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妇人妻中文字幕久久,男女猛烈无遮掩视频免费,在线看免费无码av天堂,色97久久久综合影院

首 頁 熱點背后 政協歷史 奇聞軼事 軍事歷史 口述歷史

首頁>春秋>口述歷史

2024年中國口述歷史觀察報告

2024年12月30日 09:44  |  作者:林 卉  |  來源:人民政協網-人民政協報 分享到: 

微信截圖_20241230093025

澳門國慶牌樓回顧展

微信截圖_20241230093140

長征之歌

微信截圖_20241230093212

高原生態守護者口述史

微信截圖_20241230093305

百年美院口述歷史

微信截圖_20241230093413

那些花兒

微信截圖_20241230093333

里斯本丸沉沒

2024年11月,第十屆中國口述歷史國際周在中國傳媒大學舉辦,這次活動的年度主題是“用記憶觸摸歷史”,300多個口述歷史機構和項目參與沙龍、展映、研討及交流,涉及美國、英國、挪威、瑞典、敘利亞、日本、新加坡等近20個國家和地區。

中國口述歷史國際周為我們提供了觀察中國口述歷史活動的窗口,本報告以該活動為主要觀察案例,并參照筆者關注到的其他行業主題活動。

中國口述歷史在“出圈”
在文字出版物、紀錄片和電影藝術等領域最為突出

2024年的口述歷史成果頗豐,關注度與美譽度雙雙提高,不僅體現在年度成果的數量上,也體現在公共影響力層面上。2024年口述歷史的應用領域繼續延展、業界代表性作品頻出、影響范圍大大擴展,其中在文字出版物、紀錄片和電影藝術等領域最為突出。

公共出版方面,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定宜莊結合多年研究心得推出新著《怎樣做口述歷史》,她在書中坦言:“寫的都是我自己成功和失敗的經驗”;清華大學趙月枝教授團隊扎根縉云10年,在2024年開始推出“縣域中國·人民歷史”口述研究叢書;微觀戰史作家余戈繼“滇西抗戰三部曲”后,結合檔案分析與口述史料寫下新作《惠通橋之戰》;瑞典作家皮特·恩格倫的二戰個人史作品《罪惡與夢想》在中國翻譯出版。

此外,芝加哥大學榮休教授艾愷訪談梁漱溟先生的知名著作《這個世界會好嗎》推出續編版,《三聯生活周刊》前副主編李菁所著《往事不寂寞》迎來再版,《韓國電影100年》《戴鐵郎——不老的動畫夢》《國禮背后的中國技藝》《就這樣成了老板——關于創業的真相與啟示》《口述廣州灣》和作家朱洪海“抗戰老兵系列”等一批出版物出版,《世上為什么要有圖書館》《我的母親做保潔》《比山更高》《我在上海開出租》《小小浮浪人》等口述風格非虛構圖書的暢銷,都向公眾展現了2024年口述歷史方法在出版界受到的的高關注度。

在影像領域,2024年最大的驚喜來自于紀錄電影《里斯本丸沉沒》,該片總導演方勵在中國口述歷史國際周交流時,坦陳自己在實踐中找到了口述歷史采訪與影視創作相結合的要訣;中央電視臺口述歷史影像專家閆東推出《長征之歌》,結合新老口述歷史訪談資料,將講解歷史現場、講好歷史故事和記錄當下相結合;日本導演竹內亮通過《再會長江》尋訪舊友,展現長江沿岸人們的生活變遷;大陸與臺灣共享史料合作的《兩岸家書》反映了個體命運在歷史大潮中的流轉,感動之余給人溫暖鼓舞;《盧作孚》聚焦主人公成就及多重角色,在故事中展示人物形象。

這類作品還有反映臨終關懷的《來日皆方長》,還原中國遠征軍抗擊日寇史實的《重返緬甸戰場》,講述普通人深圳奮斗故事的《滾燙年華》,回憶新疆紡織工業歷史的《七紡》,展示水利興邦案例的《雷州青年運河》,記錄黔東南水邊生活的《清水江》,追尋紅色家族印跡的《李又然影像志》,記錄活在當下者的《返鄉新農人》等。

這些作品的共同點是:將口述訪談納入影像創作,收獲了更加生動的人物和歷史細節,正如著名主持人敬一丹在主題分享中提到的:“平視的目光,真心的傾聽,有質量的發問,能夠得到最好的記錄和呈現。”

