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教育>教育·實踐
從普通到優質,一所學校的探索
——感受北京十一實驗中學的轉型發展
在北京市海淀區政協組織的第八十七期“海淀政協·委員沙龍”現場,委員們正在聽取北京十一實驗中學崔京勇校長對學校轉型情況的分享。
翻開《北京十一實驗中學行動綱要》第一頁,第一條便可見學校鮮明、富有使命感的創辦使命及戰略目標。“創造適合每一位學生發展的教育,創建師生自由呼吸的學校,使學生成為最好的自己。”“建設一所學生喜歡、教師幸福、家長認可、社會尊敬的老百姓家門口的優質學校。”
用崔京勇校長的話來說,這一切源于2016年加入十一盟校后,學校經歷的一場蛻變。更確切地說,這是一場需要經歷“脫胎換骨”的蛻變,這也是在當時作為新任校長的崔京勇不得不直面的一大挑戰。
不可或缺的各方力量
老舊棚戶區麻雀學校如何煥發生機?學校轉型首先遇到的是空間局促的問題。為了解決這一難題,區委、區政府統籌資源,給予改建擴建校的全方位支持。“原來學校的房子無法支持我們選課走班式的教學組織形式,當課程豐富到216門時,每一門課程都需要空間支持,開設籃球課就得有籃球館;開設戲劇課就得有戲劇教室。現在學校僅藝術教室就有46間,這都是在上級政府的幫助下才得以實現的。”
借助外力發展自己是一種策略的選擇。在轉型實踐中,崔校長也在不斷感慨著集團化辦學的力量。“集團化是實現教育的公益普惠和優質均衡的良策。在課程體系建設、教師培訓及學生游學支持等方面,集團化辦學都給我們提供了有力資源。當學校需要一些資源的時候,有時僅靠自己是解決不了的,這時集團層面就能為我們提供方便。集團解決不了的,我們再去找政府。”加入十一盟校后,集團化的辦學形式,為北京十一實驗中學提供了具體、專業的引導。“最初那幾年我們跟著十一學校一起研發課程,就是把十一學校已經成型的研發成果,結合我們學生的具體情況,直接加以改造利用。”
外在助力,內在發力。教師是改革中的主要力量,崔校長直言,這一困難的跨越,便可以為諸多問題的解決創造可能,“我們要依靠教師的力量做更深層次、專業化的工作,如構建豐富的、多樣性的、可選擇的課程體系,進行校本化的課程重構等。”“而要改變教師,最根本的困難在于觀念的轉變,但這是必須攻克的,因為要想做高品質的教育,讓學校的教學工作能真正以學生發展為中心,就必須要先激發廣大教師的教育熱情。”轉型過程中,學校自身同樣展開了多路徑實踐,其中就包括頗具特色的人事制度改革。“我們實行雙向聘任制的人事制度,激活組織中的‘每個人’。即校長聘任年級主任和處室主任,年級主任和處室主任再去聘任老師。”這是一種雙向的選擇。每一位教師既是選擇者又是被選擇者。“我們就是要讓聽到炮聲的人去打仗。”崔校長生動地說。頗具新意的人事制度改革激發了廣大教師提升自我的熱情,也更大程度地賦予了校內一線教育管理者們掌握并引導自己所負責隊伍開展教學、教研等各項教育活動的自主權。
“通過這幾條路徑的改革,我們逐漸激發了教師的熱情,贏得了家長和社會的口碑,實現了生源回流;通過重新構建學校課程,實施選課走班制的教學組織形式,更好地幫助學生學會學習;還以課題申請的方式做優化育人空間的研究,并直接應用于校園擴容實踐,學校的建筑面積也從原來的1萬多平方米增加到了3.1萬平方米。”崔校長頗為自豪地介紹著轉型后學校的種種變化。今天,進入校園,我們會在校園中或者房頂上,看到大大小小的用于勞動教育的試驗田,生態暖房里,墻壁也充分利用,種滿了各種植物。
建造指向未來的優質校
一直以來,十一學校以選課走班的教學組織形式而聞名。加入十一盟校后,北京十一實驗中學用了3年時間完成了“選課走班制”的改革。傳統的行政班沒有了,實行導師制。“導師主要對學生進行人生與職業引領、心理疏導和學業指導。”崔校長介紹說。
形式為托,根本還是要做真正指向未來的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追求的素質教育。今天走在北京十一實驗中學的校園中,走廊墻壁上隨處可見在導師帶領下鼓勵學生成長的新“花樣”。如導師用《規劃書》引領學生自主安排時間,并開展“規劃小達人評比”活動,等等,它們雖不是考綱中的“必答題”,但卻是人生中的“必會題”。
