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教育>成長·導航
積極心理學告訴我們:
“幸福”也是一種理性選擇核心提示:
為什么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在漫長的歷史進化過程中,基于防范風險的需要,人類大腦逐漸形成了“負面信息加工”的偏好和優勢。所以,保持樂觀的心態,增強生活的幸福體驗需要理性,需要有意識的主動修煉和選擇。
提倡積極心態是時代的呼聲,積極心理學就是研究美好生活的科學,而中國式現代化的目標之一是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2008年,我回國在清華大學創建了心理學系,接待的第一個外賓是我曾經的老師——皮德森教授,當時他受教育部邀請在北京師范大學開講一門課程,課名就叫作積極心理學。那是我第一次聽說積極心理學的概念。我問,什么是積極心理學?他送我了一本書,書名叫作《追求美好的生活》。并說,積極心理學就是研究美好生活的科學。
積極的情感體驗:
愛、被需要與意義感
學者克里斯托弗·皮德森曾經在全世界38個工業化國家,包括中國,詢問人們一個特別簡單的問題,即你心目中的美好生活是什么樣的。他發現有很大的文化差異,比如中國人的美好生活的體驗是天倫之樂、四代同堂、兒孫繞膝、其樂融融。但他發現這樣的觀念并不是普適的,不是所有的民族、國家、文化都把天倫之樂當作美好生活。有些國家的人認為,孩子是神送來的過客,培養完成就足夠了。但我們中國人講究孝道,所以大多數人都認為天倫之樂是美好生活的標配。
然而不管哪個國家、哪個民族,哪個時代的人,美好生活一定是通過以下幾種積極的心理體驗感受得到的:
第一是愛的體驗,愛祖國、愛民族、愛文化、愛親人。人世間最偉大的力量就是愛的力量。
第二是幸福的感受,光有愛也不夠,美好生活一定要有愉悅的感受。
第三是被需要感。一個人覺得活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人需要,沒人睬、沒人理,這個感受是非常痛苦的,所以人要活出被需要的感受。
第四是“意義感”。以前我們一說“意義感”立馬上升到政治、哲學、宗教的高度,其實“意義感”也沒有那么抽象。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生活中的小確幸也常常能帶來意義感。欣賞自然可以產生意義感,欣賞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一樣可以產生意義感。美好生活一定要有意義的感受。
負面偏差
但為什么很多人感覺現在很難感受到幸福,為什么我們經常感覺自己很累、很煩、很急、很焦慮?其實這就牽扯到人類大腦的加工特性,這個特性叫作負面偏差。大腦有負面偏差,原因在于人類只有有限的注意力、記憶力、認知加工能力。因此,在漫長的歷史進化過程中,人類大腦逐漸形成了負面信息加工的優勢。也就是說我們經常會自動注意一些不好的事情,因為負面事情對我們的影響要大于正面事情。
試想700萬年前,在非洲草原上,一個人類的先祖在曠野中信步行走,突然看到前方風吹草動,他第一反應是什么?一定是不好的事情要發生,而且可能危及他的生命。前方風吹草動,可能是虎狼出沒,不關注就要被吃掉。因此,從進化角度來講,人類的大腦有負面信息加工優勢。
有一位積極心理學家叫鮑邁斯特,他做了很多的研究來證明人類大腦負面信息加工優勢的常見化。比如壞印象比好印象更容易形成。同樣的,壞事比好事影響要大。很多人經常說一句話,我這個人特別倒霉,一洗車就下雨,就是因為洗車下雨,這種壞事情我們記得清清楚楚,洗車沒下雨我們忘得干干凈凈,這就叫作負面情緒的加工優勢。
我講這些的目的就是告訴大家,我們總以為幸福很容易,其實幸福很不容易。
好心態是一種理性選擇
對普通人而言,傷心、痛苦、焦慮很容易,聞到不好的味道、聽到一句刺耳的話,看到消極的報表都可能會立馬不開心。但是幸福需要學習、需要修煉,這是一種理性的選擇,所以著名科學家萊布尼茨有句名言,“樂觀主義是一種天然理性范疇的認知方式,因為大腦的加工習慣是悲觀的。要樂觀,需要我們大腦前額葉的智慧,需要我們的理性。”
在人們更容易產生消極加工傾向性的背景下,對我們教育工作者來說,養成積極的認知習慣更是一種責任。我們作為教育工作者,作為中華民族文化的最重要的傳承人,一定要活出積極的樣子,給他人希望和方向,這也是我為什么講積極心理學很重要的原因。
積極的心理可能也是解決人類的心理健康的一個新的思路。大家知道心理學為了解決人類的心理健康問題,在過去一百多年發明了很多方法,包括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亞倫貝克的認知療法、傳統文化的質詢法等。這些方法是有用的,但是人類的焦慮癥、抑郁癥、恐懼癥比例不光沒有減少還在不斷地增加,問題出在哪兒?
