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生態>聚焦
為高質量發展注入綠色動能
在安徽省亳州市譙城區華佗百草園拍攝的冬日美景。近年來,安徽省亳州市打造“水清、岸綠、景美”的城市公園,不斷提升市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劉勤利 攝
貴州凱里充分利用山區風能資源豐富的優勢,大力發展風能發電。圖為在萬潮鎮老鴉山上,風力發電機在群山上迎風旋轉。龍令智 攝
正值歲末,回顧2024年,美麗中國建設不斷提速,綠色發展步伐加快,人民群眾享受到了生態文明建設帶來的成果,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進入政策與實踐深度融合、產業模式快速成型的新階段,匯聚出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動能——
吹響綠色轉型“號角”
綠色發展之路離不開頂層規劃。
2024年1月,《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意見》正式發布,明確將建設美麗中國作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要目標,提出了美麗中國建設的目標路徑、重點任務和重大政策。這也意味著我國開啟了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新篇章。
7月,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聚焦建設美麗中國,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8月,《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意見》印發,進一步明確了全面綠色轉型時間表、路線圖和施工圖。
同時,在一些細分領域,一年中國家出臺了一系列部署,推進生態建設與經濟發展雙重提速、綠色轉型。
如2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快構建廢棄物循環利用體系的意見》,通過頂層設計和總體部署,提高廢棄物資源化和再利用水平,培育壯大資源循環利用產業。10月,中國資源循環集團有限公司成立,這是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后率先組建的中央企業,展現了國家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的決心和舉措。
3月,國務院印發《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行動方案》。這一方案受到產業界廣泛關注,其背后是新一輪設備更新的萬億級市場。在拉動經濟的同時,也從根本上解決了設備的用能效率、清潔化發展等問題,推動我國綠色轉型在更廣領域、更深維度上的突破。
10月,生態環境部會同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監管總局、中國證監會聯合印發了《關于發揮綠色金融作用 服務美麗中國建設的意見》,從加大重點領域支持力度、提升綠色金融專業服務能力、豐富綠色金融產品和服務、強化實施保障四個方面提出做好綠色金融大文章……
這一份份重量級文件展現了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地位,更體現了我國錨定綠色發展戰略不動搖的堅定決心和具體舉措。
點評:
全國政協委員、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谷樹忠: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始終注重發揮“制度管根本、管長遠”的作用,持續推進生態文明頂層設計和制度體系建設,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明顯提高。
2024年,我國綠色發展已跨越初期的路徑探索階段,進入政策與實踐深度融合、產業模式快速成型的新階段。國家頂層設計和實踐相輔相成,推動綠色經濟從理念不斷落地。例如,通過推動綠色制造和智能化改造,我國在確保經濟穩步增長的同時,有效提高了資源綜合利用效率、降低環境污染物排放;同時以發展新質生產力作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清潔能源、綠色服務、綠色制造等相關領域的“含綠量”顯著提升,綠色產業正邁向更高質量的發展階段。
全國碳市場建設進展顯著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我國的重大戰略決策。2024年,碳市場體系的完善及碳價格發現機制的成熟,正在推動各行業加速綠色轉型。
2024年1月,經歷7年暫停的全國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市場(CCER)在北京重新啟動,這是繼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后又一推動實現“雙碳”目標的政策工具。強制碳市場對重點排放單位排放行為進行嚴格管控,自愿碳市場鼓勵全社會廣泛參與,兩個碳市場獨立運行,并通過配額清繳抵銷機制相互銜接,二者共同構成全國碳市場體系。
隨著碳市場擴容需求的不斷增加,政府已將擴容計劃納入議程。未來幾年,水泥、鋼鐵、電解鋁等重點行業有望率先納入全國碳市場。
5月1日,《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條例》實施,首次以行政法規形式明確了碳排放權交易及相關活動制度。它與生態環境部印發的《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試行)》和其他配套制度共同形成了涵蓋“行政法規﹢部門規章﹢規范性文件﹢技術規范”的多層級制度體系。
5月,生態環境部聯合14個部門印發《關于建立碳足跡管理體系的實施方案》,編繪了我國碳足跡管理體系建設的“任務書”和“施工圖”,不斷探索構建碳標識認證、產品碳足跡分級管理和信息披露“三項制度”。
