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協商議政>地方政協
“商量”的滋味很甜
——“泉城商量”七年磨一劍的啟示
元代地理學家于欽贊曰:“濟南山水甲齊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轍詩曰:“濟南風物在西湖。”詩中所謂西湖,就是如今的大明湖。可見,大明湖自古以來就是濟南的寶貝疙瘩。最近,不少游客、市民發現,站在濟南市明湖路上往北望去,美麗的大明湖褪去此前因綠化植被日漸高大形成的綠色“面紗”,“一城山色半城湖”的美景又呈現在面前。
得益于此前時常在工程現場進行宣講的政協委員,不少當地人知道市政協一直在助推大明湖“見湖透綠”工程;“泉城商量”欄目的忠實觀眾還知道,由市委書記點題,2024年濟南市政協的第一場“商量”活動主題便是“明湖路上見明湖”,圍繞大明湖如何見湖透湖、綠色共享、景觀提升展開;長期關心時政的市民更是知道,7年來,為了能更多解決老百姓實實在在的問題,濟南市政協持續打造的“商量”平臺,也如同大明湖美景一樣,在不斷改進、升級、完善。當然,還有許多人不知道,為了分享“泉城商量”平臺的成功經驗,濟南市政協主席雷杰登上了全國地方政協工作經驗交流的發言臺和北戴河全國政協干部培訓班的講臺。七年磨一劍的“泉城商量”,把中國式商量變得特別具體、可感,離老百姓特別近。
??? 打造更加為民、務實、開放的協商平臺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人民政協成立75周年大會上指出,不斷拓展協商方式和平臺,這是提高協商民主質量的重要基礎。
7年前,十四屆濟南市政協剛剛成立,就開始了對如何提高協商民主質量的嘗試和探索。“怎么做,我們還是要從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人民政協工作的重要思想中去找答案!”彼時剛剛履新市政協主席的雷杰講述了自己的思考。
“有特色才會有生命力,而政協的特色就是協商。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人民政協成立6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17次提到‘商量’,用老百姓的話說,協商民主就是‘遇事多商量’,于是,我們就用了‘泉城商量’這個富有地方特色且接地氣的名字。”
雷杰所講述“泉城商量”的由來,也道出了平臺建立的初衷——如習近平總書記在人民政協成立75周年大會所強調的:“多做知民情、解民憂、暖民心的工作,當好黨的政策宣傳者、群眾利益維護者、社會和諧促進者。”
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是協商民主發展的必然要求。2017年起,濟南市政協先后出臺了“商量”的工作規程和工作流程,并逐漸推動“商量”平臺成為承載市政協“122﹢N”協商議政格局(1次政協全會、2次專題議政性常委會會議、2次專題協商會和N個月度商量會)的綜合式、集納式平臺。
“在商量選題上,我們把著力點放在人民群眾關心的民生實事、難事上。”雷杰說。生活垃圾分類的難點在哪里?社區居家養老中的難點、痛點是什么?公交線網如何優化才能讓百姓出行更方便?這些與老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小”事,都是“商量”的大事。
為了擴大“商量”品牌的影響力,濟南市政協從平臺搭建之初就注重與媒體合作,將“商量”搬上大眾媒體,“商量”現場實況制作成視頻節目在電視和網絡上播出。節目中,政協委員、行政職能部門和群眾代表各方共聚一堂,本身就是“有事好商量,眾人的事情由眾人商量”的一種生動體現。
2022年4月,濟南市政協開通了“碼上商量”微信小程序,搭建“全天候不落幕的協商平臺”。動動手指就能參與“商量”,越來越多的市民把“有事好商量”當作發表意見看法、參與民主政治的平臺。上線以來,僅掃碼訪問量已超過400萬次、留言3萬余條。
今年2月下旬至3月中旬,濟南市政協接續組織了9場“商量開放日”活動,邀請400余名政協委員和群眾代表走進“商量”、了解“商量”、參與“商量”,親身感受人民政協制度化特色化協商平臺的獨特魅力。在開放日期間,市政協又將“碼上商量”賦能升級為“數字商量”,創設全新的履職、議政和協商快速接入場景。
在雷杰看來,“泉城商量”平臺改進了以往政協開放度不夠、參與人員有限的局限,打造更加為民、務實、開放的協商平臺,讓政協工作更加有實效。“商量”的過程真正成為了從群眾關注問題出發、到依靠群眾找到解決辦法、再到成果讓群眾共享的過程。
