮮明的領導風格、語言風格在另一個領域、另一個主場的延伸、拓展和體現,是習近平執政理念以及領導風格、語言風格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學習和研究習近平執政理念以及領導風格、語言風格獨特而重要的視角。這里,特就其海外署名文章的風格及特點作一探究:
一、 既講“中國故事”,又播“中國智慧”。習近平主席在2013年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曾經指出:“要精心做好對外宣傳工作,創新對外宣傳方式,著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講中國故事”就是講中國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她是“怎么走來的”,現在“怎么樣”,要“往哪里去”?講她所走的道路、她所確立的制度以及她所秉持的理念,這里面包含著講清楚她的“歷史傳統、文化積淀、基本國情”,講清楚她“最深沉的精神追求”,等等。講中國故事是習主席海外署名文章的主基調、主旋律和主線。在習近平海外署名文章中,都會著力去闡釋中國的發展狀況,從中播撒“中國智慧”。比如,他發表在法國《費加羅報》上的文章就寫到:“當前,中國已經進入全面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的發展新階段,正在通過推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致力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發表在德國《法蘭克福匯報》上的文章又講到“去年11月,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就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總體部署,提出了改革路線圖和時間表,涉及15個領域、330多項較大的改革舉措。其中,重點是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等等。在習主席海外署名文章中,他還經常引用中國古詩詞、先賢哲人語錄,比如,他用“中國有句古話:‘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來表明自己訪歐“是為和平而來”;用“孔子曰:‘五十而知天命’”來感悟中法關系50年的發展歷程;用“中國人講‘知行合一’來強調要把思想轉化為行動”;用“智者求同、愚者求異”來倡導中歐要多“相互尊重、平等相待、求同存異、合作共贏”;用“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來形容中國和馬爾代夫關系;用“中國古話講:‘人之相知,貴在知心’”來表達中國和斯里蘭卡的友誼;用“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源泉”來倡導中澳關系要遵循的原則,等等。在他署名文章中還有不少“志合者,不以山海為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凡事基于心愿,心愿越大,力量就越大”,等等。這些先賢哲人的深邃睿智的思想哲理,是中國文明的符號和象征,是一個“文明古國”和“文明大國”所特有的底蘊,包涵和充滿著豐富的“中國智慧”。
