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農業>品牌興農
張永梁:“死磕”農業 借電商創出百萬產值
“現在得趕緊把油菜播種下去了,氣溫低了就不容易生長了?!苯?,重慶市巴南區石龍鎮白馬村,米粒兒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的負責人張永梁趁著天氣晴好,正駕駛著拖拉機,熟練地為秋種的農田開溝、播種。
返鄉創業6年,“90后”張永梁從物聯網專業的大學生變成了地地道道的“新農人”,從農機上跳下來,他又算起了今年上半年的收成,光是靠種植水稻就帶來了30多萬元的收入?!翱磥韴猿指戕r業還是有回報?!睆堄懒赫f。
別看張永梁現在談起農業自信滿滿,從大學畢業就“轉型”農業的他,先后經歷了技術不足導致初期投資打水漂、自然災害導致顆粒無收等打擊,卻始終“死磕”農業,成了當地有名的“新農人”,還利用電商平臺讓當地村民的土特產賣向全國。
“搞農業,信心是第一位的?!睆堄懒赫f,從事農業投資大、周期長、風險高,但只要堅持就一定會有自己的一份收獲。
物聯網專業大學生返鄉干起農活
“90后”張永梁從小在巴南魚洞長大,沒有任何農村生活的經歷,卻在大學一畢業就“跨行”選擇從事農業,為何有此選擇?
原來,在重慶師范大學學習物聯網專業期間,張永梁多次在農業相關企業實習,農村風光讓這個“城里娃”非常向往,還沒畢業他就暗下決心要從事農業。
于是,張永梁在家人的幫助下,來到巴南區石龍鎮白馬村流轉了50畝土地,開啟了他的入鄉創業之路。
剛開始創業的張永梁在朋友的介紹下,選擇了稻蛙綜合養殖業,將50畝土地全部種上水稻,并從武隆區養殖戶手里購入了稻蛙蝌蚪苗。張永梁為了走好創業第一步,在稻田附近租了一間農房,每天就守在稻田旁。
然而“跨行”從事農業的張永梁一開始就遇到了困難,由于對稻蛙養殖技術準備不足,剛引入的蛙苗沒幾天就失去活力,緊接著大批死亡。
張永梁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卻因為沒有相關的知識儲備,眼看青蛙苗就要“全軍覆沒”。
情急之下,張永梁緊急從蛙苗的來源地武隆區請來了專業技術人員,尋找解決辦法,這才發現問題出在水質上:由于稻田采用定期換水,水質不佳導致了蛙苗的死亡。
張永梁和專業人員一同將稻田水改為流動活水,又進行了水體凈化,這才保住了剩余的蛙苗。
挺過了這一打擊,頭茬收獲的水稻和稻蛙給他帶來了30萬元的收入,這也讓他看到了從事農業的希望。
遭遇山洪顆粒無收 仍堅持選擇農業
第一年的豐收讓張永梁更加有信心從事農業,然而次年的一場自然災害,卻讓他深受打擊。
2019年5月份,石龍鎮因為連續降雨引發了山洪。
“我清楚地記得那一天。”張永梁回憶,當天早上一起床就發現院子里的水已經沒過小腿。“完了,稻田里的莊稼和青蛙怎么辦?”這是張永梁腦子里的第一個想法。
山洪過后,張永梁住的農房已經無法住人;稻田里的情況更糟,三分之二的水稻都被洪水沖倒,蝌蚪也所剩無幾。
看著眼前的情景,張永梁一時半會都沒緩過神來。
就在此時,30多位村民自發前來幫忙,將農具收回,叫上張永梁一起捉回被沖到河道里的青蛙,盡力挽回損失。
事后張永梁一算,這次山洪過后,當年基本顆粒無收,剛賺到手的30萬元都打了水漂。
還要不要繼續從事農業?張永梁也懷疑過自己的決定,但村民們積極修繕農田,父母也支持他繼續堅持,思來想去,張永梁還是選擇繼續從事農業。
不服輸的“新農人”繼續農業夢想
一路走來,張永梁覺得不服輸是他最大的優勢。
他將水稻種植面積拓展到100畝,又投資建設了農機合作社,培養了當地3名村民成為農機手,不但實現了自己合作社的全程機械化種植,還為周邊村民提供農機社會化服務。
張永梁作為鎮上為數不多的返鄉年輕人,石龍鎮當地政府還鼓勵他建設起石龍電商服務中心,解決附近村民農產品的滯銷問題,不少當地土特產都通過朋友圈、電商小程序等賣向全國各地。
如今,張永梁已經將水稻種植面積拓展到400畝,依靠水稻、農機社會化服務、農產品電商銷售,合作社每年綜合收益超過100萬元。
“我始終記得那年山洪后當地村民對我的幫助?!睆堄懒赫f,近年來,合作社探索出“合作社+基地+農戶+村集體”增收模式,給村民帶來了不少收益。
談起未來的規劃,張永梁依舊充滿信心?!翱缧袕氖罗r業吃了不少苦頭,但是我堅信我的選擇沒有錯,接下來我還要繼續帶著村民找到更多增收路子?!睆堄懒赫f。
編輯:董雨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