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教育>教育·聲音
以坐不住的緊迫感做好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
——寫在首個全國學生心理健康宣傳教育月
作者:李孝軒
心理健康和精神衛生是一項事關國家人口高質量發展的系統工程,也是關系人民健康幸福的重大公共衛生問題和社會問題。黨的十八大以來,以
一是青少年心理問題發生率明顯上升。最新研究顯示,目前我國青少年心理問題發生率、精神障礙患病率持續上升。研究顯示:全國現有抑郁癥患者中,在校學生占比較多。兒童青少年精神障礙流行率為17.5%,孤獨癥發病率也呈上升趨勢。還需關注的是,2022年我國不滿16周歲的農村留守兒童902萬人,受父母工作變動等因素影響,一些兒童成年之前在“流動”和“留守”兩個身份之間切換,他們的心理健康問題被長期忽視。總體而言,我國兒童青少年精神健康面臨嚴峻挑戰。
二是政策“割裂化”、信息“孤島化”不容忽視。從2016年《“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明確“促進心理健康”、2019年《國務院關于實施健康中國行動的意見》提出“實施心理健康促進行動”、2021年《家庭教育促進法》規定“關注未成年人心理健康”、2022年《“十四五”國民健康規劃》提出“完善心理健康和精神衛生服務”,到2023年《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生心理健康工作專項行動計劃(2023~2025年)》對學生心理健康工作作出系統安排,一系列法規政策的施行,為新時代青少年心理健康奠定了堅實基礎。但不容忽視的是,相關政策文件在落地過程中缺乏協調性、存在“割裂化”,對青少年心理問題形成和高發的根因尚未得到根本性關注和解決,政策難以形成協同效應、真正落地。同時,一些篩查、咨詢、跟蹤、診治等環節的服務供給和信息存在“孤島化”和脫節現象。國家動員、政府主導,學校、家庭、醫療衛生機構和志愿者廣泛參與、協同共治的社會支持體系還不完善,政策執行、專業化服務供給依然不足。
三是新型互聯網生態誘發的心理問題值得警惕。據最新統計,2022年我國未成年網民規模為1.93億,未成年人互聯網普及率達到97.2%。小學生互聯網普及率達95.1%,其他各學齡段的互聯網普及率均超過99%。游戲平臺未成年人用戶逐年增加。各平臺千方百計增加用戶黏性,利用大數據殺熟等不當競爭手段,跟進具有長期消費潛力和營銷價值的未成年人群,為他們帶來全新沉浸式體驗的同時,也夾雜著低俗
近年來,以未成年人為主體的線上“約死群”逐步進入公眾視野,潛藏著觸目驚心的風險和隱患。在Roblox平臺上,甚至允許未成年人向成年人提供虛擬脫衣
四是青少年心理問題的社會共識度亟待提高。全民心理健康是人民幸福安康的前提。當前,心理健康知識的宣傳普及和預防機制建設滯后于公眾心理健康需求,促進心理健康的社會氛圍尚未完全形成,公眾普遍對心理問題的嚴重性危害性認識不足,甚至把心理問題視為思想與道德問題而對患者進行歧視,導致患者及其家庭忽視、回避、隱瞞其心理健康問題,極易加深親子矛盾甚至加重患者的情緒問題。研究顯示,有46%的抑郁癥
加強和改進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是培養造就一代新人,提高民族素質的重要保證,也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興旺發達的必然要求。當前,青少年群體的心理健康問題已經成為嚴重影響人口高質量發展和中國式現代化進程的重大顯性問題,必須以坐不住的緊迫感做好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對此,提出如下幾點建議。
一是下大力氣優化青少年學習成長環境。首先,推動心理健康教育與素質拓展有效融合。針對當前中小學校課外活動供給嚴重不足等問題,推動心理調適活動向課后和校外延伸,加大體育、美育和實踐課時比重,拓展社會實踐、假期游學、勞動教育、科學教育等活動載體,讓青少年在文化熏陶與大自然的融入互動中調適自我,減輕焦慮和抑郁情緒,提高自身心理韌性,從而更好地應對生活中的各種壓力和挑戰。其次,實施差異化服務供給。有關部門應針對不同學段、不同年級和“流動”“留守”等學生群體,提供差異化專業化服務供給,定期開展心理篩查,做到早發現、早干預、早治療。還應高度關注松散的家庭結構、疏遠的親子關系、缺失的家庭教育等非正常家庭生態對學生的負面影響,壓實家庭未成年人保護第一責任主體,打通家校社協作渠道,堅決遏制心理問題向未成年人群體延伸態勢。
二是加快推進政策協同落地。堅持目標導向,從政策供給、公眾認知、基礎教育、社會心理、患者救治、咨詢服務、救助保障等全流程加大工作力度,消除政策措施碎片化、咨詢服務遲滯化、執行標準差異化現象,加快推動心理健康和精神衛生法規政策形成協同效應。針對當前精神衛生資源相對不足、精神心理疾病臨床診療不充分、學校和醫療衛生機構專業人才配備尚未到位等現實問題,加大對西部地區特別是精神衛生資源空白地區的財政支持力度,優化精神衛生資源配置,加快推進縣級及以上醫院精神衛生資源全覆蓋。兜牢青少年心理健康底線,正視越來越普遍的青少年心理問題,客觀看待青少年的生存環境,暢通篩查、咨詢、跟蹤、診治等專業化服務路徑,以家校社一體化、診治防一體化,推動家庭、學校、社會、醫院等有關主體協同共治,以高質量的專業化服務供給,保障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高質量發展。
三是加大力度防范負面溢出效應。堅持“最有利于未成年人”的法定原則,進一步厘清對互聯網生態的規范治理是法治問題,推動建立政府、社會、平臺、科技公司、學校和家庭等不同主體協同聯動的責任框架。加大數字產品源頭監管,在《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條例》等法規基礎上,超前研究制定大數據在細分應用場景下的司法解釋和監管細則,加快推進司法規制向防范心理問題和虛擬侵害方面延伸。此外,加快論證出臺相關標準和管理規范,在技術層面、法律層面、道德倫理層面作出約束,防范和化解“虛擬現實”給未成年人帶來的傷害。針對“網約自殺”等新問題,加快推行互聯網平臺“一鍵防護”模式,快速阻斷風險傳播鏈路,最大程度降低新型互聯網生態給青少年心理健康帶來的沖擊。
四是擴大公眾對心理健康的認知度參與度。一方面,把每年10月10日“世界精神衛生日”作為全民心理健康和精神衛生工作活動日,共享活動主題和先進經驗。由國家
(作者:全國政協委員、民進中央委員、民進云南省委副主委、云南工商學院董事長 李孝軒 / 本文系2024年民進中央參政議政調研課題“關注青少年心理健康,守護青少年成長”成果)
編輯:位林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