二、 既凝聚共識,又解惑釋疑。隨著中國這個“大塊頭”持續快速發展,自然會越來越多地引發外界的聯想、揣測和猜疑,甚至還難免會遭到一些人的非議、質疑和打壓,這既是中國自身“成長的煩惱”,也是世界對中國所折射出來的“心理無奈”。面對這種狀況,特別需要解惑釋疑,去積極主動地發聲,發現和尋找彼此的契合點,搭建起思想認知的橋梁,系上情感交融的紐帶。習主席一篇篇海外署名文章,就是一座座橋梁、一條條紐帶 。在出訪國主要媒體上發表文章的主要目的,就是向出訪國乃至整個國際社會傳達訊息。在這些重要信息中,主要有兩種形態,一是闡述式,即從正面闡述中國領導集體治國理政的路線、方針、政策和思想理論等。比如,他在塔吉克斯坦《人民報》撰文告訴人家,中國的周邊外交方針、政策和理念就是“與鄰為善、與鄰為伴”、“睦鄰、安鄰、富鄰”和“親、誠、惠、富”;又比如,在習主席的文章中講的最多的是“中國夢”以及中國夢的世界意義,而且每每講到中國夢時,又往往推己及人,都會自然而又巧妙地與對方國家的標志性發展戰略作對接。他在講“中國夢”的同時,就分別提到過歐盟的“歐洲2020戰略”、韓國的“第二漢江奇跡”、法國新的法國夢、德國“工業4.0”戰略、斯里蘭卡的“馬欣達愿景”、“印度故事”,等等,這種既以我為主,又推己及人的話語表達,很容易找到思想共識和情感契合,達到同頻共振、心心相印的效果。另一種是解答式,即針對一些人思想上的困惑、疑慮乃至敵意,表明立場、態度和原則。習主席反復講中國夢,其重大意義,就在于通過講“中國夢”來告訴國際社會中國未來發展方向,中國做什么不做什么,中國夢會給世界帶來怎樣的變化,給他國帶來怎樣的好處,消除他國對中國產生的憂慮,是一種內外相通的表達。另外為消除外界的擔憂,他還用“獅子論”來闡述中國的特性:“中國這頭獅子已經醒了,但這是一只和平的、可親的、文明的獅子。”他還說歡迎各國搭上中國發展的“便車”,坦誠中國是一個“大塊頭”,但這個“大塊頭”不會“擋了別人的道”,等等。這些文章特意選擇在“當地權威報紙”上發表,可以說是出訪前對國外媒體“種種分析和猜測”的“很好回應”。特別是“中國夢”,作為新一屆領導集體的執政主題,尤其需要向外界傳達,以達到對內凝聚共識,對外解惑釋疑的目的。
三、 既讓故事講理,又用數字說話。習主席海外署名文章繼續延用和保持他善于講故事、舉事例,擺事實、引數據的風格與特點,既以理服人,又以情動人。習主席曾說,講故事比講道理更好。他發表在比利時《晚報》上的文章,一開頭就寫到“我曾看到兩個故事”,然后說“這樣的故事還有很多很多”,從這些故事中“讓我感受到中歐友誼和合作的強大力量”;他發表在馬爾代夫《今晚報》上的文章,也講述了中國明代航海家鄭和率船隊兩度到過馬爾代夫,馬爾代夫國王伏素福也3次派遣使者來華的故事,以此說明中馬友誼來往源遠流長;他發表在斯里蘭卡《每日新聞》報上的文章講述了兩國高僧法顯開啟千年佛緣、鄭和七次遠航的歷史紐帶、患難見真情的米膠協定,以及兩國人民在印度洋海嘯和汶川地震中守望相助的感人佳話;他發表在澳大利亞《澳金融評論報》上的文章,生動列舉了被譽為“光明使者”的澳大利亞眼科大夫格拉翰姆為中國多名眼疾患者進行手術,而當澳大利亞多地遭受嚴重火災時,中方迅速向澳方提供火災衛星數據,施以援手,留下了許多兩國友好來往的佳話。他發表在《新西蘭先驅報》上的文章,生動地寫到:“提及中新關系,我的腦海中總會浮現出兩幅動人的畫面”,隨即講了兩國人民在危難關頭相互幫助和支持的故事。這些故事和事例,都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東西,它往往帶給人溫暖,觸動兩國人民的情感,喚起人們心中的美好回憶,既“走心”又動心。在讓故事講理的同時,又用大量數據去支撐,這在習主席海外文章中也隨處可見。他在回顧50年來中法關系時,一連用了七個“第一”,把中法關系的高質量一下子凸現出來;他常常用兩國間的航班數、人員往來數、經貿發展數據等來描述兩國人民你來我往的親密程度,比如,他的文章寫到:中法每周有近60次、中德每周有70多次航班往返、中韓每周有多達800多個;又比如,中德每年有超過100萬游客走來走去,中歐“雙方每年人員往來達到550多萬人次、互派留學生27萬多人”,“去年,中韓人員往來達822萬人次,不出兩年,我們就有望迎來年度人員往來千萬人次”,中蒙“兩國人員往來約130萬人次”,中國和印度“去年,兩國人員往來達到82萬人次”,中澳“2013年兩國人員往來突破150萬人次”;經貿數據更像一串串音符,流淌在每一篇文章的字里行間,在論述中國與荷蘭、法國、德國、比利時、韓國和塔吉克斯坦等國這些年的經貿往來時都盤點列出了一大串數據,比如,他寫到中德兩國“迄今有8200多家德國企業在華安家落戶。