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理論>建言立論
堅持以城鎮化高質量發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
● 要統籌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和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讓全體公民共享城鎮化發展成果
● 要更好地實施城市群、都市圈發展戰略,在切實解決好規模無序擴張、功能過度集中、人口過度集聚、城市病凸顯等突出問題的同時,要進一步發揮好大城市尤其是特大城市在國內發展、國際競爭中的龍頭帶動和輻射作用
工業化城鎮化是現代化的兩大引擎,也是兩根支柱。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城鎮化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要深入實施新型城鎮化戰略,“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去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強調“要把推進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有機結合起來,促進各類要素雙向流動,推動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新型城鎮化建設,形成城鄉融合發展新格局”。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國新型城鎮化建設取得重大成就,城鎮化率和質量大幅提升,2023年末全國城鎮總人口超過93億,城鎮化率達到66.2%,我國城鎮化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
總體上看,目前我國城鎮化已經從快速發展時期轉向穩健發展期,城鎮化率將逐漸達到80%左右的峰值。目前我國農村人口規模總量依然較大,農業與非農業勞動生產率差距、城鄉居民收入差距較大仍是現階段城鎮化發展的重要背景,農民進城仍有較大空間,城鎮化動力依然較強、仍處于深入發展階段。
從調研了解的情況看,由于各種主客觀原因,目前我國城鎮化進程中還存在一些影響和制約高質量發展的突出問題。一是城鎮落戶困難和不愿落戶及基本公共服務供給不足同時存在。一方面,戶籍制度改革及其配套政策措施尚未全面落實,一些外來人口流入大城市落戶門檻高、普通勞動者落戶困難;另一方面,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和社會事業供給總體不足,還難以全面覆蓋到所有進城農民,很多中小城市和小城鎮戶口“性價比”不高、農民落戶意愿不強,“不敢想”和“不太想”共同制約農村轉移人口市民化。二是小城市和縣城集聚產業和人口能力不足。中小城市和縣城是連接城鄉的重要樞紐,是率先實現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載體,但目前人口、產業等要素向大中城市特別是大城市集中趨勢依然明顯,中小城市和縣城吸引力還不強,產業基礎薄弱、抗風險能力差,產業發展、要素投入、人口集聚面臨更大困難。三是城市治理現代化水平有待提升。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內容。隨著城鎮化的推進和城市規模的擴大,城市居民對優質公共服務、健康安全等方面需求日益增長,但目前很多城市現代化治理和服務能力滯后,新冠疫情初期一些城市治理短板問題集中凸顯出來。四是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統籌不夠。“三農”不僅為城鎮化提供糧食安全保障和生態安全空間,也是擴大內需并持續提供農業轉移人口支撐的重要源泉。但我國農業農村要素投入長期不足,基礎設施欠賬較多,公共服務差距明顯,城鄉要素流動不暢,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城鎮化持續健康發展。
新階段新征程,面對城鎮化存在的上述突出問題,著眼于高質量發展這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推進我國城鎮化高質量發展,必須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有關重要指示精神,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統籌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統籌生產、生活、生態科學布局,堅持改革、科技、文化三輪驅動,把提高質量放在首要位置,以促進進城農民市民化為重點,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創新,強化產業支撐和城鄉融合發展,不斷提高城鎮化質量和水平。
