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2024新春走基層>我的家鄉"秀"
我的家鄉“秀” | 600多年,“獅中之王”蓋仔獅因何生生不息?
人民政協網2月17日電 精神抖擻的隊員們走上舞臺,向眾人施以“抱拳禮”后迅速鉆入獅被,舞獅頭者氣宇軒昂、動作敏捷,將精氣神和表現力透過蓋仔獅的眼睛得以展現;舞獅尾者靈敏飄逸,隨著獅頭的每一個擺動,巧妙地控制著獅身,二人配合默契,在鏗鏘的鑼鼓聲中不斷地跳躍騰挪,引來一片喝彩……
大年初六,廣東省陸豐市西南鎮青塘村,正在上演一場別開生面的會獅表演——《我們的節日·春節青塘會獅》。聞名海陸豐地區的“青面白額”青塘蓋仔獅就發源于這里。
數百年來,青塘村傳統文化的傳承形式在變,但其背后代表的家國情懷、崇文尚武精神一直沒變。作為青塘村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蓋仔獅流傳至今,就是很好的例證。
“我們青塘村人生活里不能沒有蓋仔獅,不管有多累,只要鑼鼓一敲響,全村人就會瞬間沸騰,我也按捺不住就要舞起來。”青塘村永興館的副館長黃文澤是這樣形容自己對蓋仔獅的熱愛。
每逢春節或集會慶典,青塘村的村民們總會舉辦舞獅表演。不同于其他地方,青塘村的舞獅圓臉闊口、白額青面,看上去尤其兇猛。關于蓋仔獅,海陸豐地區有“青面白額,獅班免掠”的俚語,意思是無論哪種獅班,與蓋仔獅相遇都必須偃旗息鼓,甘作跪拜,以示尊敬,因此蓋仔獅又被稱作“獅中之王”。
“會獅”是舞獅表演中濃墨重彩的一部分,通常指不同的獅館在特定的節日或慶典活動中齊聚一堂,輪流上場展示舞獅技藝,互相競技,給觀眾帶來視覺享受的同時,更承載了祈福和吉祥的重要意義。
青塘村會獅活動因其獨特的蓋仔獅而顯得格外不同。記者看到,青塘村蓋仔獅會在活動開始前在村口進行等待,伴著鼓點,踩著莊嚴的步伐,搖頭晃腦作歡迎狀,這是當地獨特的會獅傳統。當其他獅班的獅子從遠處看見蓋仔獅時則會立刻趴倒在地,匍匐前行以示尊重。這時,蓋仔獅的隊員會立刻上前扶起對面的獅頭,其他獅班的隊員則會阻止這一行為,在這一壓一扶之間充分展現了舞獅的禮儀以及文化傳統。
記者在會獅表演現場看到,隨著鑼鼓聲越來越激昂,蓋仔獅仿佛被賦予了生命,獅面高昂,鬃毛飄逸,神姿威武地踏入觀眾的視線。舞獅者的動作鏗鏘有力,干凈利落,他們巧妙地運用起、跳、縱、滾、甩等技巧,將蓋仔獅的勇猛、威嚴與靈動展現得淋漓盡致。表演過程中配以鏗鏘有力的皮鼓、高亢粗獷的銅鑼,場面極富生命張力,讓眾多游客不禁拍手叫好。
蓋仔獅為何會有如此崇高的地位?為什么會被譽為“獅中之王”?這與陸豐地區悠久的駐軍傳統有關,也與青塘人的傳承與熱愛密不可分。
舞獅起源于軍儺,最初是古代軍隊中用來作為出征祭典、振奮軍威、恐嚇敵人的一種儀式,而“蓋仔獅”就源于明代的軍獅。
陸豐青塘人,都是明代碣石衛軍人的后裔,衍成了一個“尚武”的地方群體,蓋仔獅也就在這里得到了傳承和發展,至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
青塘村蓋仔獅第十六代傳承人黃智強介紹了關于蓋仔獅傳承的積極景象。“館里現在來練習的大部分都是年輕人,這里教學模式仍舊是沿襲傳統的‘以老帶新’,讓經驗豐富的師兄們將知識和技藝傳授給師弟師妹們,使得這門藝術世代相傳,生生不息。”
“哪里需要學費啊?不需要!只要你肯學,有興趣,來了我就教你。”當記者問及學費時,青塘村永興館的隊長黃孝寧笑著擺了擺手,“我們青塘蓋仔獅能夠發揚光大,被更多人知道就是我最大的心愿啦!”
在大家雷鳴般的掌聲中,會獅表演落下帷幕。舞獅者們在舞臺上展示技藝,更是在傳遞一種精神。他們的表演不僅僅是視覺上的享受,更是心靈上的震撼,讓每一位觀眾都能在鑼鼓聲中感受到舞獅藝術的魅力,以及那份跨越時空的傳統之美。
600多年來,青塘“蓋仔獅”口傳心授,代代相傳,不曾間斷。如今,根植于中華傳統文化土壤的青塘“蓋仔獅”,正通過一代又一代青塘人的傳承與發展在新時代繼續舞動,使其在中華傳統文化的百花園中熠熠生輝。
記者:洪琳
攝像:鄭仁雄
編輯:張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