目前,我國已建成全球覆蓋溫室氣體排放量最大的碳市場,截至2024年11月1日,全國碳市場碳排放配額累計成交超4.9億噸,累計成交額超29.8億元。在推動企業降碳、促進綠色技術創新的同時,也創造了新的市場機遇,促使環境企業加速拓展碳減排管理等新領域。
點評:
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副主任、國家電力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原董事長錢智民:
面向“雙碳”目標,我們正面臨一場史無前例的產業轉型升級。在這過程中,將推動我國產業由“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換,有利于提高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
我國建立了全球覆蓋排放量規模最大的碳市場。如按照2023年歐盟碳市場交易主體、換手率和交易價格進行測算,我國碳市場年成交額將超過2.5萬億美元,超過全球原油貿易總額。未來,中國碳市場的碳定價機制將成為中國乃至全球減緩氣候變化的晴雨表。
過去我們總提到,這是我國“彎道超車”的機遇,但也可以探索“換道超車”。不走過去的道路,那可能是泥濘小路;而我們走上一條塑膠跑道,跑起來自然要快得多,這條路就是我們尋找的、不同于以往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厚植綠色發展底色
2024年11月28日,在新疆于田縣,環繞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全長3046公里的綠色阻沙防護帶實現全面鎖邊“合龍”。數十萬人40余載不屈不撓搏斗沙海,終在大漠邊緣筑起一道世界最長的環沙漠綠色生態屏障……這正是多年來我國持續推進生態修復的一個縮影。
據2024年世界林木業大會發布數據,截至2023年底,我國森林覆蓋率超過25%,人工林面積居世界首位,成為全球增綠最多的國家。我國林草產業總產值超過9萬億元,形成了木竹加工、森林食品、林下經濟、生態旅游等4個年產值超萬億元的支柱產業,成為全球主要林產品的最大貿易、生產和消費國。
這一年,我國首次發布《國家生態保護修復公報2024》,展示了生態保護修復領域的最新進展。據統計,“十三五”以來,我國重要生態系統修復治理面積超過1億畝。
國家公園建設穩步推進,大熊貓、東北虎豹、藏羚羊等旗艦物種數量持續增長,生態系統質量穩步提升。《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公園法(草案)》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一大批自然保護地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分別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和世界地質公園名單。全國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種群總體穩中有升,過去難得一見的珍稀動植物頻頻亮相……
今年8月15日是第二個全國生態日,以“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為主題,各地舉行了豐富多彩的紀念活動。人們清晰地感受到,一年來,天更藍、水更清、空氣更清新,這些都是百姓看得見、感受得到的幸福。同時,各地積極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走上“產業增值、農牧民增收”的可持續發展之路,“綠水青山”正源源不斷地轉化為“金山銀山”。
點評:
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副主任、生態環境部原副部長翟青:
處理好發展和保護的關系,是一個世界性難題。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著眼于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國情和嚴峻形勢,深刻指出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的辯證統一關系,要求“發展經濟不能對資源和生態環境竭澤而漁,生態環境保護也不是舍棄經濟發展而緣木求魚”,要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實現經濟社會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
近年來,我們都感受到,各方對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認識顯著提升,一系列政策措施正在進一步發揮生態環境保護的引領、優化和倒逼作用,以高水平保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不斷厚植高質量發展的綠色底色。通過各地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走出了一條“產業與扶貧”“生態與經濟”互促共贏的新路子,實現了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能源“含綠量”繼續提升
2024年,我國充分發揮煤炭煤電兜底保障作用,持續推動油氣增儲上產,能源供應總體穩定。同時,繼續實施煤炭清潔高效利用行動計劃,新型電力系統加快構建,以“新三樣”為代表的綠色產業繼續保持兩位數高增長。
9月底,中國風電、太陽能發電裝機合計達到12.5億千瓦,提前6年完成2030年中國風電、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目標。我國已成為可再生能源裝機規模全球最大、發展速度全球最快的國家,水電、風電、光伏、生物質發電、在建核電裝機規模均穩居世界第一。
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能源法》頒布,作為我國能源領域的一部基礎性、統領性的法律,填補了我國能源領域的立法空白。
