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 閔慶文
華中農業大學農業歷史研究中心主任 柏蕓
柏蕓:閔委員好,您曾兩次在全國“兩會”聯組會現場聆聽總書記講話,有什么感受?
閔慶文:兩次都在現場,我非常幸運。習近平總書記多次重點強調綠色發展、生態環境保護問題,今年聯組會上,又勉勵廣大環境資源界委員要在加強生態環境保護、以高水平保護支撐高質量發展上作出新貢獻。這也為我履職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要切實把學習成效轉化為做好工作的強大動力,積極投身生態環境保護和美麗鄉村建設的偉大事業中。
柏蕓:您長期從事農業文化遺產發掘與保護,我國目前農業文化遺產保護現狀如何?
閔慶文:目前,86個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中,中國擁有數量位居世界第一。相較于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大眾對于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的認知度其實并不算高。同時我調研發現,農業文化遺產地大多處于生態環境脆弱地區和重要生態功能區,面臨生態保護、文化傳承、經濟社會發展三重任務。
柏蕓:如您所講,如何用好農業文化遺產資源,助力鄉村振興呢?
閔慶文:首先,農業文化遺產地可以在保護其人地和諧的基本內核的前提下,應用現代農業技術,促進其創新性發展。二是深挖歷史文化和生態環境的價值,促進稻魚米、田魚等特色農產品的生產,以及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的發展。農業文化遺產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物化載體,在經濟發展的高級階段將迎來發展盛期,具有提升軟實力的作用。
柏蕓:您談到目前大眾對于農業文化遺產的認知度其實并不算高,如何才能讓農業文化遺產活起來、火起來、傳下去?
閔慶文:農業文化遺產是有人參與的農業生產活動,本身就是一個“活”的遺產。如云南紅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統,1300多年來當地居民始終與自然環境和諧共處,形成了森林在上、村寨居中、梯田在下、水系貫穿其中的“四素同構”農業生態系統,而且不斷隨著氣候條件的變化、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呈現出人與自然和諧基礎上的演進過程。由此可見,在開發利用農業文化遺產過程中一定要有長遠眼光,統籌好生態保護、文化傳承與經濟社會發展等各方面,深入挖掘農業文化遺產的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科技等方面的價值,將農業文化遺產中所蘊含的寶貴資源充分發掘出來、保護好并傳承下去,實現產業融合發展。
柏蕓:農業文化遺產的特點在用,精髓也在用,因而更要注重對其進行活態保護與傳承,這就離不開農民這個主體,依您所見,農民主體作用如何更好體現?
閔慶文:農業文化遺產是當地居民祖祖輩輩創造發展出來的,他們是農業文化遺產的創造者與守護者,也應該是農業文化遺產的保護者與保護成果的受益者。農業文化遺產保護靠的是當地農民,通過政策上的支持、技術上的幫助、市場上的開拓,讓農民的就業機會增加、收入提高,才能夠真正激發他們參與保護和發展的積極性。同時,社會各界也應強化協同、形成合力?!氨娙藙潣_大船”,農業文化遺產才能真正促進農民增收致富,在新時代煥發新的生機。
導播:康亮 周通
主持:劉佳政
攝像:杜曉航 賴仁杰 許義甫
后期:賈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