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春秋>口述歷史
羅湖口岸:改革開放的“窗口”
陳永福 口述 趙新明 范慧如 整理
羅湖口岸,是見證改革開放浪潮的“窗口”。從23歲入職羅湖口岸管理處算起,陳永福在這里工作了差不多32年,從最初的通信設備維護員成長為口岸管理處主任,長年在口岸一線服務旅客。在這個過程中,他經歷了口岸場地設施的改造升級,目睹了硬件與服務上的優化提升,見證了中國改革開放以來深港攜手發展帶來的變化,更真切感受著海峽兩岸暨香港的同胞情誼。
每到節假日,羅湖口岸都會人頭攢動。
全球最繁忙的陸路口岸之一
1991年,我參加了用工考試,被深圳市口岸管理公司錄用。因為有無線電的技術基礎,懂電腦、會打字,我被安排到了羅湖口岸管理處,負責通信設備的維修與維護工作。
作為聯結深港兩地的“第一口岸”,羅湖口岸不僅是我國最早設立開放的口岸之一,也是外商、外資、海外華僑進出內地的主要口岸之一,肩負對外交往、對外聯系的重要使命。
我記得剛來到羅湖口岸時,羅湖聯檢大樓只有一樓和三樓作為港澳旅客出入境旅檢層,我經常能看到一家多口人坐著長途大巴,從外地到羅湖口岸通關赴港。那時候沒有動車和高鐵,高速公路也不發達,長途大巴通常是半夜才到。為了等第二天排隊過關,也為了省錢,很多人大包小包地在口岸廣場上過夜,多的時候廣場上過夜等候的人甚至能達到上百人。
老口岸人常常會提到的一個詞——“打蛇餅”。所謂“打蛇餅”,就是指當時由于通關人數過多,時常發生擁堵,大家不得不以蛇形盤繞式的排隊方式維持口岸的通關秩序。1998年,香港回歸后的首個清明節,由于回鄉祭拜旅客激增,我們不得不從其他地方緊急調動保安隊前來增援,全體工作人員手拉手組成一道道人墻,以此維持排隊秩序。
隨著深圳快速發展,羅湖口岸發揮的作用愈發重要。我記得1991年剛來的時候,開閘時間是8∶00到21∶30。如今,口岸的開閘時間是早晨6∶30至夜間24∶00關閘,運行17.5小時。與此同時,羅湖口岸承擔的通關客流量越來越大。上世紀90年代后期,每天的客流量從10多萬人次躍升至20多萬人次,節假日期間更是達到30多萬人次。到了2019年,每逢公眾假期,羅湖口岸經常出現單日近40萬的客流高峰,客流量居全國前三名。
見證無數感人至深的故事
羅湖口岸不僅是全世界最繁忙的陸路口岸之一,也是昔日中國唯一通往海外的“南大門”,不少國人第一次出境、境外人士第一次入境內地都是通過羅湖口岸,這里更見證過無數個感人至深的故事。
1987年10月,臺灣當局宣布開放臺灣居民到大陸探親。經國務院批準,國務院辦公廳也公布了《關于臺灣同胞來祖國大陸探親旅游接待辦法的通知》。
那個時期,很多臺灣老兵選擇從臺灣繞道香港,經由羅湖口岸返回大陸探親。剛到羅湖口岸工作的那幾年,我經常在口岸出口處見到這樣的場景:步履匆忙、拖著巨大行李箱的老兵抵達羅湖口岸過關后,飛奔向大門口舉著姓名牌子焦急等待的親人,他們熱烈擁抱,淚流滿面。隨后,老兵對著前來接應的長輩們,撲通一聲跪倒在地,連磕三個響頭,放聲痛哭長跪不起。
即使過了這么多年,當年的場景我依然記憶猶新。那一跪的背后,不僅飽含著與家人分離幾十年后再次團圓的激動,更代表著歷經千難萬阻始終割舍不斷的兩岸同胞情。
在口岸,我還經歷了香港回歸。1997年6月30日,香港回歸前一天的晚上,深圳下起傾盆大雨,我和單位全體團員青年一起,冒雨到文錦渡和皇崗口岸歡送駐港部隊進入香港。回歸當天早上,羅湖口岸準時開閘,我又和同事們一起,在口岸現場見證香港回歸后羅湖口岸第一批旅客通關的場景。