超過2000家中國企業在德國站穩腳跟”,“兩國政府的60多個對話、合作機制運行順暢”,等等。正如習主席自己文章中所說的,“這些數據的背后”,是“友誼和合作給雙方人民帶來了更多的豐富的商品、更多的工作崗位、更好的學習機會。”故事、事例、事實和數據,讓習主席海外署名文章充滿力量,更添魅力。
四、 既搞“頂層設計”,又兼“具體施工”。作為國家領導人,出訪一國一地就是去確定大的原則、明確大的方向、澄清大的是非以及規劃大的路線方針和政策,這便是“頂層設計”。在習主席的署名文章中,常常會對雙邊關系的未來及發展,提出諸多必須堅持的原則和方向,描繪出愿景,比如,他在韓國《朝鮮日報》上發表的文章,就未來的中韓關系,鮮明地提出要做到“4 個堅持”,即堅持睦鄰友好,增強相互信任;堅持互利合作,強化利益融合;堅持和平穩定、守護共同家園;堅持人文交流,搭建友誼橋梁。又比如,他在蒙古國《日報》上發表的文章,對新的歷史起點上的中蒙關系發展,提出了“四點愿景”,即中蒙應該成為可信賴、負責任的戰略伙伴;可共享、謀共贏的互利伙伴;可交心、常往來的友好伙伴;可攜手、促和平的合作伙伴。再比如,他發表在斯里蘭卡《每日新聞》報上的文章,規劃了兩國的未來,即要做同舟共濟的逐夢伙伴、互利共贏的發展伙伴、相互支持的堅強后盾、相知相親的真摯朋友。還比如,他在印度《印度教徒報》上撰文,提出兩國應該做更加緊密的發展伙伴、引領增長的合作伙伴、戰略協作的全球伙伴;在新西蘭《新西蘭先驅報》撰文,提出雙邊關系的美好未來,就是努力打造利益交融新格局、開創人文交流新局面、提升多邊協調新層次,等等。這些“堅持”、“愿景”、“經驗”和規劃等,都是一種著眼未來、面向今后的頂層設計。特別是他在蒙古國、印度、斯里蘭卡、馬爾代夫等國撰文中提到的“一帶一路”的構想、孟中印緬“經濟走廊”的構想,都是雙邊乃至多邊“頂層設計”的大手筆,眼光長遠、胸襟開闊、氣勢豪邁。大手筆的實現離不開“具體施工”去推動,需要一筆一筆地畫、一件一件地落實。講到中法關系時,習主席就明確提出當前“要不斷深化金融、基礎設施建設、新型城鎮化、新能源、科技創新、節能環保等領域互利合作,加速中歐投資協定談判步伐”;推動中蒙關系要“在鐵路、公路互聯互通建設、礦產開發和深加工等項目上合作,包括“互辦文化周、舉辦中蒙友好交流知識競賽、中蒙歌曲演唱大賽、漢字書法大賽、體育賽事等豐富多彩活動”;中國和新西蘭“雙方應該鞏固農牧業等傳統領域合作基礎,同時不斷打造新的合作亮點”,突出“中國在基礎設施建設和制造業領域”,新西蘭在農業科技、信息技術、清潔能源等領域的優勢,“取長補短、互為所用”,等等。在這些無論是“頂層設計”還是“具體施工”中,都是經貿“唱戲”、人文“奏樂”,以經貿往來為經,以人文交流為緯,縱橫交錯,構成一幅完整的雙邊、多邊發展路線圖。
五、 既主題突出,又各具特色。和平、發展,合作、友好,互利、共贏,這12個字是貫穿習近平主席海外署名文章的一根主線,是一貫的主題和主旨。這既是中國人民的意愿和期盼,也是世界人民的心愿和向往。正如習主席在蒙古國《日報》撰文所言:“當今世界正在發生深刻復雜的變化,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時代潮流更加有力。”在習主席的文章中充滿著對這一時代主題的生動詮釋和倡導,充滿著對這一時代主題的高舉和傳遞。比如,他的開篇之作,即發表在荷蘭《新鹿特丹商業報》的文章,一上來就“開宗明義”地講了自己為“四個而來”,即為和平而來、為推動合作而來、為交流互鑒和為共促文明進步而來。