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影視>評論
《中醫中國》創作背后的故事——
中醫藥行業為什么需要真實的紀錄?作者:郭海英(《中醫中國》欄目總策劃)
這幾年,由于一直潛心進行《中醫中國》欄目策劃與創作,其他寫作的內容確是擱筆已久。
這段時日,與不少業界同胞交流,每有朋友問及《中醫中國》的創作心路、幕后故事,都觸及心弦,方覺自己有太多有所經歷、有所體悟、有所已經想得明白的心境,需要用筆記錄下來。
于是,
回頭,有一路的故事
低頭,有堅定的腳步
抬頭,
種下行動的種子,終能結出飽滿的果實。正是我們有所執著地想用心譜寫一部真正意義上的行業紀錄片,《中醫中國》每
為什么要做紀錄片?
有人說,我們生活
當下世界,顯然已進入信息快速膨脹和無限擁擠的時光甬道——有人缺錢,有人缺愛,但唯獨每個人最不缺乏的就是信息。
每個人的生活或是工作,不管是主動、還是被動,都火速進入“微”時代,微信與微博的近身肉擊,自媒體與新媒體的熱辣滾燙,讓本來就喧囂的煙火人間,變得好不熱鬧。
所幸,我們一直處于中醫藥行業這片凈土。
這里,相對在洪流中能保持得清醒一點,可以葆有一種內心的有序,在時代洪流中,守住自己的底線,不被迷失,沒有淹沒。
猶記得,幾年前去參加一個行業會議時,就深有感觸地感嘆:做中醫藥行業的文化研究與創作,太需要一種“苦行僧”般的心態了。從2009年踏入中醫藥圈子起,我們就認定一個領域深耕,低頭潛行,埋頭苦干,不斷學習、成長、精進。
而后,才有了對中醫藥行業萌生出來的那種骨子里的倔強、信念里的堅強、血液里的頑強,乃至深到骨子里的一種信仰。
這么多年,一路跌跌撞撞走了過來,經歷了不少風風雨雨,也經歷了太多的躑躅獨行,咬牙熬過一段段艱難跋涉,也才有了在歲月沉淀中的“悄悄
“一事精致,更能動人。”蕓蕓眾生里,保持定力、堅持下來的人,總能夠格外地贏得他人的尊重。
近些年,有不少媒體同仁,包括新華社、人民日報、中國網等各大
與這些泛媒體大咖們深入交流后,卻也深深啟發了我對中醫藥文化的深深思考:
需要從行業思維局限中跳出來,敞開心扉、用更多的表現載體呈現中醫藥,才能讓行業的文化生態繁榮昌盛、蓬勃發展。
于是——便有了《中醫中國》欄目的誕生!
一群人對做好一件事的堅定信念,永遠是一件事情能夠走下去,
紀錄片作為一種能夠“
記錄值得我們記錄的中醫藥人和事,以生動的影像、真實的紀錄、深刻的思考,賦予中醫藥行業科普專業性與傳播通俗性的平衡。
在適應當下碎片化、效率化的同時,我們希望借助紀錄片的這種表現載體,構建起真實、完整、立體、豐富的中醫藥文化體系,也推動中醫藥行業的文化自醒、文化自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強。
在紛繁復雜的世界里,簡單地選擇做好這一件事——我們這群人、這批人身上,也似乎越來越肩負起一種中醫藥文化整理與輸出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行業需要怎樣一部紀錄片?
“伏久者,飛必高”。我一直堅信,沒有經歷過行業沉淀、產業洗禮過的人,很難真正能夠做好一個行業的文化。
然而,紅塵處處是道場。在混亂嘈雜、日新月異的現實面前,信息太多,感動太少,任何一個作品的打磨都需承受很多壓力和挑戰!