此外,由中國傳媒大學崔永元教授擔任總策展人的、中國第一座口述歷史主題展館也已初具規模,值得關注。

在傳統題材上持續深耕
一批長期項目組繼續深耕并持續展現影響力

2024年口述歷史領域的又一亮點是:一批長期項目組繼續深耕并持續展現影響力。如南京大屠殺歷史記憶口述史、記錄計算機歷史(1956-1986)、百年美院、太平湖的記憶、錫柴80年口述史、深圳口述史第五季、家·國記憶——紀念抗美援朝勝利70周年、通江達海之迎王送船、口述大慶石油會戰、上海市民生活口述史、上海美影人口述史、口述嶺南、江西省核工業地質局口述歷史、口述襄陽、湛江70年戰疫口述史、豫東黃泛區社會變遷影像志、游戲眾生相等,都是口述歷史工作者長期堅持的成果。

此外,一些領域在2024年表現出了即將蓬勃發展的潛力。如江蘇老行當百業寫真、金陵醫派名家口述史、南通大學離退休教職員工口述校史等江蘇省項目,川菜口述歷史實錄·川菜尋游記、蓉光·成都農商銀行口述歷史、川派非遺傳承人口述史等四川省項目,口述海南、海南島疍家人口述史等海南省項目。

部分領域口述歷史的進步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如戰爭口述史主題中的解放軍老兵口述歷史、侵華日軍后代口述史、抗戰老兵口述歷史、抗美援朝老兵口述歷史、軍休干部口述歷史、退役軍人創業故事訪談等成果;又如體育界,今年涌現了新中國體育外交口述歷史、近代上海足球史口述研究、天津體育記憶、遼寧足球口述歷史、攔手門武術傳承口述史、川大體育口述史及《時間的賽跑:上海體育口述歷史》等成果;戲劇界也有令人眼前一亮的新成果:走進京劇的黃金時代、漢韻留聲、南戲故里活態記憶、瓊劇印象、婉轉南曲非遺傳承等。

緊跟時代且視角更加全球化
人工智能勢不可擋地進入口述歷史領域

對前沿科技的利用在2024年成為口述歷史從業者自覺。短視頻、游學、展覽、桌游、宣講、直播、播客等形式開始直面公眾,人工智能勢不可擋地進入口述歷史領域。除了協助完成文字整理的速記、校對等基礎環節工作外,還參與到訪談提綱輔助撰寫、數字人再現展陳情境等領域。

對此,中國人民大學楊祥銀教授認為,人工智能是新時代創新發展的戰略性技術和驅動力,口述歷史界應該用創新的眼光和開放的胸襟去探索人工智能的可能性,但同時也要堅守人文情懷、學術操守。北京科技大學熊衛民教授認為隨著數字技術的發展和普及,我們已經進入一個全新的“口述歷史的時代”。關于人工智能對口述歷史具體工作崗位的影響,紀錄片導演周浩認為,越是個性化的觀察越有生命力,這對于人來說是最難能可貴的東西和創作籌碼,所以不要特別擔心被人工智能取代。

2024年,中國口述歷史從業者開始與阿拉伯國家口述歷史界有所交流,學術探討的深度和廣度都有增加。2024年,筆者受外交部推薦,作為中國的唯一受邀代表參加首屆阿拉伯國際口述歷史會議,介紹中國口述歷史發展情況,并聆聽了阿曼、敘利亞、埃及、利比亞、伊拉克、巴勒斯坦等參會國家口述歷史代表的分享。

這是中國和阿拉伯國家口述歷史界首次相互接洽,當地古老的文化和接連不斷的戰爭以及國與國之間的政治形態差異,造就了這一區域特色鮮明的口述歷史土壤。敘利亞家園檔案基金會代表在口述歷史周活動期間到訪中國,在分享了該國對于戰爭、文化、非遺等領域個體記憶的采集經驗后,學者奈麗敏·內芙拉談道,“經常有人說歷史是由勝者書寫的,但在我生活的地區,我們的人民一直屬于輸的一方,戰爭也一直都沒有結束。因此我們提出,歷史應該由親歷者去書寫,希望口述歷史可以讓我們真正成為自己歷史的記錄者和所有者。”

