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生態>綠·聲音
全國政協委員蔣穎:
加強中國綠證國際認可度據了解,目前國際領先企業積極推進供應鏈脫碳,綠證正成為全球貿易的關鍵要素。2023年,中國綠證交易數量大幅上漲,僅京津冀綠證成交數量就達200.6萬張,同比增加72.2倍。有調研顯示,30%的受訪東莞外貿企業被客戶要求提供綠證。
但在實踐中,蔣穎發現,我國的綠證體系還存在不少問題。
一是不可追溯,直接影響其可信度。目前,中國綠證的發行、交易、使用和注銷過程缺乏透明度和可驗證性,可能導致其環境效益被重復計算或虛假申報,削弱了綠證的可信度。
二是與碳市場缺乏協同度,導致綠證通用性受限。在使用中,企業無法通過綠證抵消生產過程中的碳排放,疊加國內碳市場與國際碳市場尚未打通,綠證在國際市場的應用受限。
三是政策規定國內項目只能申領國內綠證,不利于國內綠證提高國際認可度。雖然文件中也提出了將“積極推動國際組織的綠色消費、碳減排體系與國內綠證銜接”,但目前僅出臺綱領性文件,尚缺具體實施細則。
針對存在的問題,蔣穎建議建立綠證追蹤和監督體系。“可借助區塊鏈技術確保綠證開發、交易、使用、注銷數據的不可篡改和全程可追蹤。引入注銷機制,即綠證在使用后必須進行注銷不可復用,且注銷記錄對所有市場參與者開放。并擴大區塊鏈綠證項目的示范應用范圍,向相關國際組織推廣中國綠證區塊鏈應用成果。”
蔣穎認為,在這過程中要明確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生態環境部等主要監管部門職責,提升綠證與碳市場的協同度;并在減排貢獻方面對綠證和碳市場機制進行權重分配和功能界定,推動指標互認及明確抵扣機制。
同時要加快制定國際互認實施細則,促進試點在重點外貿區域實施落地,進而推廣到全國。她建議國家能源局、地方主管部門、國際綠證核發機構、行業專家和主要利益相關者組成工作組,分析國內外體系差異,識別互認障礙,并提出解決方案。在自貿區或特定行業內實施試點項目,探索中國綠證與國際綠證的互認操作,通過這些試點收集數據,評估互認的可行性和效果,為全面實施互認提供實踐依據。(記者 王碩)
編輯:秦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