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委員講壇
“二陽”后渾身酸痛、食欲不振、周身乏力怎么辦?中醫這樣“辨證論治”
近日,全國新冠病毒感染疫情局部零星散發,其中有相當一部分病例是二次感染。為什么“一陽”過后還會“二陽”?民眾該如何做好科學防護?首次感染后4-6個月抗體“保護期”靠譜嗎?針對這些熱點問題,第十一、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中醫科學院原院長曹洪欣教授進行了解答。
“4-6個月抗體‘保護期’”缺乏科學依據
去年12月疫情防控政策調整后曾出現了一波大規模感染,近期又出現了一波感染。對此,曹洪欣解釋稱,一方面是因為病毒在不斷變異;另一方面是進入夏季后天氣較為炎熱,很多人喜歡貪涼,容易和感冒疊加。
“由于疫情防控政策調整后,很多人對新冠病毒的防護漸漸淡化。人群聚集、不戴口罩,是引起這波感染患者增多的主要原因。”曹洪欣表示。
“陽”后會產生4-6個月的抗體“保護期”嗎?關于大眾普遍熱議的這一話題,曹洪欣回應稱:“對于呼吸道病毒,我們很難定位是否真的有半年‘保護期’。”
“呼吸道病毒通過空氣傳播,具有傳播快、變異快等特點。從科學角度來講,呼吸道病毒在傳播了幾個人之后就可能發生變異。我見過感染三次的人,分別在2022年12月、今年3月和6月,三次感染的都叫‘新冠病毒’,都出現核酸檢測陽性,卻是三種不同的冠狀病毒亞型侵犯人體。所以4-6個月‘保護期’這種說法是缺乏科學依據的。”曹洪欣表示。
“二陽”癥狀有何特點?中醫如何治療?
“從我接觸的病人上看,兩次感染的癥狀是不一致的。”曹洪欣介紹,第二次感染后的核酸轉陰時間一般是3-7天,發燒癥狀相對較輕或不發燒,即便發燒時間相對較短,癥狀不再像一開始時集中在肺部,多體現為鼻塞流涕、嗓子痛和渾身疼痛,并伴有周身乏力、食欲不振等癥狀。
“相較于上一次,本輪疫情重癥率較少,主要原因在于老年人群體加強了對病毒的防護,做到了減少出行、不聚集、不與外界接觸。而感染的主要人群以年輕人及40-60左右的中年人居多。”曹洪欣補充說。
本輪感染,不少患者出現渾身酸痛、食欲不振、乏力等癥狀,對此,曹洪欣也開出了中醫方。“渾身酸痛的話,可以服用‘九味羌活湯’,可以起到疏風散寒、清熱通絡的作用;如噴嚏陣作、鼻塞流涕可用‘荊防敗毒散’加減,如果乏力甚,可用‘升陷湯’‘補中益氣湯’化裁調理。”
“中醫講究‘辨證論治’,即注重根據不同癥狀和不同體質進行個體化治療。特別是新冠病毒不斷變異侵犯人體會出現不同的臨床表現,針對新冠病毒感染后出現的不同感覺與體征變化,中醫所采取的治療方案不盡相同。”曹洪欣從中醫的角度進行了解釋,不欲飲食、食欲減低這種情況,在中醫里稱為“傷及脾氣”,用藥時一般會采用具有健脾益氣功效的藥,如四君子湯、平胃散,都有很好臨床效果。
正確認識病毒,做好科學防護
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人類和疫病不斷進行著較量,“抗疫”是人類生存發展史中的一個重要內容。
“從西周到民國時期,平均每5-7年就會有一次疫病產生,如從2003年SARS流行到新冠病毒感染疫情近20年時間,出現了中東呼吸綜合征、埃博拉、甲流等多種傳染性疾病。人類對傳染病經過一個抗爭、適應乃至控制的過程。應該清楚地認識到,不斷出現的新的突發性流行性病,是人類生存發展所必然要面對的問題。”曹洪欣說道。
那么,如何做好科學防護?
曹洪欣建議,首先,應注重科學防護,戴口罩、不聚集,善于祛邪避毒,所謂“虛邪賊風,避之有時”,避免將病毒傳播給他人的同時,也保證了自身安全。其次,要注重提高自身抗病能力,所謂“提高免疫力”,包括精神、飲食、睡眠等各方面都應加強調養,適度鍛煉,合理飲食,保障睡眠,即“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自身免疫力提高了,有利于抵御傳染性病毒的侵襲。
編輯: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