新興題材為公眾所接受
取材視野更新、更遠、更具體

2024年度的中國口述歷史,取材視野更新、更遠、更具體,一批關注度較高的項目主題為公眾所知。如1950年代歸國留美科學家訪談錄、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隨軍服務團南下口述史、非物質文化遺產學術研究——親歷者口述史、中國演播藝術家口述史、中國動漫的文化與精神、中國現當代音樂口述史、親歷大慶口述史、歲月深處的鐵人、中國新疆暴恐案事件親歷者口述歷史等。

2024年,口述歷史從業者在更進一步地關注傳統研究對象的同時,也在關注新的社會議題,如關注家史的全民家庭影像計劃、爺爺的耄耋歲月、給我愛的父親、郝姐上京趕集、種大棚的母親,關注社區生活的口述麓湖、蓓蕾花開·我在社區、枕流之聲——上海枕流公寓口述史、東明社區志、與百年東大建筑的對話等。得益于社會組織的自發生長,草場地工作站·民間記憶計劃、家庭影像計劃、媽媽影展、家史計劃等項目組聚焦家人、家庭、家族于鏡頭之下,讓記憶穿透時間與歷史重見。

值得一提的還有從老物件記憶切入女性視角下社會變奏的“縫縫補補·女性的禁錮與解放”特展,女性影像工作者扎根西藏完成的高原生態守護者口述史,北京木蘭花開社工服務中心發起的基層流動女性口述史以及為女性尊嚴抗爭的民國女性校園生涯、尋訪海南鄉村振興女性力量等項目,都讓人了解到了民間組織和個人在記錄、傳播女性記憶角度的創新與突破。

凸顯區域特色的項目也在中國各地遍地開花,如杭州半山電廠口述歷史、深圳工業口述史、白銀工農渠建設紀實、景德鎮的他者、湖北省三線建設口述歷史、長沙卡拉OK廳口述史、珠江三角洲桑基魚塘農戶生計變遷口述史、僑韻中山記錄鄉愁、棲霞山口述歷史、樟坑徑76號、安陽市許吳村的發展與蝶變、天津支邊醫生在廣西、西山槍局記憶、一個中國村莊的口述史、庫村口述歷史、宋莊人記憶、鄉見系列口述史工作坊等。

口述歷史實踐有了生力軍
從業者的權益開始得到學術界關注

2024年,一些高校的口述歷史教育教學活動開始形成各具特色的品牌活動。如中國傳媒大學的“重溫歷史:記憶之場與口述訪談”通識游學課和“回憶與追溯”師生江西新城陳氏調研、廣州大學的萬企興萬村口述故事社會實踐、杭州師范大學的麻風休養員和日軍細菌戰受害者的口述歷史教育、河海大學的百年校史口述史、南京師范大學的口述史實踐教學和洪江918廠職工及二代親屬口述、中南民族大學的基于呼和浩特市昭君文化傳承與創新的口述史研究,中山大學、山東建筑大學、信陽師范大學等校的多個項目也都將口述歷史與學術訓練結合進行了深入探索。

青少年涉足口述歷史實踐的大環境已不僅局限在方法和技術層面,而且也是面臨傳承、思維方式和記錄內容的轉變。以“算法”為代表的新技術手段,伴隨著Z世代的口述歷史實踐,在2024年進入學術界視野。近年來,傳統口述歷史實踐者正在“被算法所格式化”,同時,青少年正在借助這些全新的技術手段記錄自身與社會,他們在訪談他人的過程中,用更沉浸的方式去觀察世界。

這一現象在中國口述歷史國際周的學術論壇上,受到與會學者的關注。騰訊SSV社會價值中心負責人傅劍鋒認為,口述歷史可以幫助青少年在被算法所驅動的大環境中,用更純粹的方式去理解世界,建立起更好的思維方式。資深媒體人李倫認為,青少年在口述歷史起步階段選擇為親人做訪談,可以充分調動訪談者的個人情感,也較容易達成深入的親密交流。大江大海少年影像學院創始人唐建光認為,中國青少年口述歷史實踐的關注點已開始從時間向空間跨越,即從對家人家族家鄉的鄉愁和歷史記錄,演進到了對當下正在發生的變遷的關注,從追溯歷史之深遠轉為探索天地之廣大。