1987年,一位哈佛大學的著名心理學教授丹尼爾·韋格納對這一問題提出了一個解釋:我們過多地強調這個問題本身。他曾讀過一本隨筆集叫《冬天的夏日印象》,在書中作者談到過一個有意思的現象。一次他在花園坐著,腦海里突然出現了一只白色的北極熊,他想忘掉這只熊,不知道為什么越想忘記卻越是忘不掉,便把這一現象記錄了下來。看到這個故事后心理學家韋格納想,這是文豪獨特的靈感,還是人類普遍的心理現象。為此他決定做一個心理學研究,讓上課的學生們一起想象一只白色的北極熊,發現大家都會出現想忘記熊,卻忘不掉的狀態。這也證明了有時候人們想通過控制、遺忘、壓制、管理等方法控制情緒,但效果并不好,因為北極熊效應的存在。與其想方設法控制管理壓抑、遺忘我們的痛苦,不如轉移、替代、升華,這就是積極心理學的邏輯。1999年,美國賓州大學著名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格曼教授提出來,解決人類的心理危機,要去挖掘人類內在的積極心理力量,提升幸福感——于是便有了心理學的新范式,積極心理學的誕生。
其實這個觀念不新,因為王陽明先生在600多年前就說過一模一樣的話。王陽明先生講,人人皆可為圣賢。但是顯然絕大多數人其實都是凡人,圣賢之人少之又少。怎么辦?陽明先生又說,致良知,知行合一,吾性自足。也就是挖掘人類內在的力量和良知,然后不斷地把它調動出來。吾心光明,夫復何言。
生理基礎做支持
到底該怎么做,我想這是大家更關心的問題。我們做了很多的研究,發現產生積極的心態需要三個特別重要的物質基礎,這個物質基礎不是外在的而是內在的。
第一個生理基礎是不能有長期的消極情緒。短暫的消極情緒是人類進化產生的保護機制,它有正面意義,讓人們關注危險,迎接挑戰。因此消極情緒短暫出現很正常,別緊張、別恐懼、別氣憤、別埋怨,因為這是正常現象,但是要學會調整自己的消極情緒。
第二個生理基礎是除了抑制消極情緒,還要產生積極情緒。積極情緒不是憑空而來的,我們感受到愉悅快樂時,大腦會分泌去甲腎上腺素、維生素D、多巴胺、血清素、內啡肽等各種神經化學遞質。
但是只有這兩種生理表現還不夠,我們還要為自己愉悅的體驗賦予積極的意義。一個在減肥的人吃著美酒佳肴,生理上會開心,但如果意識到自己體重超標,就不會再開心,這就是意義感的作用。
我曾經做了一個一分鐘的短視頻,講“幸福是有意義的快樂”,結果有3000萬中國同胞點贊。說明中國人很有智慧,知道幸福和快樂是兩碼事。知道快樂未必很重要,但是幸福絕對重要。那要怎么做呢?主要得做三件事情。第一,學會調整負面情緒讓它變成正常的狀態。第二,學會產生積極的情緒。第三,學會賦予事情積極的意義。這就是為什么講積極心理學是行動的科學,所以積極不是目標,積極本身不是名詞或形容詞,而是動詞。只有行動起來、知行合一,才能真正產生積極的心態。
幸福有方法
最近幾年,特別是疫情防控三年間,我不斷地推廣積極心理學,慢慢總結出一些方法,把它稱為“八陣法”。是調整負面情緒讓它變成正常情緒,汲取了中華民族傳統智慧的八個方法:
第一,學會深呼吸。美國的小學三年級孩子開始學情商課程,第一堂課學習“練氣功”,當人把氣慢慢吸進來,一方面,能夠物理降低杏仁核(負面信息加工中心)的溫度,讓人感到舒適,這就是人們在海邊、在山上深吸一口氣感覺開心的原因。另一方面,杏仁核和植物性神經系統,特別是自主神經系統交感和副交感緊密相連,所以我們呼氣的時候其實是交感神經亢奮,吸氣的時候是副交感神經亢奮。所以小朋友生氣的時候,氣呼呼的,這時可以嘗試引導他慢慢地吸一口氣。
