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教育>成長·導航
為“心”賦能,為高考加油
正所謂,每逢大事須有靜氣。一年前的北京冬奧賽場上,天才少女谷愛凌曾向我們展現了“大事”前“靜氣”的重要性。面對第二跳的失誤,她心態平和,毫不畏懼,選擇了一個從未在賽場上成功過的極難動作,并跳出了一個超高分,摘得了金牌,也創造了中國滑雪項目的歷史。在賽后回顧自己的第三跳時,谷愛凌表示:當她知道這是最后一跳時,就釋放了所有的能力,不想結果、全力以赴,享受比賽、展示自己。積極樂觀、勇敢無畏、享受過程,這是谷愛凌在競技場上的成功之道。高考考場上,考生如何能同谷愛凌一樣有一個良好的心態,本期特別邀請心理學學者與讀者分享。
——編者
一年一度的高考日益臨近,高三考生們即將邁進考場。據統計,2023年全國高考報名人數1291萬人,比去年增加98萬人,再創歷史新高,這意味著考生們將面臨更為激烈的競爭。“我(他)準備好了嗎?能正常發揮甚至超常發揮嗎?”很多考生及其家長內心既興奮又緊張。對于考生而言,高考既是一種結束也是一種開始。結束的是長達12年的對基礎知識的學習,開始的是更加獨立的專業學習;對于家長而言,高考既是見證也有期待。見證的是孩子12年學習的成果,期待的是孩子向新的人生的邁進。正由于高考的重要意義,它給考生和家長也帶來了一定的壓力,如果應對不當,將有可能影響高考的發揮。
有人說,高考到最后,拼的是什么?拼的是心態!誠然,為了這場考試,高中的學習內容已經復習了好幾輪,月考模考聯考不斷,知識經過平時的積累也基本達到了飽和。臨近考試,除了繼續對所學內容進行查缺補漏之外,更重要的是調整好心態。對于高考來說,心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每一年成績揭曉后,我們都能聽到“幾家歡喜幾家愁”的故事:原本平時成績一般,但是高考成績讓人眼前一亮;反之,原本平時成績很好,但是高考后卻名落孫山,讓人大跌眼鏡。細細分析,這兩類考生的最大差異在于是否能在高考中保持良好的心態。
在高考賽道上,良好的心態是什么呢?筆者認為高考中良好的心態表現為P-O-S-I-V-E:
P:Present,當下的。良好的心態是關注當下并保持情緒的穩定。
O:Optimistic,樂觀的。良好的心態是對未來充滿信心和希望,相信任何困難只是暫時的。
S:Supportive,支持的。良好心態者在關系中感到被支持、被包容,哪怕身處逆境,也能從他人處獲得支持和力量。
I:Intense,熱情的。良好心態者是善于嘗試,積極把握機會的。
V:Valuable,有價值的。良好心態者能在不確定的狀態中確定自己,不斷充實和發展自己。
E:Easy,安心的。面對高考,良好心態者會有緊張,但能接納這樣的情緒,并帶著適當的焦慮積極面對。
那在高考中如何擁有P-O-S-I-V-E的良好心態呢?筆者有如下幾點建議:
給身體一點“激活”。面對高考的壓力,身體會出現一些反應,最常見的是失眠。而良好的睡眠有助于更好地專注當下,在高考中保持沉著冷靜的狀態。因此,高考期間,考生們可以嘗試對身體進行一點“激活”。比如洗一個熱水澡,享受身體被水包圍或沖洗的感覺,放松心情;也可以做一些簡單的運動,如散步、慢跑或者靜態拉伸,讓身體微微出汗,調整身體的活躍度,消除疲勞。
給情緒一些“關照”。高考是個人生命歷程中的重要時刻,面對這次重要考試,出現焦慮緊張的情緒是一種正常現象。但還是要對這些情緒多一點關照,嘗試接納這一情緒,保持適度的焦慮。如果感到過于緊張,考生們可以嘗試使用正念呼吸法,將注意力放在自己的呼吸上,通過“一呼一吸”,跟著身體節奏放松心情,讓自己的內心靜下來。
給高考一種“意義”。高考既是對知識點的考察,也關系到每位考生未來的發展方向。因此,除了確認高考具有考查素質教育質量、選拔人才的功能外,還需要發展高考的社會性價值。考生可以為自己的高考確定個人意義,將高考發展成一次了解自己、定位自己的機會。
給作息一點“規律”。規律的生活節奏有助于考生保持一種關注當下的狀態。高考期間,考生們和平常一樣,保持習慣性的飲食,遵循自己的作息,不要刻意去做改變。按部就班、一如往常的生活節奏能夠營造一種穩定的生活狀態,幫助考生更好地適應來自高考的壓力。
給關系一點“回應”。高考的序幕意味著高中的落幕。對考生而言,這一路走來,有順境也有逆境,但總有人在默默關照和支持著我們。他們是誰?可能是父母、可能是老師、可能是同學……在高中結束之時,考生們不妨趁機回憶這些“溫暖”時刻,翻一翻相冊,看一看日記,鎖定并放大這種被信任被鼓勵的感覺。帶著這份溫暖,考生們不妨以合適的方式對他們表示感謝,讓關系中的“愛”充盈內心。
給未來一點“想象”。高考是通向未來的橋梁,也是個人夢想的一次啟航。有夢想的人是充滿動力和希望的。因此考生們要將目光投向遠方,敢于暢想,在內心描繪未來自己成長的道路。這種想象是希望的種子,也是個體生命力的來源。
高考,是一個人的成年禮,是邁向獨立的開始,其間也許充滿了酸甜苦辣、五味雜陳,但這就是真實的人生體驗。
(作者單位:上海大學心理中心)
編輯:位林惠