2024年,口述歷史從業者本身的權益開始得到學術界關注。訪談者心理健康與人身安全問題越發被重視,前文提到的定宜莊研究員反復強調:口述訪談過程中要將“保護自己”放在第一位;中國傳媒大學王宇英教授表達了口述歷史研究時需要更加關注口述者的權益,確保他們的聲音得到尊重和保護;澎湃新聞等媒體在國家公祭日推出專輯“張純如去世20周年紀念”,追憶留存歷史證言的幕后英雄。一些期刊也注意到了這一領域,并開辟了相關專欄,如《新華文摘》“人物回憶”欄目、《中國電視》“口述歷史”欄目,《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百年潮》等雜志通過對口述史人物的報道,體現出中國口述歷史界對自身的人文關照。

口述歷史百家爭鳴的一年
穩步推進對口述歷史的規律性認識

2024年中國口述歷史國際周的學術論壇再度成為這一新興領域的一場思想盛宴:學術界在穩步推進對口述歷史的規律性認識。臺灣“中央研究院”王明珂研究員認為:口述歷史在記錄和保存社會邊緣群體記憶方面有獨特價值,并有揭示歷史真相、促進社會多元性等多方面的作用;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榮休教授梁元生認為:口述歷史的價值在于能夠揭示主流歷史之外的個人故事和觀點,為歷史研究提供了寶貴的第一手資料,并且認為這是理解歷史和構建多元社會的關鍵;芝加哥大學榮休教授艾愷回顧了他為梁漱溟先生做口述訪談的實踐,強調口述歷史實踐中不止有一種規范或方法。

一大批學術中堅力量通過自身參與的項目,深入挖掘口述歷史的價值。新加坡口述史學家賴素春從檔案學角度分析了口述歷史中的視角中立性:現在看起來平凡的內容,幾代以后可能就是珍貴的資料;北京大學張藜教授主持了“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采集工程”,對理解中國科技的快速進步、成就和未來研究有多重價值;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張錦研究員關注的是口述歷史檔案性的規范化、標準化,認為口述歷史可以為歷史研究提供更全面、客觀和準確的資料;北京師范大學張海榮教授通過自己的研究案例,展示了如何通過口述歷史來挖掘和利用民間文獻;天津大學馮驥才文學藝術研究院郭平教授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角度分享了傳承人口述史研究的新趨勢;英國諾丁漢特倫特大學老師孟慧麗認為:需要有意識地將第一手訪談和史料材料與更大的歷史框架相聯系,以增強研究的深度和廣度;英國紀錄片導演羅飛關注的是訪談及導演(研究者)進一步判斷的重要性,特別是口述內容非常復雜時,會更突顯訪談者的價值。

全國各地今年仍然陸續舉辦了多場口述歷史學術活動,如江蘇省首屆口述歷史成果交流賽暨江蘇省口述歷史研究會年會在河海大學召開;南京大學當代中國研究院在中國社會學會年會中發起“口述史與當代中國研究論壇”,口述與社會記憶專業委員會也獲批成立;中國現代文學學會口述歷史專業委員會在成立20周年之際,舉辦了“本土化與規范化:中國口述歷史的再出發”國際學術會議;澳門口述歷史協會主辦了澳門國慶牌樓回顧展、澳門路牌的前世今生等主題活動;全國體育口述歷史研究會第六屆年會順利舉辦,并成立了四川分會;第二屆“辛亥革命與口述歷史”國際學術研討會兩岸同步召開。

與此同時,還有一批口述歷史公共活動在2024年舉辦:中國傳媒大學口述歷史春季工作坊,中國人民大學口述史系列培訓班,“茉莉留聲機”團隊常年開展的口述歷史沙龍,進入第二季的“無國界口述歷史”系列直播,首屆“麓湖故事節”及“拾光·公益慈善口述歷史人才培養”等,這些活動都在以不同方式普及口述歷史的理念與方法。

10余年來,口述歷史在中國進入到蓬勃發展階段,既關注過去,又關懷當下,也關乎未來。筆者認為,對口述歷史實踐活動的現狀、未來的觀察和探討,不應只局限于熱情與口號化,還需要更多、更有深度的口述史一線實踐積累,并保持學術觀察的冷靜與理性,這也是我們對新一年中國口述歷史發展方向的期待。

(作者系中國傳媒大學崔永元口述歷史研究中心執行主任)

編輯:廖昕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