“我們還在年級實施了分布式領導的全員育人。包括導師、教育顧問、咨詢師、課程主管、診斷與評價項目組、自習項目組、小學段項目組等。當然還包括傳統的各學科的備課組。”
強大的人員支撐,保障了新教學組織形式的實踐質量。新奇豐富的課程體系也開闊了學生們的視野。圍繞數學、物理、化學、生物設置分層課程;圍繞語文、英語、歷史、地理、政治、體育、技術設置分類課程;圍繞藝術、綜合實踐活動、游學課程、職業考察、研究性學習設置綜合課程;圍繞書院、特種、援助設置特需課程。分層、分類、綜合、特需——這是北京十一實驗中學課程體系頂層設計的概括表達。
為保證如此豐富課程的質量,學校在每年的寒暑假期間都集中進行封閉式的課程研發。據悉,7年間,已累計封閉研發116天,覆蓋教職工1122名。“我們在課程體系的設計中,堅持頂天立地原則——頂天即上循國家標準,立地即下接學生需求。”
據崔校長介紹,今年的“五一”假期,北京十一實驗中學進行了4天的校園開放,共接待了1萬人到校參訪。而在剛剛過去的“十一”假期,學校又僅在3天的校園開放中接待了8000人次。在崔校長看來,這充分展示了廣大學生及家長對學校辦學的好奇與認可。
而學校同樣也在竭盡所能地滿足著家長們的期待。“2022年,增加學位160個;2023年,增加學位238個。兩年共增加了398個,極大程度地緩解了海淀區西南角部分家長們對優質學位的需求。”
轉型的背后是什么
“變了,學生變得陽光自信了,教師變得活力勤奮了,學校變得生機和諧了。”這是2019年,海淀區督導評價組45位督學們,用3天時間,在聽了9個學科的17節課、進行上百人的調研訪談后得出的結論。
類似的學校轉型案例能否推廣?這一問題,崔校長曾被參觀走訪、感慨學校高質量改革的教育工作者們不斷地追問。經過長達7年的實踐探索,崔校長對此問題給予了肯定的回答:
在崔校長看來,轉型之所以能持續開展下去,其深層原因同樣是上級政府的頂層設計、大力統籌。“如新優質學校建設工程,教師交流輪崗,智慧校園建設,平安校園建設,學生心理輔導等工作。可以說如果沒有上級政府對我們加入集團校、參與教師輪崗等政策上的支持;建設校園方面資金及硬件的支持,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成功轉型。”
學校內部不斷優化完善中的制度建設是基本保障。幾年間,北京十一實驗中學重新修訂或頒布了學校章程、學校行動綱要、學校規劃等規章制度。而其中的每一個規章制度都經過精細的調研與討論,以保證其科學性、實用性。以行動綱要為例,2017年,學校曾專門成立項目組,經過84次構建、20次研討、2次解讀、2次故事分享、1次走進年級組、2次網上調研,歷時13個月,10次改稿才終以形成。并在2021年,向90位教師開展訪談、研討10次,進行新修訂。
同時,以民主評議干部、校長信任投票、輪崗制、聘任制為支撐的干部管理機制,以及第三方診斷機制等學校機制完善,也是轉型的重要一環。各項機制的有序執行,極大程度地提升了學校內部活力。如校長信任投票機制,教代會每年8月底對校長進行信任投票,采取無記名投票,并當場公布投票結果,達不到60%的信任票,校長必須自行辭職;達到60%但連續3年未達80%,校長也必須自行辭職。“從18年的第一次信任投票到現在,我很有幸,每年都在80%以上,所以還沒被淘汰。”崔校長笑談道。
最后,全面、細致的獎懲體系建設,也成為引導師生日常成長的又一風向標。走在北京十一實驗中學的校園中,光榮榜隨處可見。學校獎學金、行圓標兵、卓越學生、優秀學生、校園百星……對于老師,學校也建立了完備的評價體系。包括年度考核、先進評選、職稱評聘等正式評價,以及黨員風采錄、月度人物、青年才俊等非正式評價。
談到學校的種種變化,崔校長抑不住對過往的喜悅及對未來的期待。他向記者介紹,學校轉型經歷了3個時期,2016-2019學年度的初步轉型期,2019-2022學年度的深入轉型期及2022-2025學年度也就是現在所處的第三個時期——全面轉型期。“3年1個周期,既符合中學學制,也具有現實可操作性。過往的兩個周期我們都順利地度過了,教師與同學們也在實現學校轉型的周期目標中增強了自信、堅定了腳步,相信這份規劃還將在未來持續地激勵著每一位參與學校轉型的奮斗者。”
編輯:位林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