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2024年全國政協雙周協商座談會>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發言摘登>委員發言
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央民族大學教授、原副校長青覺: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建設路徑思考
精神家園是一個民族昂揚向上、生命充實、身心安頓的現實存在。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著眼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不斷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觀察、分析并反思精神家園建設時,要著眼共性,從文明的角度,反思各民族共同面臨的精神層面的問題癥候,做好診斷與應對。
文明與文化看似一樣,實有不同。文化與傳統相連,側重差異,通過表現得不一樣,才能呈現出文化特色之所在;文明與未來相連,側重共性,通過反思共同面臨的問題來追求進步,才能實現更高程度的文明。
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要正確處理好以下關系:
傳統與現代的關系。現代化的發展不是以現代取締傳統,而是傳統不斷轉化以適用和支撐現代社會的過程,拒絕歷史、放棄傳統、擁抱流行,就容易變得膚淺與浮泛。但是試圖復古傳統、照搬傳統倫理綱常也不能解決現代人的問題。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有著深層次的哲學、思想、文明底蘊做支撐,但在現實中一定是落腳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實踐共同性層面,能夠讓各族群眾愉快舒適地共同生活在一起。
物質與精神的關系。各族人民的生命意義問題,離不開物質經濟基礎,但更重要的還是要依靠社會文化生活的方式來解決,需要物質價值,但不能忽視人文價值。各族人民的生命意義感來自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
建議:
尊重共有歷史傳統,著眼現代化建設的同時,確立中華民族的主體性。在深入實施紅色基因傳承工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公民道德建設工程等關乎精神家園建設的工程體系時,重點明晰這些工程建設厚重的文化底蘊與共同的主體性,“誰的家園”應該成為實施這些工程的前提性追問,著眼共同承擔的使命責任、共同分享的精神財富來打造我們共同的家園。
注重生活體驗,關注物質發展的同時,豐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面對國家現代化的發展任務,在重視經濟為重要評價指標的同時,開辟出意義生產的多元路徑,創造“條條大路通羅馬”的生命意義導向,不斷豐富各族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
編輯:周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