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妇人妻中文字幕久久,男女猛烈无遮掩视频免费,在线看免费无码av天堂,色97久久久综合影院

首 頁 2023年第六期 2023年第四期 2022年第五期 2022年第四期 2022年第三期 2022年第二期 2022年第一期 2021年第六期 2021年第五期 2021年第四期

首頁>書畫>畫界雜志>2024年第一期

守正知源 創新有徑——關于工筆人物畫創作的對談

2024年02月27日 17:32  |  作者:楊文軍  |  來源:《畫界》2024年1月 第1期 分享到: 

采訪人:人民政協報社《畫界》雜志 楊文軍

受訪人:首都師范大學美術學院院長 王海濱


工筆人物畫歷史悠久,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近現代以來,工筆人物畫有效借鑒世界各國藝術先進經驗,產生了新面貌、新風格。

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是我們這一代文藝工作者的使命,如何推動工筆人物畫守正創新,產生有時代風貌的新作?本刊記者采訪了北京市美協副主席、中國工筆畫會副會長、首都師范大學美術學院院長王海濱。

共和國勛章(紙本重彩)200x700cm-王海濱

共和國勛章(紙本重彩)200x700cm-王海濱

記者:作為中青年創作者,您此前參與了系列國家重大題材美術創作工程項目,請談一談當時的藝術構想和創作思路?

王海濱:近年來,中宣部、財政部、文旅部、中國文聯、北京美協組織了系列國家重大題材美術創作工程項目,我也積極參與其中,先后創作了《司馬光與〈資治通鑒〉》《中國女排首獲世界冠軍》《共和國勛章》等,力爭以飽滿的家國情懷、嚴謹的創作態度和精湛的繪畫語言,希望推動主題性與藝術性的統一,在寫實風格中融入表現性語言,創作出造境高遠、意涵豐贍的作品。

用一句話來概括我的感受,那就是“傳神方能令人神往”。畫家在塑造人物形象時,要塑其“形”,更要傳其“神”,應全力刻畫傳達人物的精神氣質,引領觀眾深入到他們的精神世界并為之感動振奮,凝聚精神力量。

中國畫高度重視“傳神”,傳統畫論對此多有論述。在主題性創作中,要激發中國畫的創造活力,就要更好傳承中國畫“以形寫神”的藝術傳統。

中國女排首獲世界冠軍(紙本重彩)230x700cm-2021年-王海濱-孫志鈞-合作

中國女排首獲世界冠軍(紙本重彩)230x700cm-2021年-王海濱-孫志鈞-合作

記者:為了更準確地“傳神”,除了基本的繪畫步驟,創作者還需要做哪些準備呢?

王海濱:在主題性美術創作中,要想將人物刻畫得新鮮而富有感染力,畫家必須合理運用與主題精神相和諧的表現手法,這既是時代精品的創作要求,也是審美意境的重要評價標準。從中國畫的特性和發展脈絡來看,中國畫的生動性并非源于逼真的寫實效果,而是來自畫家對時代、對現實生活、對人物的悉心觀察與感悟,在此基礎上實現主觀意象化處理。

在創作《共和國勛章》時,除了為每位人物繪制大量草圖,精心刻畫每一位人物形象以外,我收集了很多 9位共和國勛章獲得者的資料,包括歷史場景圖片,關于兩彈一星、航空航天、糧食安全、科技創新等相關的圖書,每一位勛章獲得者及國家榮譽制度的相關新聞報道資料,觀看了《跨過鴨綠江》《功勛》等相關影視作品和紀錄片。隨著資料的不斷豐富,一位位有著強大精神力量、活生生的人物形象浮現在面前,我也更加理解他們的精神世界。

在反復觀看共和國勛章頒授現場視頻時,我得到了處理畫面總基調的啟示:紅色,大量的紅色。人民大會堂金色大廳那巨幅紅色背景板、背景板前18面鮮艷奪目的五星紅旗,這些紅色,在《義勇軍進行曲》《向祖國致敬》旋律中更加莊重濃烈,振奮人心。

塔吉克祝福(紙本重彩)199x193cm-2019年-王海濱-參加第13屆全國美展為進京作

塔吉克祝福(紙本重彩)199x193cm-2019年-王海濱-參加第13屆全國美展為進京作

記者:通過您的描述,我們也感到了同樣的振奮,在人物形象刻畫上有什么心得呢?

