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岐黃園地
在校園播撒中醫藥文化傳承的“種子”
本報記者 陳晶
六月九日,在北京理工大學附屬實驗學校舉辦的二○二三年校園中醫藥文化主題日示范活動現場,非遺傳承人代金剛正在教同學們習練八段錦。
“同學們,練習八段錦對脊柱健康有很多好處。”“老師,您看我這個標本做得漂亮嗎?”“同學們,你們知道怎么預防脊柱相關疾病嗎?”……
6月9日,北京理工大學附屬實驗學校舉辦了一場如火如荼的中醫藥文化體驗活動。這也是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綜合司指導舉辦的2023年校園中醫藥文化主題日示范活動。作為示范活動,北京理工大學附屬實驗學校除了開展主題日活動,還開設了其他特色課程,舉辦了中醫藥游園會等,吸引了眾多學生參與。
“校園中醫藥文化主題日活動已連續開展3年。今年的校園中醫藥文化主題日活動已在我國600多所中小學校陸續開展,中醫藥文化進校園覆蓋面顯著擴大。”示范活動上,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副局長秦懷金介紹。
這樣的景象,正是醫衛界的委員們多年來一直呼吁并見證的。
???從餐桌入手推進中醫藥文化進校園
“山楂紅果山里紅,酸甜開胃吃飯香。炒炒山楂健脾胃,積食化食焦山楂。”這是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食療營養部主任王宜創作的第一首本草童謠“山楂”的部分內容,旨在通過童謠的形式將中醫藥文化與營養學知識向中小學、幼兒園推廣。王宜認為,要傳承發展好中醫,必須營造濃的中醫文化氛圍。
“選擇童謠為載體,我經過了多方的考慮。要讓孩子們接受中醫藥文化,不僅要落在實處,體現生活中的細節,更要朗朗上口、方便記憶,童謠就可以實現這樣的目標,可以將孩子們的興趣和好奇心勾起,打開的則是中醫藥文化廣闊的天地。孩子們就像種子,生長、開花、結果,會將接收到的中醫藥文化與營養學知識傳播給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包括未來自己的子女、子孫,影響的將是幾代人的生活。”數年來,王宜一直為中醫藥文化進校園鼓與呼。為此,她多次走進中小學,走到孩子們身邊,開展中醫藥文化進校園、上餐桌活動。
王宜多次強調,中醫藥是我們中國人的根,要想傳承中醫藥、發展中醫藥、創新中醫藥,把“根”留住、把果結“實”,培養下一代至關重要。培養的抓手,她選擇了飲食健康。
“飲食健康不管是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是在學校,最重要的就是餐桌。通過讓學生了解食物在飲食過程中的營養成分、藥用價值,讓學生在飲食過程中了解中醫藥和中醫藥文化,能把中醫藥文化進校園逐步落到‘實’處。”作為“食療”營養專家,王宜坦陳,多年的實踐證明,從學生們的飲食健康和飲食習慣入手推進中醫藥文化進校園,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小課本”寄托國粹“大文化”
“中醫藥在抗擊新冠疫情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正越來越受到全世界的認可和接受。中醫藥是一種文化,也是中華文明的一個重要標識。《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指出,推動中醫藥進校園、進社區、進鄉村、進家庭,將中醫藥基礎知識納入中小學傳統文化、生理衛生課程。中醫藥文化課程走進中小學校園,對建設‘健康中國’和提升文化自信具有深遠意義。”身為北京市政協委員,東直門醫院針灸二區、疑難病診療中心主任劉寧也積極呼吁并踐行中醫藥文化進校園。
劉寧調研發現,將中醫藥文化知識的普及和體驗與基礎教育拓展性課程融合,通過帶孩子去野外采藥、讓孩子幫父母按摩保健穴位等方式,豐富課程的內容,可以提高孩子對中醫藥文化的興趣。
