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十四屆全國政協常委會會議>全國政協十四屆常委會第四次會議>會議新聞
以系統思維推進生態治理現代化
——全國政協十四屆常委會第四次會議專題討論綜述之四
人民政協網北京11月15日電(記者 呂巍 方慧)中共十八大以來,我國全面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系統謀劃生態文明體制改革,一體化治理山水林田湖草沙,開展了一系列根本性、開創性、長遠性工作,決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生態建設成效明顯,山水工程亮點紛呈,生態補償機制初步建立。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從認識到實踐都發生了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的變化。
堅持以系統思維推進生態治理,是加強生態保護的關鍵之策。當前,修復和保護工作都進入了攻堅戰和深水區,需要舉全國之力扎實推進系統治理,著力提升生態系統的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如何發力?著力點在哪里?全國政協十四屆常委會第四次會議第四專題小組的常委和委員們圍繞“扎實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著力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深入討論,為構建從山頂到海洋的保護治理大格局獻計出力。
■ 統籌推進的治理之道
生態是統一的自然系統,是相互依存、緊密聯系的有機鏈條。因此,生態環境治理必須統籌考慮環境要素的復雜性、生態系統的完整性、自然地理單元的連續性、經濟社會發展的可持續性,從全局角度尋求新的治理之道。
常委和委員們都認為,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體,應以系統思維綜合治理、整體保護,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各管一攤、相互掣肘,更不能因小失大、顧此失彼,對生態環境造成系統性、長期性破壞。要統籌兼顧、整體施策、多措并舉,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開展生態文明建設;要算大賬、算長遠賬、算整體賬、算綜合賬,尋找生態保護修復和社會發展的最佳方案。
“應遵循流域系統的整體性,統籌治理山、水、林、河等,實現人口、資源與環境協調發展。提高自然—經濟—社會的協同性,注重三者之間異質共存、功能互補和生命互惠的關系。針對長江流域特性制定可持續發展的指標體系,指導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實踐。”全國政協常委曹衛星聚焦長江流域生態保護,提出了推進一體化協同共生發展的建議。
“要將生態系統視為一個有機生命軀體,打通地上和地下、岸上和水里、陸地和海洋、城市和農村,統籌治山、治水、治林、治田、治湖、治草、治沙之間的關系,統籌各類規劃、資金、項目,實現目標統一、任務銜接,縱向貫通、橫向融合,一體化保護、一體化修復,不斷提高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修復的效率。”全國政協委員何婧表示。
全國政協常委蔣旭光認為,扎實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必須著力解決我國水資源短缺和時空分布不均的問題。“建議進一步加快構建國家水網,積極推進南水北調西線工程早日建成發揮效益。堅持‘兩手發力’,強化財政、稅收、金融、價格政策支持,完善投融資體制和水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等,切實增強市場活力。”
全國政協常委印紅提出,進一步完善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態保護修復項目遴選和設計機制,以維護國家安全為目標,將“自下而上”申報轉變為“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相結合的遴選機制。工程設計上更重視如何有效支撐高質量發展的統籌,工程建設上則應強化用生態的方法進行修復的理念。
常委和委員們還表示,要依據不同的生態區位進行科學規劃,依據不同的自然條件進行因地制宜,依據不同的資源稟賦進行分類施策,做到“宜耕則耕、宜林則林、宜草則草、宜濕則濕、宜荒則荒、宜沙則沙”。同時,加快構建多部門、多層次、跨區域協同推進機制,實現相關部門與相關主體之間、開發利用與保護修復之間、不同要素與不同區域之間的高效協同。
■ 加強重點生態保護區治理修復
深入實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生態保護和修復治理,先要畫好“重點”。
常委和委員們認為,應以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保護紅線、自然保護地等為重點,加快實施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推進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保護生物多樣性。