王海濱:創作中,我理性地借鑒了《明人肖像》等傳統經典繪畫的技法、語言,探究人物“形”與“神”的互動關系,開掘其內在藝術質感,升華傳統工筆畫元素的語言空間,探索其與當代現實題材結合中的創新發展,呈現更具內涵與潛力的新境界。《共和國勛章》所刻畫的人物形象,最終還是要附著在有典型中國特色的筆墨形式之上。我認為,線造型和筆墨趣味是最關鍵的兩個內在特質。在刻畫這幾位功勛人物的用筆方面,線條根據塑造人物形象及畫面需要,或相連,或相承,或銜接,或穿插……用筆的自然連貫和隨心隨性的變化,也能夠生發鮮活和生動的氣韻。同時,刻畫人物形象也并非面面俱到,越集中、越簡潔,刻畫人物精神力量就越強大。經過畫家的個人化理解后,將其最重要特征進行了必要的強化,將不需要表現的東西有意識弱化甚至不畫,集中優勢“兵力”,進而達到傳神的目的。

小菲1(紙本重彩)53x51cm-2020年-王海濱

小菲1(紙本重彩)53x51cm-2020年-王海濱

記者:我們注意到,您近年的藝術探索關注中國畫“用光”這一學術課題,探討這一課題的前提條件是什么?如何解讀“用光”觀念的時代特征?

王海濱:中國畫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代表之一,其生命力根植于中華民族悠久的文明歷史中。近現代以來,中國畫發展節奏加快,有些重要學術課題值得研究。您所說的“用光”即是其中之一。探討當下中國畫創作中的“用光”,深入觀察其多元發展的狀態,能夠更理性地在繼承優秀傳統基礎上發展創新,我們先回顧一下這一課題的歷史演變。

眾所周知,傳統中國畫的“用光”,主觀大于客觀,沒有表現直接的光源。如《春風宴桃李園圖》《雪夜訪普圖》均是用一根紅燭代替了夜晚,直接表現光源的并不多。近代以來,中西繪畫的融合拓展了“光”的表現空間,代表人物有黃賓虹、徐悲鴻、林風眠、高劍父、陶冷月、傅抱石、李可染、蔣兆和、宗其香、李斛等。他們的探索豐富了中國畫“用光”,可以概括為以下兩種類型。一種是對自然之光的描繪,一種是對非自然之光也就是“意象之光”的表達。宗其香等在描繪直接光源時表達個人審美追求,黃賓虹則相對脫離客觀現實、偏重對“意象之光”的表達。

前代藝術家看待中國畫的態度和對中國畫“用光”的見解對今人有很多啟發。我認為,堅守中國畫的核心價值和精神本質,傳承其平面性、線造型等本質特征,是中國畫“用光”探索與創新的首要前提;以此為基礎,有效借鑒世界各國藝術先進經驗,關照時代、走進生活,探索中國式審美意趣的新表現方式,為工筆人物畫創新發展尋到一個合適的立足點。

小菲3(紙本重彩)63x51cm-2022年-王海濱

小菲3(紙本重彩)63x51cm-2022年-王海濱

記者:這一研究成果如何體現于您的繪畫創作中呢? 

王海濱:我個人對工筆人物畫“用光”的探索,始于2002年的作品《郁金香》,試圖通過“用光”營造更渾融整體、色彩斑斕的畫面。這幅作品參加了第五屆全國工筆畫展并獲得銀獎,在展覽綜述中,理論家將“‘光’與中國畫融合”作為當次展覽的新面貌之一;隨著探索不斷深入,我逐漸認識到這張作品有照抄表面的問題,即開始把“要‘用光’,更要體現中國畫獨特的造型和美學價值”作為進一步目標。在作品《車站》中,著力以大的形和色的團塊塑造逆光下的人物群像,但由于作品色相稍多,整體光感不夠突出;創作作品《饅頭》時,為了突出進城務工者在城市建設中的巨大作用,體現力量感、厚重感,我將逆光融入畫面,充分考慮“用光”與構圖的關系,整幅畫面籠罩在深沉莊重的色調中,在主要人物后面留白,藉以加強逆光的表現力;“用光”更能體現情緒,創作《圣山》時,平光中的人群在白亮背景映襯下更為凸顯,他們的笑容真誠、淳樸,如水般純澈,用什么來表達這種純凈呢?鈞窯瓷器,透明、光潔、晶亮,用這種顏色、質感表達他們的美好心靈,此時的“用光”更自由開放,屬于“意象用光”。