第二,聞香。中國人有句古話叫君子配香。香氣進來會讓人覺得舒服,因為這是人類嗅覺的特點,即情緒反應在前,認知評價在后,對于嗅覺,人的情緒反應是最快的。而視覺、聽覺、觸覺都需要先走心,才產生情緒反應。家里備點香精、香油、香水、香氣,都是情緒調節的方法。
第三,撫摸身體。包括膻中穴,在中醫看來這是情緒郁結的地方;肚子,腸胃有很多神經通道,直接連到我們杏仁核;手掌,掌心有特別豐富的觸覺神經元。
第四,抬頭挺胸。人類的大腦有十條神經通道,最長最古老的一條叫迷走神經。迷走神經與做人的感覺密切相關。人類在爬行的階段迷走神經就存在,當人類直立之后迷走神經就張開了。他發現打開自己的迷走神經,積極的力量便會產生。當心情不好的時,不妨去爬山、賞月,抬頭挺胸向前看、向遠看、向高處看。
第五,運動。運動能幫助解決各種壓力激素,人在焦慮、恐懼、憤怒時,大腦的腎上腺、腦下垂體還有下丘腦都容易分泌出大量的壓力激素,這個壓力激素必須通過行動才能化解。
第六,專念練習,把自己的意念集中在身體的某一處。例如,開車上班,有人插隊,差點造成追尾,你肯定很憤怒,但這個時候千萬不要失去控制,嘗試深吸一口氣,然后把自己的意念集中在身體和方向盤接觸之處,或者身體和椅子接觸之處,過一會兒,一切便會煙消云散。
第七,傾訴。當感覺心情難受,可以找人說個30分鐘。時間不能太短,三言兩語不起作用。或者寫作,一種自我傾訴,最好以第三人稱寫下自己的感受。借助“上帝的視角”,超越自我,往往會有一個更加理性的認識。
第八,藝術欣賞。讀一些詩、一些詞也會產生豐富的聯想和意義感。
圍繞如何產生積極體驗,我也發明了五施法。中國傳統文化認為人有五個天生的寶藏和才華,可惜我們很多時候舍不得用。不光是舍不得給別人用,有時連自己都不舍得用。那么我們人類天生做得好的事情到底有什么?
第一,顏施。人天生會笑,即使是雙目失明的盲童,生下來四個星期就會自發地笑出來,這是人的天性。所以一定要學會真心的微笑,舍得給別人笑,也舍得給自己笑臉。
第二,身施。這也是人的天性。人叫作動物就是強調“動”,不是要總躺著、歇著、宅著。哪怕是一些特別小的行動,比如觸摸別人、觸摸自己,都讓我們產生愉悅感,要先邁出第一步。
第三,言施。積極的溝通是人類積極心態特別重要的來源。為什么人們總喜歡八卦,也是因為體會到了說話的快樂。
第四,眼施。除了用肉眼看,還得用心看,要不然就會眼睛看見了,但是心眼沒有看見,從而視而不見。
第五,心施。這是指一定要對生活有感悟,為行動增添意義感。1975年,有一位有名的美國心理學家契克森特米哈伊,發表了他長達15年研究的報告,報告顯示成功人士的成功秘密就是做事情時,能夠沉浸其中,感到酣暢淋漓、如癡如醉,而這種癡迷的做事習慣,也會給他們自己帶來莫大的幸福感。
(作者系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院長,中國積極心理學推動者。該文根據作者在亞洲幼教論壇上的發言摘編)
編輯:位林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