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純金屬濺射靶材,這個日常生活中并不常見的詞語,就是全國政協委員、江豐電子董事長兼首席技術官姚力軍所從事的行業。
“我們這個行業稍顯生僻,但它應用的領域,卻和每個人息息相關。因為所有芯片都離不開它。比如說現在大家使用的二代身份證里的芯片、手機芯片、車載芯片等等,都有江豐電子的產品。”姚力軍告訴記者。
多年來一直從事科研和企業管理,姚力軍對民營企業創新能力建設的短板有著深刻的認識。民營企業高質量發展的瓶頸在哪兒?創新短板短在何處?中小民營企業研發能力又該如何提高?這些問題一直是姚力軍關注的重點。
全國“兩會”期間,姚力軍做客人民
激發創新能力 培育新質生產力
“在過去19年間,江豐電子作為中國靶材龍頭企業,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不斷驅動公司改革,積極開展科技創新,深入推進產品更新換代,著力發展新質生產力,目前銷量占全球市場份額第二位。”姚力軍的語氣里透著自豪。
贏得行業話語權靠什么?“新質生產力”是關鍵。
當下,新質生產力已是各領域最“出圈”的熱詞之一。那么“新質生產力”到底是啥“力”?“新”在何處?對高質量發展有哪些作用?在姚力軍看來,搞清楚“是什么”,往往才是一切問題的根源。
“新質生產力本身意味著以云計算、人工智能等為代表的先進計算技術與數智化機器設備、數智化勞動者等新要素緊密結合,形成的符合新發展理念的生產力形態。”姚力軍認為,新質生產力的核心是讓企業以科技創新形成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未來五年到十年,全球經濟的競爭是各個國家新質生產力的競爭。”
新質生產力如何形成?創新是關鍵。
“‘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利刃’。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是要在生產力發展中取得領先地位,在新領域新賽道上占據發展先機,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贏得發展主動權。”姚力軍認為,“在新質生產力的發展過程中,創新能力建設尤為重要。當前,民營企業存在研發經費不足、技術和產品發展方向難以確定等現象,如何激發民營企業的創新活力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為此,2023年全國“兩會”上,姚力軍在《培養科創領軍人才,弘揚企業家精神,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的提案》中呼吁,要培養一大批技術精湛、具有職業精神,具有家國情懷的奮斗者。“建議大力培養科創領軍人才,弘揚企業家精神,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進一步激發民營企業創新活力。”此后,國家相關部委多次與他聯系,交流探討研究目前企業創新中的重點、難點問題。
“濺射”中國“芯”材料
電子材料是我國芯片產業的“卡脖子”問題,在中美博弈、“芯片荒”帶來供應鏈困局的大背景下,企業如何發揮主體作用?在姚力軍看來,這個過程中不只有“危”,他同樣看到了“機”。“長期來看,斷供制裁其實是將市場讓出來了。對于產業而言同樣是一個好的機會。”
圍繞發展新質生產力布局產業鏈,姚力軍有著深刻的感悟。在姚力軍創立江豐電子之前,濺射靶材的核心技術只掌握在國外少數幾家企業手中,是中國半導體產業發展長期跨不過的一道門檻。
“有國外專家曾斷言,中國人不可能生產出自己的超高純度濺射靶材。但是,19年來,江豐電子團隊致力于超高純金屬材料及濺射靶材核心技術的研發攻關,開發出了全套生產工藝,實現了國產化替代,設計并建設了基于國產化裝備的世界一流的濺射靶材生產基地,打破了國外壟斷。”姚力軍說。
“科技創新在發展新質生產力中處于關鍵地位,對于進一步發展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謀劃發展未來產業舉足輕重。”在姚力軍看來,如今的當務之急是盡快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制度完備、治理完善的技術要素市場。
讓企業成為科技創新的主體
2023年,成為第
姚力軍認為,想要技術創新必須堅持企業的主體地位。“芯片是一個多學科交叉融合的產業,創新需要數學、化學、物理等各領域的拔尖人才的共同參與。當前國內的科研人才和資源主要集中在高校和科研院所,一些科研項目與市場需求存在脫節。”為此,他呼吁從政府層面出臺相關政策,調集更多力量共同支持企業自主創新、支持產業發展。
姚力軍認為,要進一步創造條件、優化環境、深化改革,支持鼓勵企業盡快真正成為科技創新的主體,在科技創新中發揮更大作用,夯實科技自立自強根基。“從實踐來看,領軍企業、龍頭企業要進一步在創新中發揮引領作用,通過管理體系、人才梯隊、研發能力以及市場占有率,帶動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相互支撐,形成具有競爭力的產業集群。”
在姚力軍看來,激發民營企業創新活力,探索建立新型的企業創新機制,圍繞龍頭企業促進產業鏈、供應鏈融合發展,也尤為重要。他用了一個形象的比喻形容:“龍頭企業像是航母,可以帶動整個行業的發展,中小企業則是各種類型的補給艦,是航母的有力支撐,分工不同但在同一片海洋里相互配合,這樣艦隊才充滿戰斗力。”
“龍頭企業具有良好的管理體系、人才梯隊、研發能力及市場占有率,發揮龍頭企業的牽引作用,可以帶動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相互支撐,形成具有競爭力的產業集群。”姚力軍建議,各地針對當地龍頭企業制定“一企一策”,把龍頭企業培養成中國的龍頭、世界的龍頭。
導播:宋寶剛 周通
主持:易欣
記者:李京 易欣
編導:王星星
攝像:許義甫 汪凱
后期:劉冠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