一是突出以人為本,加快推進農民市民化進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現代化的本質是人的現代化”“解決好人的問題是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關鍵”;強調要“以人的城鎮化為核心,更加注重提高戶籍人口城鎮化率,更加注重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更加注重環境宜居和歷史文脈傳承,更加注重提升人民群眾獲得感和幸福感”。目前城鎮戶籍人口與城鎮化率之間還有較大差距,大約有2億常住在城鎮的農民工沒有在城鎮落戶,這些人是當前農民市民化的重點人群。要統籌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和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讓全體公民共享城鎮化發展成果。除極個別超大城市外,研究推動全面放開落戶限制的有效舉措。發揮好城鎮政府主體作用,加強智慧城市建設,提升城市治理和服務水平,積極彌補市場在提供基本公共服務方面的缺陷和不足,重點解決好就業及社會保障有效覆蓋、新市民就醫和居住、隨遷子女就學等人民群眾最關心關切的事項,著力提升中小城市、縣城和小城鎮基本公共服務水平,積極推進城鎮基本公共服務有效覆蓋常住人口,健全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務制度,讓能進城愿進城的農民,更快更好融入城市。特別是要大力發展城市二、三產業,在優先發展新興產業的同時,注意改造提升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勞動密集型產業,為進城農民提供充分有效的就業機會。
二是完善體制機制,更好發揮大城市牽引引領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國經濟發展的空間結構正在發生深刻變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為承載發展要素的主要空間形式。”大城市尤其是特大城市是引領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排頭兵,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支撐,是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的主要平臺,也是引領城鎮化發展的龍頭。要更好地實施城市群、都市圈發展戰略,在切實解決好規模無序擴張、功能過度集中、人口過度集聚、城市病凸顯等突出問題的同時,要進一步發揮好大城市尤其是特大城市在國內發展、國際競爭中的龍頭帶動和輻射作用。要充分發揮特大城市科技資源豐富、科技創新能力強的優勢,突出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進一步增強特大城市科技創新、產業創新、引領高端產業、發展新質生產力等核心功能和核心競爭力,優化特大城市空間結構和布局,統籌空間、規模、產業三大結構,總體布局增設一批中小城市。要規劃引導激勵特大城市與中小城市聯動協調發展,推動優勢地區優質資源要素加快外溢,釋放動能、減少虹吸、增強對中小城市和縣城的帶動力。
三是強化產業支撐,全面提升中小城市和縣城的城市功能。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以城市群、都市圈為依托構建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格局,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中心城市和縣城數量多、分布廣,是我國城鎮化的重要載體。要大力增強中小城市和縣城發展活力,更好吸引聚集農村轉移人口,將中小城市和縣城打造成為連接城鄉和融合工農的重要紐帶、國土空間均衡開發的重要支撐、統籌發展和安全的重要空間,形成城鎮化分布式、多來源、小而優的新的動力源。要把產業發展放在首位,發揮中小城市和縣城的空間優勢、人力優勢和資源優勢,改造提升農副產品加工、商貿物流、“三農”服務等傳統產業,創新發展綠色生態、鄉村旅游、康養服務以及現代物流、互聯網+等新興業態。要堅持產業發展、市政建設、生態環境“多規”合一,以規劃為引領,大力加強中小城市和縣城新老基礎設施建設和環境治理,中央財政和省級財政要向中小城市和縣城傾斜,包括城市更新、擴大城中村改造試點范圍等,為中小城市和縣城居民提供更好更優質的生產生活條件和環境。
四是更好統籌城鄉,夯實城鎮化發展基礎。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是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要求,是國家現代化的重要標志”“要堅持從國情出發,把工業和農業、城市和鄉村作為一個整體統籌謀劃”。我們要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要求,堅持將城鎮和鄉村作為整體規劃建設、布局資源,促進各類要素雙向流動,做到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形成城鄉融合發展新格局。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完善城鄉要素平等交換、雙向流動的政策體系,促進人才、資本等要素有序向鄉村流動,增強農業農村發展內生動力。強化城鄉資源統籌整合,以縣域為單元完善城鄉共建共享公共資源體制機制,推動城鎮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向鄉村延伸,提升基本公共服務均衡配置水平,特別是要加快養老、教育、醫療等方面的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提高鄉村基礎設施完備度、公共服務便利度、人居環境舒適度,學習推廣“千萬工程”經驗,整治改善村居環境,讓農村具有更好現代化生產生活條件,讓農民就地過上現代文明生活。要以保障糧食安全為重點和著力點,創新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創造鄉村新產業新業態,夯實鄉村振興和城鄉融合產業基礎。
(作者戴均良系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人民政協理論研究會副會長)
編輯:董雨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