又比如,他這方面思想的代表作,即發表在韓國《朝鮮日報》上的文章就認為,“我認為最重要的是做到4個堅持”,而這4個堅持就是堅持友好、合作、和平與交流,而且他就是來“敘友好、話合作、謀發展、維和平”的,等等。其他每篇文章幾乎都可以找到這一時代主題的身影,可以說這一時代潮流在他署名文章的字里行間流淌,他幾乎每篇必講、每篇必強調,是反復講、一再講的靈魂與核心。在反復闡述這一重大主題思想的同時,習主席又針對不同出訪國的具體國情特點和雙邊關系實際,各有側重地強調一個次主題,顯現出鮮明的“地方特色”。比如,有的側重于增進互信,有的側重于鞏固傳統友誼,有的側重于經貿合作,有的側重于人文交流,有的更多的是一種敘舊,在于鞏固和加深彼此的友誼和感情。特別是,習主席的文章,從題目到開頭再到結尾,不少篇章都烙上明顯的出訪國“地域特色”,涂抹上深厚的“地域色彩”,尤其是每篇文章的題目,作為“文眼”,畫龍點睛,十分出彩,具有很強的針對性。比如,針對荷蘭作為“歐洲重要的門戶”,又是訪問的第一站,文章的題目用了“打開歐洲之門”的形象提法;法國作為中國在歐洲乃至西方第一個“老朋友”,文章以“特殊的朋友、共贏的伙伴”為題到位點題;面對“發展速度之快、領域之廣、影響之深”,堪稱“為國際社會樹立了國家關系發展的典范”的中韓關系,以“風好正揚帆”為題作精確的概括;根據蒙古國這一“馬背民族”的特點,文章題目用“策馬奔向中蒙關系更好的明天”抒發情懷;而塔吉克斯坦作為雄壯多山、雄鷹展翅翱翔的“高山之國”,文章以“讓中塔友好像雄鷹展翅”為題栩栩如生,等等。值得一提的是,這些文章開頭或結尾,常常用詩一般的語言勾勒出生動的畫面,烘托出豐富的情感,語言優美、文采飛揚。比如,“讓圣潔的哈達傳遞中蒙兩國人民世代的友誼,讓遼闊的草原承載中蒙共同發展的夢想。”“2000多年來,絲路上駝鈴清脆、馬蹄聲聲,承載著友誼和合作的使團商隊往來不絕。” “感受椰林倒影,水清沙靜的迷人風光。”“中斯兩國友誼合作之舟必將在波瀾壯闊的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上乘風破浪,追逐民族發展的夢想。”這樣的文章語言生動而不枯燥、鮮活而不呆滯、形象而不刻板、精準而不粗泛,既是一篇篇嚴肅莊重的政論文,又是一篇篇雅俗共賞的美文。
六、 既為出訪定調,又展個人魅力。海外署名文章,可謂是習主席出訪前發出的一張名片,它既是一種思想載體,又是一扇形象窗口。在習主席每篇文章中,都會明白無誤地給這次出訪定位、定調,比如,訪問荷蘭,文章直接點出“我這次歐洲之行,就是要同歐洲伙伴增進互信、深化合作、承前啟后、繼往開來,全面提高中歐關系水平。” 而且還用“四個而來”作進一步的闡述;訪問法國,“是為了總結過去、傳承友好、繼往開來,推動中法關系更上一層樓”;去德國,告訴人家“全面深化中德關系,缺的不是利益契合和共同目標,而是勇氣、胸襟、視野”,自己是“補缺”來的;訪問韓國,則為了“敘友好、話合作、謀發展、維和平”;到蒙古是一次“走親戚式的訪問”;到塔吉克斯坦是“在秋高氣爽的時節到好鄰居、好兄弟家中作客”;來斐濟訪問的目的,就在于“增進政治互信,加強經貿、農林漁業、旅游等領域合作,擴大人文交流,深化多邊協調和配合,把中斐傳統友誼提升到新水平。”這些定位、定調,既釋放出一種決心,又傳遞著一種信心,既平等待人,又真摯坦誠,獲得了“滿堂彩”,更使泱泱大國的領導人形象立體而不扁平、具體而不抽象、親近而不疏遠、豐富而不單調,更具魅力,更加充滿力量。
習近平海外署名文章的巨大效應,不僅僅在于文章本身寫什么和怎么寫,更在于習主席是在身體力行地推動和實現外交戰線上的“用筆領導”,在推動和影響世界發展走勢的同時,為國家和民族在世界發展的大格局中贏得更大話語權,占據更多主動權。(文秀)
編輯:鞏盼東
關鍵詞:習近平 海外署名文章 風格 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