“但是目前,中醫藥文化與中小學課程的融合還存在不少問題。比如說,雖然目前大量涌現了‘中醫藥文化進校園’相關教材,但在教材設計、課程設置、師資建設等方面仍需在實踐層面進行進一步完善和推進,從而讓中醫藥文化更好地融入中小學課程中。”為此,劉寧建議,可以由中醫藥領域專家團對中小學教師進行系統培訓,從而建立中小學中醫藥文化課程師資隊伍。另外,北京市有地壇中醫藥園、北京中醫藥大學博物館、中醫科學院博物館、故宮醫藥展館及多處鮮藥種植基地,均可作為課程實踐基地。
“為了提高孩子對中醫藥文化的興趣,可以開展趣味實踐活動,比如中醫藥文化探源、穴位按摩與站樁操、飲食與日常作息、中草藥辨識等內容,以鼓勵學生確立正確的健康觀念,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同時,學校還可以搭建溫棚、種植中藥,通過染料手工課等方式寓教于樂。”劉寧認為,在未來,要更加深入推進中醫藥文化進校園,就應針對各學段特點,循序漸進、系統化設計適合小學教育的中醫藥文化課程及配套教材。對于教材編寫和相關實踐活動的開展,學校應聘請中醫藥專業人員指導,以保障內容的專業性。同時應適時改進教學方法,在課程開展過程中定期聘請中醫專家參與課程評估,給予指導意見。
???傳達中醫智慧和養生理念
“中醫藥學凝聚著深邃的哲學智慧和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健康養生理念及實踐經驗,是中國古代科學的瑰寶,也是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中醫藥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杰出代表,其中天人合一的思想、整體觀、與自然和諧相處、治未病等理念都與人關系密切。中醫藥文化進校園將有助于孩子們樹立正確的生命觀和自然觀。”多年來,全國政協委員,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張其成也一直在為中醫藥文化進校園積極呼吁。
張其成說,近些年來,中醫藥文化進校園活動取得了突出成效。比如:教育部與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等24個部門共同開展了“中醫中藥中國行——中醫藥健康文化推進行動”,將中醫藥文化進校園作為行動重要內容之一加以部署推動;各地也開展中醫藥文化進校園活動數萬余場,進一步增進了青少年對中醫藥的認知和認同。
“但同時也要認識到,中醫藥文化進校園活動還應該繼續往深里走、往實里走。不少學生現在還只停留在‘中醫很神奇或中醫很有意思’的感性認識階段,對‘仁和精誠’等中醫價值觀念及健康養生理念的領悟匱乏,很多中小學生依然對中醫藥文化知之甚少。”張其成感慨。
比如,語文必修教材的古詩文中缺乏中醫經典原文。中醫經典著作如《黃帝內經》《大醫精誠》《傷寒論》等,其中不少篇章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深邃的哲學智慧和健康養生理念,尚未被納入初高中語文必修教材。再比如,中醫藥文化進校園缺乏物質保障和中醫專家資源。中小學校開展中醫藥文化活動和開設中醫課程,需要購買活動材料和聘請中醫專業人士,沒有專項經費的支持,很多學校就不考慮或取消了相關活動和課程。
“推進中醫藥文化進校園不能少了物質保障和中醫專家資源保障,相關部門應為中小學劃撥中醫藥文化進校園專項經費。”張其成進一步建議,在經費數額上各地區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設立,管理上與中小學其他專項經費的財務管理制度一致。
“值得注意的是,不能因為中醫藥文化進校園給學生增加負擔。”張其成提醒,中醫藥文化進校園,不是“另起爐灶”,而是將其融入語文、歷史、體育等課本中,甚至可以跟課外活動包括體育、科技知識互動。對于有興趣的學生,可以開設一些比較專業的課程,比如由中醫專家講課,探討藥食同源等實踐。
在張其成接觸到的學生當中,有些對中醫藥特別感興趣,他們與人相處非常平和,不急不躁,甚至還有點儒雅氣質。張其成認為,正是中醫的觀念方法,影響了孩子們的為人處世。“文化的目的是以文化人。希望孩子們在中醫藥文化的浸潤下成長為一個健康的、有道德的人。”
編輯: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