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統一戰線>民族宗教
石榴火紅映之江
——2024年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建設主題文化活動浙江篇側記
畬族村民在采摘惠明茶 (景寧縣鶴溪街道供圖)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不斷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既是習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內容,也是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重要使命。
9月3日,由國家民委文化宣傳司聯合浙江省委、省政府有關部門共同舉辦的“2024年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建設主題文化活動——浙江篇”正式啟動。為期3天時間,記者跟隨活動采訪團先后走進衢州市、麗水市景寧畬族自治縣,一路上,感受到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生動畫卷在之江大地徐徐展開。
交往交流交融 在社區也在校園
9月3日,衢州樟潭街道府前社區,第二屆鄰里市集正在這里舉行。市集上有特色小吃攤位、也有特色文創擺件,而這些都出自社區居民之手。
“我們去年組織了第一屆,分季度開展不同活動,效果非常好。”府前社區黨支部書記郭珊珊說,通過舉辦鄰里節、“友鄰友趣”游園會等豐富多彩的活動,既增進了鄰里情誼,也弘揚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
“我們社區外來流動人口比較多,民族構成也很多元。”郭珊珊說,為了破解群眾需求多元、社區資源匱乏、自治動力不足、社會需求和服務供給不匹配等問題,社區以多元合伙為載體,引導多方主體共同參與社區治理。
今年42歲的仡佬族理發店老板董偉就是社區的能人類“合伙人”,他每個月抽出固定時間,為社區里3歲以下兒童和70歲以上老人免費理發。老人們有的贊董師傅手藝好,有的夸他有耐心,每到服務時間,便民理發店都排起長隊。“社區干部帶領我們把家園建設得這么好,我也想為建設和美的大家庭出一份力。”董偉說。
“目前,社區已招募資源類、商企類、能人類、公益類4類合伙人共計23名,打造了健身驛站、醫養聯盟、共富創業等6大全齡段服務板塊。”郭珊珊說,社區志愿者服務隊伍正成為促進各民族居民和睦團結的重要抓手。
走出社區,步入學校,依然是一片其樂融融的景象。衢州市工程技術學校是“浙江——阿克蘇職業教育發展聯盟”對口支持學校之一。
9月3日,2024級80余名來自新疆多個民族的學生報到后,衢州市工程技術學校舉行了開學第一課。隨后是十幾個社團的火熱招募活動,在互動交流中,各族學生也很快交融在這個新的“大家庭”。
“目前,我校共有新疆學生240人,主要分布在交通服務、信息技術、機電數控3個學部、10個專業、32個班級中。”新疆部老師毛峻芳告訴記者,學校采用“三同三融”教學模式,即不管來自哪里的學生同學、同吃、同住,融學、融行、融情。“融合教育不僅使少數民族學生普通話提高很快,對他們個人專業技能和自身素養的提升也有很大幫助。如今,不同民族的學生一年比一年多,學校也真正成為各民族青少年間交往交流交融的平臺。”
學習幼兒保育專業的馬莉婭是來自新疆東鄉族的高三學生,她告訴記者,剛來時對當地氣候有些不適應,但很快也就習慣了。“沒想到學校的環境這么好,老師和同學對我們也很關照。毛老師被大家親切地稱為‘毛毛媽’,她知道我們喜歡吃面食,周末就在學校食堂為我們做拉條子。”馬莉婭說,她的表姐就是在這里讀的高中,現在已經考上了大學。她希望自己也能考上一所好大學,將來成為像“毛毛媽”一樣的好老師。
共同富裕之路 一個都不能少
“繼續弘揚優良傳統,增進民族團結,發揮獨特優勢,積極推進民族地區高質量發展和共同富裕,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譜寫畬鄉景寧發展新篇章。”不久前,習近平總書記給浙江省景寧畬族自治縣各族干部群眾回信,向景寧建縣40周年表示熱烈祝賀,并對景寧發展提出殷切希望。
景寧畬族自治縣成立于1984年,是全國唯一的畬族自治縣。40載櫛風沐雨,從脫貧攻堅到實現小康再到探路共同富裕,景寧縣干部群眾一步一個腳印,跟黨走踏實干,迎來了景美人寧的美麗嬗變。
采訪團一行來到位于景寧畬族自治縣鶴溪街道“循跡溯源”雙后崗現場教學基地,這也是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同志村級調研的第一站。教學基地由進村調研第一站黨建展示館、領袖足跡打卡、石榴紅公園、畬文化體驗區等部分組成,集學習、體驗、觀光于一體,系統展示了雙后崗村20年的發展巨變。