在當代工筆人物畫創作中,去除“自然光”的干擾,通過帶有主觀表達色彩的、更加自由的“用線”“用光”“用色”等,追求意象性與詩性的呈現,為畫面賦予了新的氣息。如在《曉菲》系列作品中,“用光”是通過“黑白”對比,墨線與蛤粉的形態美、材質美體現出來的。

墨線用來勾勒人物形象,用線不多,以干、濕、濃、淡的墨線溝通畫面的明暗、虛實、空間、體積等關系。每一筆墨,先勾畫面重要部分,隨墨色變淡、變干自然而然勾畫至次要部分、遠處部分,濕筆力度鏗鏘,干筆靈動自由,在干濕互用的對比中,著力彰顯線條松動隨意的空靈之美、墨塊的含蓄溫潤之美。蛤粉為天然貝殼風化研制而成,光潔晶瑩,自帶“光感”,大小不同的顆粒形成肌理,我在處理時著力表現韻律、塑造了不同層次,平面化墨線勾勒、渲染的團塊狀人物處理與層次豐富的白色蛤粉背景對比出淡淡的“光感”。這種“光感”營造出高度提煉、概括,富于虛靜、靈動的女性形象。

小菲4(紙本重彩)52x49cm-2020年-王海濱

小菲4(紙本重彩)52x49cm-2020年-王海濱

記者:我們相信今天的創作者仍能不斷探索研究,創新出更多“用光”的途徑。

王海濱:藝術來源生活,生活處處帶給你意想不到的美好和創作靈感。有一次在高原采風寫生,觀察到高原的天空不時飛過團團云朵,投下的“影”把地面的某個局部遮蔽而成為陰影,當云朵飛走時又繼續被陽光照亮。中國畫中同樣可以運用光線把畫面中任何一個地方照亮,或把它處理成逆光中的“影”。這種“用光”是主觀的、自由的,是依畫面需要而分布設置的。在表現形式上,影子依畫面節奏而調整,將這種對“影”表現方式廣泛地應用在人物畫上。作品中人物臉部或受光、或氤氳在逆光的光影之中,形成了有秩序的節奏。后來,這種感受和思考也體現在我的作品中。

隨著創作的深入,我在中國畫“用光”課題上不斷探索深化,更堅定了守正創新的方向:第一應站在中國畫的本位立場上,創新必須以傳承發揚優秀傳統文化、工筆畫畫種特質為基本前提,是沿著中國畫自律性規律的有序演進和理性創新;第二、適應時代發展,在自然科學和人文關懷的交織中看待和思考中國畫的“用光”;第三、更積極主動表達運用中國的“意象之光”這種自由的用光形式。

今天,擁有千年傳統的工筆人物畫面臨新的發展機遇,新的觀念與技術改變著人們的認知與體驗,創作優秀作品是恒久的課題,期待更多同仁為之思考開拓,共續文脈,同譜華章。

小菲15(紙本重彩)200x70cm-2023年-王海濱

小菲15(紙本重彩)200x70cm-2023年-王海濱

王海濱

1976年生于河北任丘,藝術學博士。現為首都師范大學美術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北京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中國工筆畫學會副會長,北京工筆重彩畫會副會長。

作品參加第十、十一、十二、十三屆全國美展,第五、七、八、九、十一屆全國工筆畫展并獲銀獎、優秀獎等,第三、四、五屆全國青年美展并獲優秀獎(最高獎),第三、四屆北京國際雙年展等國家級展覽逾百次;作品被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中國國家版本館中央總館、中國美術館、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央美術學院等收藏。

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美術研究》《美術觀察》《美術》等發表文章30余篇,出版專著5部,主持6項國家、省部級課題、創新團隊、美術創作工程項目。

學術主張:立足中華文化,把握近現代以來中西融匯的藝術脈絡,深汲工筆畫優秀傳統并執著于現代探索,守正創新。


責任編輯:楊文軍

版面設計:湯煒

未標題-1

2

3


編輯:畫界 邢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