??? 把“商量”送到田間地頭、村居社區
在濟南市長清區萬德街道義靈關村,村口有一座當地統一制式的涼亭。亭上懸掛著“書記茶亭”的匾額,走近觀看,匾額上還有一行小字:休閑議事,民主協商,促膝談心,解憂化愁。涼亭下,政協委員與村兩委干部、村民代表正圍坐在一起拉家常。區政協委員劉玉凱在《民情日記》上記錄:“2024年8月20日,今天是‘政協委員茶攤日’,聽取大家關于鄉村振興基層治理意見建議。村民馮存杰建議發展農村特色產業,創造更多村民就業機會……”
“政協委員茶攤日”,不僅是“書記茶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泉城商量”向“全城商量”延伸的生動實踐之一。
2019年4月,濟南市政協出臺《關于深化提升“商量”平臺推動“雙向發力”的實施意見》;當年11月召開的濟南市委政協工作會議上,市委、市政府辦公廳聯合印發了《濟南市開展“商量”的實施辦法(試行)》,將“商量”納入全市協商民主建設大局,實現12個區縣政協“商量在區縣”的全覆蓋。
2020年,市政協又制定出臺了《建立商量工作室 推進“商量”工作與社會治理深度融合的意見》。
社會治理,重心在基層,難點也在基層。隨著在各區縣、街鎮的建立,“商量”平臺離群眾越來越近,“商量工作室”成為助推解決基層社會治理痛點難點堵點問題的有效平臺。
長清區平安街道“商量工作室”就因為調解一樁“陳年舊案”而名噪一時。2010年,平安街道韓莊村獲得一筆土地侵占補償金。伴隨著“‘出嫁女’該不該享受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待遇拿補償資金”這一爭議,補償金如何發放成了韓莊村先后4任村黨支部書記都沒能解決的難題,相關利益群體甚至發生了群體上訪。
2020年,平安街道充分利用“商量工作室”,邀請政協委員、街道負責人、律師團隊、韓莊村“兩委”及相關村民進行充分商量。經過多次討論協商,2021年2月5日,涉及259戶村民的700多萬元征地補償款和土地使用費順利發放到了村民們手中。至此,持續十多年的歷史遺留問題得到圓滿解決。
以各級“商量工作室”為節點,政協協商正在與基層協商相銜接、與社會治理相融合。各級政協委員正在把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商量”送到田間地頭、村居社區,成為街道黨工委解決難題的“好幫手”。
如,2023年4月,萊蕪區政協按照就近方便、屬地管理的原則,充分考慮區域、界別、職業等因素,將委員分別編入8個街道政協委員聯絡室,并開展“每位委員通過‘商量’平臺至少為群眾辦好一件事”等活動。
“基層不是嚴絲合縫的”,雷杰認為,政協協商與基層協商互補銜接,在基層社會治理過程中大有可為,“最終應該實現‘多元共治,各司其職,互相配合,各記其功’良好和諧局面”。而這也正是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要加強各種協商渠道的協同配合,做到目標一致、形成合力,不斷提升整體效能”的生動注解。
??? 帶著誠心來 收獲滿意去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新征程上,中共各級黨委要從黨和國家工作大局出發,把人民政協工作放到全局工作中謀劃推進”。
2022年4月,濟南市第十二次黨代會將“加強和改進人民政協工作,持續擦亮‘商量’協商民主品牌”第一次寫進黨代會報告。市委隨即印發《關于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市縣政協工作的實施意見》,明確要求濟南各級黨委和政府要積極支持協商平臺建設。
“政協‘商量’平臺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協商民主的生動實踐,是濟南的金字招牌。各級黨委、政府要支持政協把‘商量’平臺越辦越好。”2022年7月,山東省委常委、濟南市委書記劉強現場參加了“品味泉城文化,講好‘濟南故事’”集中“商量”,在與政協委員、專家學者、市民代表共話泉水文化、名士文化、名城保護的同時也對“商量”平臺大加稱贊。為了擦亮這塊金字招牌,濟南全市各區縣黨政一把手高度重視“商量”,大力支持“商量”,現場參加“商量”,推動“商量”成果落實,已經成為一種常態。
隨著一場場“商量”活動的開展,“商量很管用”逐漸成為各方共識。“商量”平臺為各界人士有序政治參與和利益表達提供了制度化平臺。
