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今日頭條今日頭條
云南魯甸抗震救災紀實:深厚的人民情懷 堅強的中國力量
全社會面對大災時愈發從容、自信、理性——
人們心系災區同胞的安危,為魯甸加油,為生命祈禱。根據以往地震災害的救援經驗,越來越多的人懂得,僅憑“一腔熱血”蜂擁至災區,可能事與愿違。互聯網上,網友們探討在地震中如何自救,如何對受災群眾進行心理疏導。媒體上,對救援進展的高度關注中,多了一些對防震減災的深入思考。
“盡管歷次地震都帶來嚴重死傷,但人們也看到了國家越來越強大的救援能力,看到了黨和政府不斷提升的執政能力。”中央黨校教授謝春濤認為,這種成熟理性的心態,來自于人民對黨和國家的信任。
不屈的精神品格、熱切的生活希望,在震后的廢墟上頑強躍動
“爸爸不哭,我也不哭,我們都要好好的。”
龍頭山鎮龍泉村的廢墟上,失去親人的10歲女孩劉候蕊,緊緊依偎著爸爸劉家禮,輕輕拂拭父親臉上的淚水。她拉著父親:“我們回去吧!”
魯甸廢墟上,倒下的是房屋,升騰的是不屈的精神。
越來越多的人為災區“加油”:魯甸不哭!云南堅強!
魯甸抗震救災以來,救援人員不怕犧牲、連續奮戰;災區人民守望互助、團結一心;全國人民不離不棄,八方支援,再次彰顯了中華民族風雨同舟、眾志成城的偉大品格。
有這樣一位武警戰士。他家所在的村莊在這次地震中受災嚴重。盡管近在咫尺,他卻一直沒有回去看看。救災間隙,武警曲靖支隊戰士王天貴抬頭望著山塹對面的銀屏村,殘垣斷壁滿目瘡痍。他指著一座小山頭,對戰友說:“我家就在山后面。”
有這樣一位飯店老板。5日凌晨,魯甸縣小寨鎮大坪村順風飯店的老板和老板娘早早起床,準備了兩大鍋面條,招呼過路的救災人員和志愿者吃早餐。這次是他們開飯店以來煮得最多的一頓早餐,免費提供給每一個需要的路人。
“你叫什么名字?”有人問老板。
“我叫楊家幫,國家的家,幫助的幫!”
有這樣一位少數民族兄弟。“在電視上看到災區的同胞們缺糧食、缺水,我心里特別著急!”“切糕王子”新疆小伙阿迪力·買買提坐在滿載一萬斤切糕的貨車上,從長沙焦急地奔向1000多公里外的魯甸。
阿迪力說,切糕保存時間長,熱量高,特別適合災區的同胞們食用。
家國情懷的人間大愛、災難面前的堅定從容、共克時艱的戮力同心……這是血濃于水、心心相印的情感,這是和衷共濟、多難興邦的力量!
地震無情,人間有愛!華夏兒女血脈相連,以不同方式傳遞著人間真情。“我們都是魯甸人!”熟悉的口號又一次響徹中華大地。
從個人到企業,從機關部門到社會團體,從香港、澳門、臺灣同胞到海外僑胞,無論路有多遠、山有多高,一批批救援人員,一車車救災物資,一筆筆愛心捐款,匯聚成愛的長河,源源不絕涌向魯甸———
這中間,我們看到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右旗82歲老人榮治芳,步行3公里來到當地捐款點,將自己的500元捐給魯甸地震災區。我們看到,上海小學生陸軒宇將儲蓄罐中的硬幣倒出,為魯甸地震災區捐款34.60元……
地震撼動了中國的大地,摧毀了千房萬屋,但撼動不了中國人不屈不撓的堅強,動搖不了中國人守望相助的信念。
“不要害怕!”“我們一起不放棄!”地震當天,被瓦礫掩埋的兩名孕婦,在黑暗中手牽著手,不斷相互鼓勵。希望戰勝了恐懼,生存的信念在廢墟中涌動。
這信念,來自于黨中央的堅強領導和災難中一次次有力的救援行動,人民對國家充滿信任。
這信念,來自于昔日從廢墟上拔地而起的一座座新城,人們對重建美好家園充滿了信心。
逝者安息,生者堅強。
災難阻止不了民族前進的腳步。舉國動員的生死營救,生命至上的國家理念,萬眾一心的民族精神,百折不撓的堅韌品格,擁有這些堅實的內核,中華民族必將歷經苦難而生生不息,不斷邁向偉大復興的光明未來。
哀傷尚在心頭,希望已然鋪展——
最讓火德紅鄉張興晏夫婦高興的是,家里篩選花椒的風柜在地震中沒有被砸壞。張興晏年邁的媽媽一上午摘了整整一籮筐花椒。“如果日頭好,這樣曬兩天就可以賣了。”鄉政府所在的街上,一些餐館也正式開業了。一位加工牛車車架的老師傅也打開了木工機械,他說,已經有好幾個鄉親向他訂購牛車車架了。
生者生的勇氣,是對死者最好的祭奠。廢墟之上,頑強的災區人民凝聚起一股磅礴力量。
大山深處的魯甸,一叢叢山花椒,在這片貧瘠的土地上用串串果實展現出頑強的生命力。
力量在凝聚,希望在延伸。
在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們萬眾一心,科學救援,一定能取得這場抗震救災的勝利。
編輯:牟宗娜
關鍵詞:云南魯甸地震 眾志成城 偉大的中國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