我記得,那天的羅湖口岸滿眼都是紅彤彤的五星紅旗,大廳里到處洋溢著喜慶的氣氛。當時大家都興奮極了,我幫很多旅客、工作人員拍下了見證歷史的珍貴照片。
羅湖口岸服務的持續提升,使深港兩地往來交流愈發便利。
是口岸更是橋梁樞紐
口岸的發展變化,映射的是改革開放的成功以及國家實力的不斷增強。香港回歸以后,深港兩地交流越來越緊密。羅湖口岸也對標香港,經常到港方管制站學習交流通關保障的管理經驗,并提出了“服務有溫度,通關有速度”的口號。
在服務方面,我們學習了香港的相關做法,努力為旅客提供盡可能多的人性化幫助,如口岸義工咨詢服務、特殊通道服務等,帶給大家更好的通關體驗。
90年代初期,通信聯絡方式少之又少,我們日常的工作聯絡與指揮調度也捉襟見肘。我記得,我們單位四十門內線電話,只申請到兩條對外中繼線,外加一臺小型電話交換機、一臺傳真機、幾部對講機,這就構成了羅湖口岸管理處的通訊和指揮系統。
當年,從羅湖火車站到羅湖口岸1號門之間的那條長廊中,很多小商販會搬一把椅子守在廊道兩側,椅子上擺放著一部電話機,“生意”非常火爆。這是因為當時通訊不方便,過關回來的人,為了能及時聯系上內地親人,必須找公共電話聯系。口岸也曾流傳著“一部電話機,一天上千塊”的生意經。后來通過政府協調,我們聯系到了深大電話公司,申請了20部公用電話,極大地解決了口岸過境旅客和單位通訊難的問題。
如今,隨著幾大運營商進駐,在口岸能方便地買到電話卡,口岸內還提供免費Wi-Fi。口岸指揮系統也實現了數字化,信息網絡時代使口岸通訊聯絡和指揮變得更加高效快捷。
新的時代機遇為口岸通關能力帶來升級挑戰。2002年,羅湖口岸開展了旅檢查驗場地、消防、空氣質量提升等三大改造項目。大規模改造后,口岸增加B層為旅檢層,實現了查驗層“兩進兩出”的功能布局,查驗通道從原來的137條增加到173條,設計通關能力由每天20萬人次,提高到每天40萬人次。
此外,我們還在解決旅客排隊問題上下了大功夫,將蛇形排隊改為了分段放行,并在客流高峰期增派人手,疏通混亂擁堵區域。為解決口岸瞬時性客流高峰問題,羅湖邊檢站還在全國首創實施了藍色提示線、高峰疏導線“雙線”提示并加開通道措施。2005年6月,我國自主研發的旅客自助查驗系統投入使用,羅湖口岸正式邁入“互聯互通”的電子化智能通關時代。羅湖口岸年客流量也從建成時預計的2800萬人次,增長到了2018年的8000多萬人次。
這些年,隨著深港兩地人員、經貿往來日益頻繁,往來旅客所攜物品的變化也很大。90年代初,從香港回來的人總是大包小包帶著各類衣服、舊家電、日常藥品給內地親朋好友,而前往香港的旅客則多數都帶著家鄉的土特產。相比之下,現在內地的年輕人不再滿足于單一的購物消費需求,多會選擇文旅消費,譬如去香港爬山看海,或去聽演唱會、去博物館看展等。不少港人則開始到內地買東西,抑或和親朋好友在深圳羅湖這邊的茶樓、餐廳喝茶吃飯。羅湖口岸與東門、萬象城等地,構成了港人在羅湖消費的“金三角”。
羅湖口岸有厚重歷史沉淀,我希望未來羅湖口岸能不斷優化各項配套設施,美化周邊環境,為過境旅客打造更加舒適、快捷、現代化的通關環境,更好地發揮內地與香港的橋梁樞紐作用,進一步便利兩地居民往來交流,為深圳羅湖乃至整個大灣區的繁榮發展提供更多可能。
(本文是深圳市羅湖區政協口述史項目“口述羅湖”的成果之一,由羅湖區政協提供。口述者1991年11月就職深圳市口岸管理公司羅湖口岸管理處,曾任羅湖口岸管理處主任,2021年4月任特發口岸公司副總經理,分管羅湖口岸管理處工作。)
編輯:王慧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