玫瑰當選濟南市花就是“商量”成果落實的一個典型案例。
玫瑰種植是平陰縣重要產業之一。2020年,“做大平陰玫瑰產業”專題商量調研組走進平陰縣農村、研究機構和龍頭企業,在22次現場調研,8次座談會和1次集中“商量”的基礎上,調研組、政府職能部門、花農、企業等各方形成“以推動玫瑰成為濟南第二市花帶動產業發展”的共識。2021年4月20日,經濟南市人大常委會會議表決通過,決定增選玫瑰為濟南市市花,各方的努力終于轉化為成果。參與調研的市政協委員李麗稱,雙市花讓濟南收獲了帶動文旅產業的網紅“紅玫瑰”、促進綠化美觀的生態“綠玫瑰”、創造豐厚經濟價值收入“金玫瑰”,實現了各方共贏。
“商量”平臺還促進了政協委員與人民群眾的雙向奔赴,越來越多的普通百姓也在積極參與商量。“暢通是‘商量’出來的。”回憶起參加橋下通道排水“商量”座談會的情景,章丘區寧家埠街道張碼聯村村民史承泉臉上露出了滿意的笑容。“落實快,效果好,‘商量’過后沒幾天整修施工就開始了,解決了雨天出行的老大難。”
不走形式,不搞過場,帶著誠心來,收獲滿意去,正是“商量”平臺贏得認可的原因。“‘商量’是一個協商民主的平臺,在這個平臺上,各方不是‘和’政協協商,是‘在’政協協商。”雷杰說,為大局服務、為群眾服務是開展“商量”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通過“商量”更好地把黨政決策宣傳下去,把群眾訴求反映上來,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智力支持,營造和諧穩定氛圍,努力把人民政協制度優勢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深入宣傳我國社會主義民主實質和真諦,大力弘揚中華民族兼容并蓄、求同存異等優良傳統,廣泛倡導有事多協商、遇事多協商、做事多協商,積極培育協商民主文化。
在共享“商量”成果的同時,“商量”的理念也在廣為傳播。參與“商量”后,許多人意識到這是一條溝通民意、尋求“最大公約數”的暢通渠道,從被邀請參會的“赴約人”轉而成為主動“商量”的“發起人”。
濟南市城管局參加拆違拆臨等幾場“商量”后,發現群眾意見少了、工程阻力小了,便主動找到市政協,發起一場以“提升城市品質”為主題的“商量”向各界問計,還參照“商量”平臺,在單位內部建立“圓桌對話”機制;一位民營企業負責人參與專題“商量”后,將這一思路應用到企業,將工作中的難事雜事,以“商量”的形式專題專辦。
“‘商量’的滋味很甜。”清華大學香港人才項目組專程到濟南調研“商量”,感知協商民主制度優勢,并表示要把‘商量’的理念帶回香港去。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社會科學學院分別依托“商量”平臺與市政協共建學生社會實踐基地并相繼啟用,這是清華大學首次在政協建立協商民主類實踐基地。同時,來自中國政治學會、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國人民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的理論專家,專程到濟南調研、開展理論交流,目前“商量”已成為在學界傳播協商民主理念的平臺載體。
更加難能可貴的是,“商量”也在青年一代心中生根發芽。2020年以來,濟南政協開設“青春版商量”,把“商量”的圓桌搬到校園里。年輕學子通過“商量”觸摸到社會治理的機制,在觀察社會、發現問題、提出建議的過程中,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自信。
“未來,這些孩子中會有人走出國門,面對大洋彼岸的同齡人,他們能通過自己‘商量’的經歷,把書本上抽象的‘制度優勢’轉化為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信心,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和中國人民民主故事。”雷杰說。
水利萬物而不爭,七嘴八舌的“商量”,最終凝聚起萬眾一心的共識。作為濟南市政協創建的制度化協商平臺,7年來,“泉城商量”始終從善如流、步履向前,成為協商民主這個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特有形式和獨特優勢的一汪活水。(本報記者 李恒 張文敬)
編輯:李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