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農業>鄉村振興
齊魯樣板成色足
從破敗的舊土房到搬進氣派的小洋樓;從節衣縮食在外漂泊到不出村就能賺鈔票;從晴天揚塵、雨天甩泥的老村路到綠水青山設施新的和美新村……連日來,記者在齊魯大地采訪時發現,無處不在的鄉村變化,訴說著這里鏗鏘有力的振興步伐。
5年來,山東堅決扛牢農業大省責任,把鄉村振興作為“一把手”工程,堅持五級書記抓振興,通過不斷完善體制機制、政策體系,著力夯實產業之基、彰顯生態之美、弘揚文明之風、探尋善治之策、拓展共富之路,凝心聚力推進鄉村振興提檔升級,鄉村振興齊魯樣板成色越來越足。
動力足——書記帶頭抓振興
“我是一名退伍軍人,2019年來西墻峪村擔任村黨支部書記。剛任職那會兒,全村唯一板正的路就是進村那條主路,當時還不到3米寬,錯車都困難。外村人對村里的評價是‘有女莫嫁西墻峪,光有大山沒有地’。”談及臨沂市西墻峪村,王成成對當地情況了如指掌,“我們這兒是典型的沂蒙山區傳統村落,四面環山,風景優美,是遠近聞名的抗日堡壘村,有著積淀深厚的紅色文化。然而受困于獨特的地形地貌,這里多年來閉塞貧窮。”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幾年來,立足紅色文化、綠色生態優勢,王成成帶領村民探索出一條綠水青山變為金山銀山的實踐路徑。如今,通過“紅綠結合”,這個傳統山區村落迎來美麗蝶變,村民也嘗到了增收的甜頭,2022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8萬元,村集體收入達到30萬元。
兩個月前,《對話》欄目選擇了西墻峪村——來自山東省、市、縣、鄉、村五級的71位書記齊聚這里,圍繞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展開探討。“我們五級書記繼續把鄉村振興這項工作做好,所以我們身上都有擔子,都有責任。”山東省委書記林武表示。
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齊魯樣板成色更足。近年來,山東省在推動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搭建制度框架、探索路徑模式、強化要素保障等方面積極作為,鄉村振興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效。該省制定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實施細則,明確各級書記肩負的職責,同時重激勵、嚴考核,讓各級書記抓鄉村振興有壓力、更有動力,從而形成強大工作合力,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五個振興”全面發展。同時,強化法治保障,出臺《山東省鄉村振興促進條例》,結合山東特色,做出切實有效的制度設計。
產業旺——鏈條完整特色強
始于隋、興于唐、盛于明,至清代成為全國牡丹栽培中心,至今已有1500余年歷史,牡丹是山東菏澤最具代表性的特色產業,亦是其最亮麗的城市名片。
2013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菏澤市調研,具體了解菏澤發展牡丹產業、探索牡丹加工增值、帶動農民增收致富的情況。
牡丹籽油、花蕊茶、軟膠囊、牡丹味汽水、牙膏、面膜……在菏澤,牡丹花早已跳出單一觀賞的用途而有了多種形態。
“牡丹籽中可提取植物油,牡丹粕可以做化妝品原料,花蕊加工成花蕊茶,花瓣可以提取精油和原液,根部既可以入藥也可以提取丹皮酚做日化用品。”堯舜牡丹企業負責人介紹,作為菏澤牡丹產品深加工行業龍頭企業,該公司已有140多種產品。
對于菏澤來說,牡丹不僅是“土特產”,更是有潛力的文化大產業。在巨野縣的洪廟農民繪畫專業合作社,36歲的村民桂懷芳身著一襲紅色漢服,正在繪制工筆畫作品《國色天香春滿園》。這幅長約10米、寬約80厘米的畫作,將為桂懷芳帶來4000元的收入。桂懷芳說,在家門口從事工筆畫工作,既能增加收入,還能照顧家庭。
農忙時耕地、農閑時作畫,依托“工筆牡丹畫”這塊金字招牌,巨野縣1.1萬余名畫工筆牡丹畫的農民畫師用畫筆繪出致富路。