在困難面前,讓人頹廢的并不是困境有多大,而是缺乏挑戰困境的底氣;讓人悲觀的不是前方有多難,而是有沒有信心勇敢地邁出第一步。
在這里,我懷著一種難以言表的沉痛心情,特別懷念剛剛離世的張世臣先生。
從欄目發起、到欄目各個環節的具體推進,從欄目內容的精心設計、到欄目進展過程中遇到的種種瓶頸,在我們的成長路上,皆有張老的一番番悉心引領與指導。
大冬天,冒著嚴寒,張老帶我去拜訪其他老專家;每一次創作研討會,80多歲的張老都親力親為,親自對導演團隊不厭其煩地傾囊相授,常常一講就幾個小時不間斷、不休息;多次的欄目錄制,張老不論自己有多忙多累,不辭勞苦,不遺余力全程參與……
斯人如彩虹,遇上方知有。在張老的引薦下,我們又榮幸地得到張伯禮院士的肯定、鼓勵和支持。
一直心系中醫藥文化傳播的張院士,百忙之中對我們多次進行高屋建瓴的學術指導和專業權威的諄諄教誨,始終為我們指引著方向,給我們有時接近干涸的創作心靈,注入源源不斷的活泉,讓我們變得越來越有信心,也越來越清晰地看到創作的方向和力量。
以及,諸如路志正國醫大師、柴嵩巖國醫大師、李佃貴國醫大師、劉清泉院長等眾多中醫名家、大家的信任和支持……
“草感地恩,方得其郁蔥;花
他們的
從籌劃到播出,《中醫中國》整整打磨五年之久
生活的舞臺,“生旦凈末丑”五角色,缺一不可。同樣,創作的滋味,有“酸甜苦辣咸”,才算完整。
細觀當今媒介環境之融合,“微”世界里固然精彩紛呈,然而,卻仿佛是游離于維多利亞燈火之上的理想式璀璨,只見煙,卻無焰。
在奔跑中尋找答案,擁有獨立思想、獨特精神,付出更多時間與努力,堅持高品質的內容,才能越過重重沼澤、跨出
歷時五年歲月,聚合3大專業、6大版塊、7
欄目啟動之初,我們在全國30多家編導團隊中,篩選國內極具影響力的紀錄片團隊,從老、中、青三個喜好維度引入資深導演,進行《中醫中國》欄目的專業化打造。
為做好欄目內容的精準定位,我們穿行全國各地,走進全國80多家優秀中醫藥企業進行市場調研,走近企業身邊,探究中藥企業鮮活、鮮明的生存發展之道。
攝制過程中,導演團隊更是披星戴月、舟車勞頓奔赴到全國各地進行拍攝,即便在疫情期間,外出拍攝的腳步也沒有停了下來,我們跨越火線,冒著被隔離的風險,硬是完成了幾十場攝制,有時候又幾乎是刻不容緩、緊急調度中安排演播室錄制;
制作后期,創作團隊無數次陷入“審核-修改-再修改”循環式模式,克服困難、緊鑼密鼓加班加點是日常,精益求精、無限循環地反復推敲作品的細節是常態……累、很累、特別累,但大家為了作品的權威、正確,
一部作品,串聯起中醫藥人的情感,也串聯起新聞人的信仰。
《中醫中國》第一季播出之際,在新華社客戶端上線當天,單集播放量均破百萬。
隨后,又史無前例地迅速實現:占據新華社客戶端、新華網客戶端、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這國內三大“天花板級”客戶端;登錄新華社客戶端、新華網客戶端、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人民日報海外網,開創了中醫藥類作品登錄新華社和人民日報各兩大端口的先河;獲得政府相關部門的高度認可和肯定,中華中醫藥學會官方號、中國中醫藥報官方號、北京中醫管理局官方號等官媒相繼報道;同時,騰訊、搜狐、百度互聯網三巨頭進行官方亮相
《中醫中國》目前已上線的24集作品,獲得25家國家級媒體的聯合播出,總播放量約3億+,總曝光量7億+,登頂全網中醫藥類紀錄片傳播指數榜前列。
我們用影像的方式,探尋的是——中國中醫藥的行業精神、文化態度,翱翔的雄鷹,固然渴望贊譽,但即便無人鼓掌,也不會停止飛翔;路邊的小草,雖然期待欣賞,但即便無人贊賞,也還是散發芬芳。
有觀眾觀看《中醫中國》后點評,希望這樣的欄目可以成為一部既是透視中醫藥精髓的“文化典籍”,又是一部影像化的“中醫藥科普史”。
而我們也正在踐行,用影像的方式,探尋中國中醫藥的行業精神、文化態度,給靜態的傳統文化賦予新時代的生命和活力,期翼《中醫中國》成為中醫藥行業“史料與文化的回望、紀實與內蘊的交響”。
“替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繼往圣之絕學,開萬世之太平……”紀錄片的核心目標是能夠影響一代人,致力于中醫藥文化的講述者、紀錄者和傳播者,講好中醫藥故事,傳遞中醫藥行業最真實的聲音,我們用文字還原歷史的今天,用影像記錄今天的歷史。
縱貫古今,觀照現實,將中醫藥人未知探索的精神代代相承!
一部作品的橫空面世,體現了一批專家的厚愛與包容、關愛與支持,折射出中醫藥人的團結與和諧、進步與發展,更凝聚著一群人的追求與努力、堅持與堅強。
在《中醫中國》欄目的創作過程中,一路行,一路悟,每一個歲月輪轉的春秋,都浸潤在我們的靈魂深處。
或許,多少年后,我們將會是帶著一種“滄桑的足印”走向自己創造的命運。待到山花爛漫時,曾經夢想的舞臺、信心的烽火、奮斗的足跡……都無疑是構成《中醫中國》最動人的篇章……
相關鏈接:
郭海英 中國民間中醫醫藥研究開發協會健康與公共傳播分會秘書長、中國農工民主黨北京市委會婦女委員會委員、國醫時代創始人。
從事醫藥類行業媒體近20年,創辦了國內首本打造中國醫學人文卓越傳媒的《國醫》雜志;2017年出版書籍《守望——基層醫生的生存世界》,是迄今為止國內唯一一部關于基層醫生的人文紀實類書籍。2019年
編輯:位林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