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農業>農業科技
“展示+交流”促農業綠色技術成果落地轉化
近日,以“科技賦能 綠色農業”為主題,由農業農村部科技發展中心主辦,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和衡陽市人民政府聯合承辦,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農業綠色技術成果路演與用戶對接活動在湖南衡陽舉辦。
在現場,用戶方不僅可以聆聽項目成果路演方的PPT匯報,還可以前往展臺處與路演方進行一對一交流,觀摩產品展示,對接需求。
在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所務委員、研究員廖曉勇看來,從“十五”到“十四五”,凈土保衛戰是一個向前無限延伸的箭頭。“在重金屬污染農田治理中,砷超富集植物蜈蚣草是我們的一項重要技術儲備,我們還探索出‘低累積作物-超富集植物間套作模式’。在全縣域范圍內,則進行農田風險分級分區施策。”廖曉勇介紹。
“從一棵草到一類作物,再到一套方案”,廖曉勇如此歸納土壤重金屬治理的技術要點。這樣生動而深入的講述,在此次路演活動中比比皆是。
三包放在密封袋中的“顆粒物”、一卷生物降解地膜展示樣品——生物降解地膜展臺上寥寥數件展品,卻能道盡生物降解地膜的艱難研發歷程。全生物降解地膜項目專家、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研究員高鳳翔告訴記者:“除了在地膜厚度、降解速度等技術攻關上煞費苦心,也需要考慮如何讓前沿產品與種植技術‘互相成就’。”
全生物降解滲水膜旱作技術在山西省冬播谷子上的應用是研發團隊的“得意之作”。山西省長治市潞城區屬于半干旱地區,長期飽受春夏連旱造成谷子播種難的困擾。高鳳翔介紹:“地膜在冬播谷子上的應用就像在做三明治。在冬天或者早春播種,再在膜上二次覆土,使秋水冬儲春用。”
山西冬播谷子可以比次年春播種子提前五十多天出苗,避免了霜凍導致的減產,也為當地實現一年兩作或兩年三作、促進農民增產增收提供了可能。
目前,生物降解地膜項目成果在新疆、青海、甘肅、內蒙古等地區累計核心示范16萬余畝次,覆蓋8種以上主要適宜作物。
在路演展覽館的4號展臺前,不時有參觀者被桌上兩臺如普通電腦打印機大小的黑色儀器設備吸引駐足。這兩臺儀器便是灌溉水重金屬便攜式速測儀、土壤及農產品重金屬速測儀。
以灌溉水、土壤、農產品為對象,重金屬含量檢測對儀器的現場性、便攜性和快速性提出了更高要求。以湖南為例,2020年湖南全面啟動糧食收儲“先檢后收”,質量指標和食品安全指標檢測成為通往糧庫的“頭道關”。
“將固化的元素從農產品中準確地消解和提取,以往需要5-6小時的強酸處理過程。現在,通過配備移動電源的直接進樣測鎘儀可在田間地頭現場實現3分鐘高精準檢測。”中國農科院農業質量標準與檢測技術研究所研究員毛雪飛介紹。
截至目前,直接進樣測鎘儀已在湖南長沙的一家企業實現了產業化。已有數百臺套應用于農業種植、糧食烘干、收儲、環境監測等領域,累計服務全國400多家單位和個人。
農業農村部科技發展中心有關負責人表示,“十三五”以來,農業農村部科技發展中心作為中央財政科技計劃項目管理專業機構,在重點專項組織管理過程中始終堅持產業需求導向,科研項目實施得好不好,不僅要看成果產出數量指標,還要看成果是否對產業作出真貢獻、實現真轉化。
編輯:董雨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