青藏高原、黃土高原、云貴高原、秦巴山脈、祁連山脈、大小興安嶺和長白山、南嶺山地、京津冀水源涵養區、內蒙古高原、河西走廊、塔里木河流域、滇桂黔喀斯特地區……常委和委員們歷數著這些關系國家生態安全的重點區域,強調著在這些地方實施生態修復工程,筑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的重要性。
長江流域再次被曹衛星提及。“應深入實施長江全域綠化行動,加強長江防護林體系建設,擴大公益林保護范圍,加強綠色通道和農田林網建設,增強水源涵養和水土保持等生態功能。同時,加大生態和生活岸線保護力度,注重流域湖泊、河流的整體性修復,將岸線開發利用與治理保護有機結合。”
“‘三北’防護林工程是構筑北方生態安全屏障的主體工程,應進一步打好防沙治沙攻堅戰。按照‘四水四定’要求,著力解決好水資源短缺問題,同時,用科技賦能,補齊林草管護隊伍不足短板。”全國政協常委李文章說。
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有利于分級管理、分區管控、精準施策,實行差別化保護措施,增強生態保護的針對性和有效性。這是常委和委員們的共識。
第一批5個國家公園正式設立一年多來,保護管理取得的積極成效有目共睹。在自然生態保護得到加強的同時,國家公園園區居民的獲得感也顯著增強。國家公園正在成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代名詞,自然保護理念日益深入人心。
“建議構建全國統一、分級管理、相互銜接的國家公園規劃體系,綜合考量自然資源基礎,遵從自然法則,突出規劃的科學性、國際性、前瞻性和可行性,實現‘多規合一’和‘一張藍圖繪到底’。”全國政協常委范九倫表示。
保護生物多樣性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生物多樣性的豐富程度是檢驗生態質量的重要指標。
圍繞生物多樣性保護,多位常委和委員發表意見建議。全國政協常委姚愛興建議開展全國生物資源現狀調查、評估,建設大數據服務平臺并完善保護體系建設,打造覆蓋全國主要生態類型的遷地保護與研究網絡。云南省政協常委蘭駿呼吁構建全鏈條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監管機制,組織開展生物多樣性系統調查監測和評估,在云南全境或部分區域打造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示范區,探索可持續保護利用機制。
■創新生態保護補償體制
生態保護補償制度作為生態文明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落實生態保護權責、調動各方參與生態保護積極性、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手段。
從2013年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實行生態保護補償制度至今,中國生態保護補償領域已基本實現禁止開發區域、重點生態功能區等重要區域與森林、草原、濕地、荒漠、海洋、水流、耕地等重點領域生態保護補償全覆蓋。補償方式由政府主導型逐漸向市場化、多元化轉變,補償范圍也從單領域補償延伸至綜合補償,國家生態補償格局基本建立。
“在取得積極成效的同時,生態保護補償仍然存在補償覆蓋范圍有限、政策重點不夠突出、獎懲力度偏弱、相關主體協調難度大等問題。”全國政協常委成岳沖直言。
在他看來,圍繞長江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建設,應由流域所有省(區)市共同出資設立全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基金,遵循“誰破壞誰補償,誰保護誰受償”原則,開展多元化補償實踐,實現由“被動輸血”向“主動造血”轉化,更好發揮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對長江大保護的正向激勵作用。
曹衛星建議增加區域均衡性轉移支付分配的生態權重,促進區域基本公共服務均衡化發展,實施長江經濟帶生態保護修復獎勵政策,引導社會資本參與生態建設。建立流域水流科學調度機制,試點水權交易,開展碳排放權、排污權、取水權、用能權等交易,逐步擴大市場機制在生態產品生產和環境污染領域的作用。
全國政協常委符之冠提出健全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優化財力補償補助體制,深化跨區結對協作與精準合作。“重點生態功能區的財政轉移支付資金,要與功能區創造的生態價值掛鉤,探索建立橫向生態保護補償中央和地方財稅分享和利益聯結機制,結合實際需求創新合作模式。”
常委和委員們認為,站在新起點上的生態文明建設,正不斷煥發出新的活力和生機。實現生態文明建設的系統性,雖道阻且長,卻行則將至。人民政協將與全國人民一起,奮力走出一條生態生產生活“三生共贏”之路,繪就出山清水秀、林茂田豐、湖凈草綠、沙穩冰潔的壯美生態畫卷。
編輯:付振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