景寧縣政協委員、鶴溪街道黨政辦副主任雷建鴻告訴記者,雙后崗村的變化是景寧變遷的一扇窗。在景寧,海拔600米曾是當地一條特殊的分界線:海拔超過600米的村莊占比高,百姓脫貧致富困難多。如今,已有120款優質高山農產品貼上了創新打造的“景寧600”區域品牌。“以鶴溪街道發展惠明茶為例,為擔當茶產業主產區之責,鶴溪街道堅持以超億元重大茶旅項目帶動,做好茶產業融合發展,帶動惠明茶躍升式大發展。目前,鶴溪惠明茶年產值占全縣的37%。”雷建鴻說。
近年來,浙江還扎實推進“山海協作工程”,景寧結對“朋友圈”從寧波鄞州區擴展到臺州溫嶺市、嘉興海鹽縣、紹興上虞區、寧波寧海縣四地。2023年,僅景寧與這四地共建的12個“飛柜”,年銷售農產品就超過5000萬元,帶動2.4萬余名農民增收。
在“小縣大城”的發展思路指引下,40年來,景寧4萬余名群眾搬出大山“擁抱”縣城,逐漸形成了漢、畬、苗、滿、回、藏等20多個民族嵌入式居住,手足相親和諧發展的局面。
“你能否想象在鄉村還有美術館,這便是位于衢州柯城區余東村的中國鄉村美術館。”跟隨講解員的介紹,采訪團一行來到了被譽為“中國第一農民畫村”的余東村。余東農民畫始于20世紀60年代末,原本只是幾位愛好畫畫的村民在縣文化館干部的指導下,走上了農民畫創作之路,并逐漸成為當地的一張文化名片。
近年來,余東村積極創建余東農民畫特色文化品牌,以品牌推進產業,以產業帶動致富,實現從賣畫到賣版權、賣文創,并帶動了研學游、餐飲、民宿等第三產業的發展。村集體經營性收入由2019年的6萬元躍升至2022年的112萬元。農民畫相關產業產值達到2000多萬元,帶動村民家門口就業。
行走在余東村內,一間間閑置的農房被改造成了具有農民畫元素的原生態文創店、咖啡屋、民宿、酒吧。余東村以一幅畫興一方產業,富一方百姓,走出了以農民畫為主導的文旅融合發展、共建共享共富的新道路。
衢州市工程技術學校來自新疆阿克蘇、伊犁籍的學生在工業機器人創新實訓室操作。娘吉加 攝
以文化人以文潤心 共建精神家園
北有曲阜,南有衢州。在全國僅存的兩個孔氏家廟中,有一處就坐落在這里。
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工作期間,曾8次到衢州考察調研,多次對南孔文化傳承發展作出重要指示。從“南孔文化值得很好地挖掘和弘揚”到“提高知名度和影響力”,再到“這一‘子’要重重地落下去”。衢州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方向,持之以恒傳承發展南孔文化,奮力打造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市域樣板。
每年9月,都是衢州的“南孔文化季”,走在衢州的大街小巷,處處可見“南孔圣地·衢州有禮”品牌宣傳語。其間除了舉辦祭孔大典,各類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文藝活動也在衢州展開。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只讀書學習而不思考問題,就會迷惑不解;只空想而不讀書學習就會疑惑不定。”9月3日,衢州中國儒學館內,一場精彩的中小學生《論語》學習系列大賽正在進行。選手們根據自己對《論語》章句的理解講故事,聲情并茂、極具感染力的表達贏得了現場陣陣掌聲。
大成小學學生吳孟翰比賽結束后與記者分享道:“《論語》是一本充滿智慧的書,它教我了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今天很多參賽選手也分享了他們心中的《論語》,讓我受到了很多的啟發,以后我也要繼續多讀《論語》。”
在畬鄉景寧,獨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同樣潤物無聲地滋養著這座古城。
當夜幕降臨,各族青年男女就會齊聚畬鄉古城,身著傳統服裝,跳起歡快畬舞,并為圍觀群眾獻上畬族彩帶。他們的表演洋溢著濃郁的畬族風情,吸引了眾多游客駐足觀賞。其中不少游客更躍躍欲試,跟著學畬語、蹦畬迪,沉浸在這充滿韻律與文化的畬族之夜中。“景寧的畬族文化非常有特點,山歌好聽,衣服也漂亮,我非常喜歡這種有煙火氣的歌舞互動形式。”一位來自山西的游客說。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力量。景寧縣委常委、統戰部部長毛華慶說,40年來,景寧深入挖掘文化價值,多種創新形式傳承畬族傳統文化。縣里連續舉辦16屆“中國畬鄉三月三”活動,創編了大型原創民族歌劇《畬秀·千年山哈》。如今村村都有文化禮堂,設立跟生產、生活相關的豐收節、仁孝節。“未來,景寧將繼續加大開展與友好合作地區、企業及西部地區結對縣的合作交流,攜手打造跨省域的民族交融示范樣板。”
3天的時間,雖是行程匆匆,但采訪團看到之江大地上各族同胞共同奮斗、融合發展的生動實踐,感受到民族團結與鄉村振興的“同頻共振”。正如國家民委相關負責人所說,浙江推動共有精神家園建設的創新經驗和成功做法值得學習借鑒。要始終堅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增強文化自信、增進文化認同,健全完善構筑共有精神家園的制度機制,切實把工作做到群眾的心坎上。
編輯:董雨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