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協商議政>委員履職故事
肖迪:探路“京劇+”
肖迪(居中)在交響樂版《霸王別姬》中扮演虞姬。(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肖迪
遼寧省政協常委,沈陽師范大學教授,國家一級演員,梅蘭芳藝術研究所所長、梅派藝術第三代傳人、京劇梅派藝術大師梅葆玖先生入室親傳弟子,遼寧實驗京劇團團長。
“眼下,我們正在籌備在10月22日梅蘭芳先生誕辰130周年的紀念日,舉辦‘青春對話 梅香永續’百名大學生及國際留學生梅派藝術研討及展演活動。11月中旬,還計劃在沈陽舉辦‘盛京梅韻’青少年戲劇展演活動。”近期,除教學工作外,肖迪的日程被安排得滿滿當當。
作為京劇大師梅葆玖先生在遼寧乃至東北地區的唯一入室弟子和梅派藝術第三代傳人,肖迪始終把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創新形式講好中國故事作為自己義不容辭的使命。
師徒履職共推戲曲進校園
梅葆玖先生生前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十分關心,在連續6屆全國政協委員的履職生涯中,他有不少提案與之相關。肖迪告訴記者,師父的提案對她頗有啟發。
傳統戲曲里有很多故事都是教怎么做人的,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梅葆玖在全國政協會議上持續推動著戲曲進校園。他曾說過,讓學生學點京劇,唱點京劇,并不是要把學生培養成京劇大師,而是要做好傳統文化的傳承。
“我也曾連續三年在省政協會議上提交提案,建議京劇進校園。”肖迪在《關于在中小學設立京劇課程的提案》中建議,遼寧省相關部門可以以京劇為載體,結合本地歷史編纂遼寧省京劇教材,在試點學校開設京劇課程。
是建言者,更是踐行者。這些年來,肖迪積極開展各種類型的戲曲進校園活動,安排各個行當的京劇老師深入合作單位小學,定期給孩子們上京劇專業課。她在遼寧發起建立了國內首個梅蘭芳京劇藝術傳承基地,一有機會,她就會帶著基地的小演員們參加各類演出。
肖迪還將“京劇文化”帶進了幼兒園,讓幼兒園的小朋友們“披掛上陣”,通過舉辦“京劇娃娃”攝影展,共同定格國粹之美。
今年5月,肖迪應邀到清華大學,以《新時代梅蘭芳藝術的傳承與創新》為題為大學生們作講座。講座后,一位土木工程專業的大學生發出感嘆:“沒想到京劇還能這么時尚、有魅力。”
用“京劇+”講好中國故事
4月6日,北京中山公園音樂堂,交響樂版的《霸王別姬》如期上演。肖迪扮演的虞姬與“鋼琴霸王”再一次以“聲”相對。
用梅派的唱腔跟純的交響樂結合,用鋼琴來化身霸王來跟虞姬在現場演對手戲。聽起來就有些不可思議。但這出創意之作,已經在法、美、德、意、加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成功演出了幾十場。
中國的京劇與西方的交響樂有著巨大的差異,將兩種高雅的藝術形式聚合一體,讓外國觀眾也能夠感受京劇、理解京劇,這個創意似乎有些瘋狂,之前也鮮有嘗試。
“難度肯定是巨大的,但再難也值得一試。”肖迪回憶起2015年開始與指揮家、作曲家譚盾創作這個作品的艱辛歷程,“最大的難點和突破在于融合,因為戲曲藝術是有板有眼的,這與交響樂的旋律節拍不是一回事。我需要把交響樂融在京劇的節奏里。試了又試、練了又練,但每次演出時都會有需要臨場發揮的地方。交響樂中沒有一個是傳統京劇的伴奏,為此,我的唱腔、身段、劍舞都必須作出相應的調整。”
創新無疑是梅派藝術的精神內核之一。1915年,梅蘭芳排演的第一部古裝新戲《嫦娥奔月》開創了京劇舞臺上古典神話歌舞劇的先河。2014年,在梅葆玖的指導下,肖迪復排了《嫦娥奔月》,在北京國家大劇院精彩呈現。“伴奏、樂舞、燈光、舞美都采用了當時最新的表現形式,甚至首次在京劇舞臺上采用了激光燈布景。”肖迪說,“當時還是有些顧慮的,但師父鼓勵我說百年后的《嫦娥奔月》就應該有新的樣子,至于如何評價這出戲,要交給時間、交給觀眾。”
除此之外,肖迪還嘗試拍攝過京劇數字電影,現在,她又在嘗試將AI技術應用到京劇表演之中。她發起的“京劇+大語文”項目,用15集電視專題片講述15個京劇故事,已經進入收官階段。“‘京劇+’現代表現形式會發生‘化學反應’,給傳統藝術帶來無限可能。不管做出何種嘗試,我們都是希望能夠把中國故事、把梅派藝術故事講好,講給更多人聽。”肖迪如是說。
為專業人才“把場”助力藝術發展
9月10日,教師節,肖迪一如既往走上沈陽師范大學的講臺。課上,她聲情并茂地演唱了一段《梨花頌》,這是梅葆玖的代表作《大唐貴妃》的主題曲。“今年是梅蘭芳先生誕辰130周年,也是我的恩師梅葆玖先生誕辰90周年,我希望用這首梅派經典曲目表達對恩師的敬意,也祝愿老師心中最惦念的同學們學業有成、前程似錦。”肖迪說完,同學們報以熱烈的掌聲。
2009年,肖迪作為省政府特邀優秀人才從大連京劇院引進到沈陽師范大學,擔任遼寧實驗京劇團團長。為了更好地在遼寧發展和傳承梅派藝術,由梅葆玖先生提議并親自授權,在沈陽成立了中國首個梅蘭芳藝術研究所。“研究所的職責在于傳承劇目、傳承梅派精神,還要搞科研、出作品、培養專業人才。”肖迪說,“說白了,就是要為京劇藝術傳承和發展‘把好場’。”
所謂“把場”,意指戲曲界名家前輩有意栽培晚輩后生,在晚輩學人演出某劇目的時候,在舞臺側幕關照提點、以確保演出順利成功的做法。 2009年,肖迪受邀赴北京長安大戲院演出梅派經典劇目《穆桂英掛帥》大戲。“響排、彩排、演出,連續三天的排練演出活動,師父全程指導,并在兩天的演出中親自為我把場。”
有了這次被“把場”的體驗,肖迪也更加堅定了要為學生們“把好場”的信念,無時無刻不在助力為京劇傳承和發展創造條件。
有一次,在參加省政協文化文史委員會調研時,肖迪在阜新市的一處調研點發現了一個非遺小劇場,“很具有實驗性,群眾參與度也很高。”肖迪很受啟發,回到學校后,她就爭取學校支持,在沈陽師范大學內創建了一個小劇場,“這個小劇場并不單純是演出,還有一些體驗性的功能、服務社會的一些功能,至今還發揮著作用。”
10多年來,肖迪作為遼寧省政協委員提出了多個關于加強文化建設、推動文化藝術教育發展的建議。與此同時,基于京劇專業的研究成果也在不斷豐富,《梅蘭芳紀念集》《梨花開時春帶雨》《梅園芳華正怡人》等一批著作陸續出版,她培養的戲劇專業人才也已遍地開花。
談及未來,肖迪說:“我將時刻牢記自己的使命和責任,在政協的廣闊舞臺上,充分發揮自己的專業優勢,不斷提高自己的藝術水平和綜合素質,為傳承和弘揚梅派藝術、推動文化事業的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我堅信,在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下,我們一定能夠讓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綻放出更加絢爛的光彩。”
編輯:董雨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