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兩岸>海峽觀察
臺灣應該惜福、知福
編者按:
第二次“習馬會”雖然已過去半個月,但帶來的影響還在島內發酵。雖然民進黨人士對此惡言惡語,但臺灣多數民眾卻認為第二次“習馬會”對于島內的兩岸同屬中華民族的民族認同,是一次重大促進,對于兩岸和平發展更是一次重大轉折。本期本版刊登兩篇報道,從客觀上反映臺灣島內對第二次“習馬會”的評價。
第二次“習馬會”于4月10日再度隆重登場,其機會難能可貴,更加凸顯出兩岸和平對話的機會。對于馬英九而言,是繼2015年首次“習馬會”后,第二次成功實現與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的“老朋友”會面。從兩岸的角度而言,自2016年蔡英文當局上任后兩岸關系隨之冷凍,不但造成兩岸瀕臨戰爭邊緣,更讓馬英九執政時期所建立的兩岸和平紅利與政治互信蕩然無存。
從民族、血緣的觀點來論,臺灣民眾的組成大多為漢民族,當然也有少數民族、外籍血統;同理,大陸的民眾血緣組成,也多以漢民族為主,加上少數民族。因此在民族與血緣上,兩岸本為一家人,只是因歷史的緣故、地緣政治的沖擊加上意識形態的因素,導致兩岸長期以來存在著些許障礙,而臺灣執政的民進黨,更順勢操作“反中”“仇中”的意識形態來獲取政治上的利益。
從區域安全的角度而言,臺海情勢穩定與否,本來是臺灣與大陸兩岸的事,但近年來在美國政治操弄下借題發揮,把中國的一些周邊國家,比如日、韓、菲律賓等拉進來干涉海峽兩岸中國人的內部事務。
第二次“習馬會”習近平總書記釋放的和平善意不單是臺灣民眾的福氣,也恰為開啟臺灣民眾重新審視自身的血緣與文化的機會,在兩岸同根同源的狀態下,多數的臺灣民眾與大陸民眾本是同屬中華民族,無論身居何處,社會制度為何,皆無法改變相同民族的客觀事實。在此基礎之上,臺灣民進黨當局應把握機會順勢拉近兩岸之間的距離,透過務實的交流與對話,為兩岸重新開啟和平之窗。
筆者認為,兩岸的意識形態是幾十年來兩岸在發展道路和制度選擇上出現的差異,這是不爭的事實,也是雙方在互動時必須留心的部分。但血緣、文化是兩岸始終無法割舍也無須割舍的部分,是兩岸維系溝通的關鍵。臺灣民眾與未來的民進黨執政團隊,若能善用此次“習馬會”再度確立的事實與默契——兩岸同屬中華民族,兩岸未來四年仍能保持溝通、化解誤會。
此次的“習馬會”,習近平總書記與中國國民黨前主席馬英九再度會面,雙方再度確認了“九二共識”,兩岸同屬一個國家的政治基礎,并且在此政治基礎之上確保了臺海和平;而大陸本次高規格會見馬英九一行也照顧到了臺灣方面常掛在嘴邊的所謂尊嚴,同時,馬英九以中華民族的民族觀點作為本次大陸行的主線,維系了臺灣民眾與大陸之間的血緣關系。
馬英九透過身體力行,為臺灣與大陸再度確立和平方程式,其所創造的政治效應若能獲得民進黨當局和臺灣善用與延續,不僅促進臺海和平,更將帶來更廣大臺灣民眾的福祉。畢竟,第二次“習馬會”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明確透露出大陸方面愿意在血緣、文化上與臺灣保持交往,并且不愿被敏感的意識形態影響廣大的臺灣民眾,對于第二次“習馬會”,我們應該惜福、知福!
(作者為臺灣作家)
編輯:董雨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