新能源產業的發展也為地方經濟注入了新動能。在內蒙古,昔日沙海正變光伏“藍海”,新能源總裝機突破1億千瓦;云南正打造清潔能源基地,發展綠色硅、綠色鋁等產業;青海輸送“綠電”的動脈網絡加速構建,展開東中西部“綠色互聯”畫卷……
新能源汽車產業更是亮點。2024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量首次突破年度1000萬輛,成為全球首個新能源汽車年度達產1000萬輛的國家。這一里程碑式的成就標志著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在短短幾年內實現了從量的積累到質的飛躍。
不僅市場規模不斷擴大,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還呈現出技術創新與產品升級加速、政策支持與基礎設施建設加強以及國際合作與交流頻繁等特點。這些趨勢將推動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持續健康發展,為全球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貢獻中國力量。
點評: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礦業大學(北京)原副校長姜耀東:
2024年,新能源發電裝機規模首次超過煤電。中國新能源企業在設備技術、產業應用端的強大創新力,極大帶動了風光裝機成本的下降。新能源的可開發能力提升一定程度上將能源的“資源屬性”轉變成“科技屬性”,也展示了中國在全球綠色轉型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不過要指出的是,新能源與傳統能源的關系應是相輔相成、共生共榮的。在今后較長時期內,煤炭仍然是我國應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確保能源安全穩定供應和國際能源市場話語權的根基。未來,要優化燃煤發電與可再生能源發電組合,通過橫向多能互補、縱向源網荷儲協調,有序推動煤電企業向綜合能源企業轉型、向特高壓輸電線路上游發展,建立以新能源為主體的“安全可靠、成本可承受、可持續”的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
為全球環境治理提供“中國方案”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要求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積極參與引領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多年來,中國積極參與全球環境治理,堅持多邊主義,為世界綠色發展提供了重要助力。
11月,《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二十九次締約方大會(COP29)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庫舉行,大會達成了“巴庫氣候團結契約”的一攬子平衡成果,特別是達成了2025年后氣候資金目標及氣候融資安排。大會期間,中國代表團全面深入參與各項議題磋商,推動聚同化異,為大會成果的達成發揮了建設性引領作用,作出了重要貢獻。
據“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聯盟發布《應對氣候變化南南合作中國行動》報告統計,2016年以來,中方為其他發展中國家提供及動員的氣候資金總額超過1770億元人民幣;截至2024年10月,中國已與42個發展中國家簽署53份氣候變化南南合作諒解備忘錄,開展近百個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項目,累計實施300多期氣候變化相關領域能力建設活動等。
在這一年里,我國還積極參與《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六次締約方大會、《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第十六次締約方大會等,始終以最高的政治意愿和最強有力的務實行動,與國際社會共同推動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荒漠化防治等進程。一年中,昆明生物多樣性基金正式啟動;發布《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2023-2030年)》;中國科學家盧琦榮獲聯合國環境規劃署2024年“地球衛士獎”;我國還不斷開展防沙治沙國際合作,與中亞、非洲國家分享治沙技術和經驗,提供技能培訓,為“全球南方”共謀綠色發展注入動力。11月,國際紅樹林中心在深圳揭牌,首批18個成員國代表共同簽署了成立協定,中國將以該中心為平臺,肩負起貢獻中國力量、推動紅樹林保護全球聯合行動的使命……
點評: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水污染控制實驗室主任魏源送:
中國歷來都是推動全球環境治理的行動派和實干家。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發生了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不僅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萬里河山更加多姿多彩,而且實現了由全球環境治理“參與者”到“引領者”的重大轉變。
特別是近年來,通過推動綠色“一帶一路”建設,既為共建國家綠色轉型傳遞了中國力量,也為破解全球性生態環境問題、促進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貢獻了中國智慧。在實踐中,我們愿將中國綠色低碳轉型的技術、做法與各國分享,并與相關方開展廣泛的交流與合作,共走綠色轉型之路,共筑清潔美麗世界,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落地生根。
編輯:李律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