近年來,菏澤市培育16家牡丹深加工企業,設立了20家科研機構,開發出260多種產品,從食品到保健品、化妝品,再到工筆畫、魯錦、雕刻、刺繡等文創藝術品,推動牡丹產業從單一的種植觀賞到“接二連三”融合發展,實現從“一朵花”到整個牡丹產業鏈的“蝶變”。
菏澤牡丹產業“接二連三”,150公里外濟寧鄒城的特色菌菇種植加工業也發展得如火如荼。一瓶瓶培養皿在傳輸軌道上有序運輸,金針菇在藍光照射下茁壯成長,工人們忙著采收和裝箱……走進位于鄒城市大束鎮的山東友泓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得益于工廠化栽培、智能化技術,這里日產金針菇160噸,年產值達2.8億元。
近年來,大束鎮大力發展食用菌產業,轄區內包括友泓生物在內的3家大型工廠化食用菌生產企業日產金針菇近400噸,年產值10多億元,為鄉村振興提供了產業支撐。“目前,通過食用菌產業帶動,周邊12個村集體平均年收入達到88.5萬元,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4萬元,小蘑菇為全鎮3000余名農戶撐起了‘致富傘’。”大束鎮黨委書記孔令剛說。
日子甜——鄉村和美腰包鼓
“晴天一身土、雨天兩腳泥,狹窄的胡同、潮濕的土地。”這是東營市墾利區董集鎮楊廟社區居民程永鋒對兒時居住環境的記憶。如今,程永鋒用一曲《南展頌》展現了家鄉翻天覆地的變化:“產業興生活富,土房換新樓。鄉村振興大路寬,前方好奔頭。寒來暑往四十載,幸福握在手……”
楊廟社區是為改善黃河原蓄滯洪區群眾生產生活條件的新型社區,覆蓋沿黃河大壩11個房臺村。2021年10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楊廟社區考察時強調,要發揮好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努力把社區建設成為人民群眾的幸福家園。
對楊廟社區的老百姓來說,幸福家園既有“外在顏值”,也含“內在氣質”。臨近中午,楊廟社區老年餐廳逐漸熱鬧起來,餐廳負責人王祝娥又與往常一樣,為四五十位來吃飯的老人準備午餐,“有政府兜底,低保、五保戶等特困人員在咱們食堂一頓飯只需1元錢。”
75歲的胡玉德幾乎每天到社區老年餐廳吃午飯:“我就喜歡每天來這里跟大伙兒說說話。每天能來就是幸福!”67歲的張永富笑呵呵地說:“自從老年餐廳開辦以來,我每天都來這里吃午飯,有葷有素。大家聚在一起聊天、下棋,過得很愉快。衛生室就在附近,誰要是有個頭疼腦熱不舒服的,醫生很快就過來了。”
家門口的為民服務中心、幸福食堂、老年活動中心……一項項暖心服務都是楊廟聚焦融合共治,推行“一盤棋”矩陣管理的結果。近年來,楊廟社區打破村莊壁壘,成立功能型黨支部,將社區劃分6個服務網格,選聘黨員中心戶,推行聯戶服務,做到“小事不出網格,大事不出社區”。實施黨群服務中心迭代升級,配套“幸福產業”“幸福餐廳”“幸福樂園”“幸福滿格智慧治理中心”等一站式服務平臺,培育社區社會組織16支,做到政務需求“一門式辦理”、生活服務“全鏈條”覆蓋。
村民的日子越來越好,文明誠信鄉風也漸入人心。“傳遞信用正能量 筑夢美德院東頭”“揚信用之帆 筑美德之舟”……走進沂水縣院東頭鎮四門洞村,美德信用理念“抬頭可見”、深入人心。作為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螢火蟲水洞”所在地,四門洞村堅持“景區村中建,村在景區中”理念,在發展鄉村旅游的同時,將美德信用建設融入日常,探索延伸“美德信用+”模式,切實用美德小積分夯實村莊文明發展之路。
近年來,山東深入推進鄉村建設行動和鄉村文明行動,累計建設省級美麗鄉村2500個、“美麗庭院”近300萬戶,帶動鄉村全域向“田園美、生態美”升級;全力抓好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深入推進抓黨建促鄉村振興;積極探索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治理體系。
編輯:董雨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